張愛玲
張愛玲(1920.9.30—1995.9.8),女,上海人,張愛玲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她的小說擁有女性的細膩與古典的美感,對人物心理的精準把握令人驚異而又拜服。她家世顯赫,外曾祖父李鴻章,祖父張佩綸都是清末名臣。1944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9月8日,適逢中秋節,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動脈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終年75歲,被發現的時候她已經過世一個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為她舉行了追悼會,追悼會後,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中文名:張愛玲
外文名:Eileen Chang
原名:張煐
民族:漢
出生日期:1920年9月30日
逝世日期:1995年9月8日
職業:作家
教育信息:香港大學(輟學)、聖約翰大學(輟學)
代表作品:《金鎖記》《傾城之戀》《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玫瑰》《小團圓》等
血型:O型
配偶:胡蘭成、賴雅(美國)
曾用筆名:梁京
張愛玲年表:
早年經歷
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出生於上海麥根路,身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
1921年12月11日,弟弟張子靜出生。
1922年,張愛玲隨父親遷居浙江溫州。父任職金浦路鐵路局英文秘書。
1924年,張愛玲開始私塾教育,母親與姑姑張茂淵奔赴歐洲遊學。
1928年,父親辭去職務,由天津搬回上海,母親和姑姑也由英國返回上海。張愛玲開始學習繪畫,英文和鋼琴,並開始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七俠五義》等古典名著。
幼年張愛玲和弟弟
1930年入黃氏小學插班讀六年級,改名為張愛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協議離婚,母親與姑姑搬出寶隆花園洋房,在法租界租房住,張愛玲仍然隨父親生活。
1931年,張愛玲入讀上海聖瑪利亞女校。
1932年,母親去往法國,張愛玲首次發表短篇小說《不幸的她》於聖瑪利亞校刊。
1933年,張愛玲在聖瑪利亞發表第一篇散文《遲暮》,並開始與父親學寫舊詩。
1934年,父親再婚,後母為孫寶琦之女孫用蕃,並遷回麥根路別墅。張愛玲寫《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紅樓夢》、《後母的心》等文章,但是皆未發表。
1936年,母親攜美國男友返回上海,張愛玲在《鳳藻》上發表散文《秋雨》。
1937年,張愛玲在聖瑪利亞校刊《國光》半月刊發表小說《牛》、《霸王別姬》及評張若謹小說《若馨評》。在《鳳藻》發表《論卡通畫之前途》。後與後母因一點小事發生口角,被父親責打,並拘禁半年。
1938年年初,張愛玲趁夜逃到母親家(詳見張愛玲自傳散文《私語》)。同年張愛玲參加倫敦大學遠東區入學考試,得第一名。
1939年,張愛玲與母親,姑姑遷居靜安寺路赫德路口愛丁堡公寓(今常德公寓)5樓51室。因戰亂持倫敦大學成績單入讀香港大學文科,認識終生摯友炎櫻。
1940年,張愛玲的散文《我的天才夢》參加《西風》三周年紀念徵文,獲第十三名榮譽獎,並獲學校兩項獎學金。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發,香港淪陷,港大也因此停課,母親的男友死在新加坡戰火。
大陸時期
1942年夏,與好友炎櫻返回上海,與姑姑居住在愛丁頓公寓6樓65室,開始了寫作生涯,在《泰晤士報》上寫影評和劇評。在英文《二十世紀》月刊發表《中國人的生活與服裝》、《中國人的宗教》、《洋人看戲及其他》等散文和其他五六篇影評。
與好友炎櫻
1943年,結識當時月刊《紫羅蘭》的主編,作家周瘦鵑。五月,在該刊物上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該篇文章使張愛玲在上海文壇嶄露頭角。六月,發表續作《沉香屑·第二爐香》。7月,張愛玲結識評論家柯靈。此後張愛玲在《雜誌》、《萬象》、《古今》等刊物發表《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經》、《傾城之戀》等一系列小說、散文,同年結識胡蘭成。
1944年1月,張愛玲在《萬象》刊出長篇小說《連環套》。二月,在《天地》刊出散文《燼餘錄》。後發表《花凋》、《談女人》、《紅玫瑰與白玫瑰》等一系列小說、散文。五月,傅雷以訊雨為筆名發表評論性文章《論張愛玲的小說》,對張愛玲的《金鎖記》大加讚揚,而對其他小說採取批評態度。八月,與胡蘭成結婚。九月,小說集《傳奇》由《雜誌》出版,旋即再版,張愛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壇大放異彩。十二月,大中劇團在卡爾登戲院上演舞台劇《傾城之戀》,張愛玲在《苦竹》上發表《自己的文章》以回應傅雷的批評。
1945年1月,話劇《傾城之戀》繼續上演,張愛玲的散文集《流言》由中國科學公司出版,暢銷一時。後張愛玲繼續在月刊《雜誌》上發表《留情》、《我看蘇青》等小說散文。三月,胡蘭成回到上海。五月,胡蘭成回到了漢陽,並以胡覽乘為筆名在《天地》上發表《張愛玲與左派》一文,對張愛玲大加讚美。
1946年2月,被上海的一家小報攻訐為文化漢奸。同年,應桑弧邀請編寫電影劇本《不了情》、《太太萬歲》。十一月,《傳奇》增訂本由山河圖書公司出版。
1947年4月,張愛玲在《大家》月刊創刊號,發表小說《華麗緣》。五月到六月,《大家》連載小說《多少恨》,六月,因感情問題與胡蘭成離婚。
1950年,以梁京為筆名在《亦報》上連載長篇小說《十八春》。七月,應夏衍的邀請參加上海市的第一屆文代會。11月,《十八春》由《亦報》出版社出版。1951年5月,以梁京為筆名在《亦報》上連載中篇小說《小艾》。
1952年,張愛玲向香港大學申請復學獲得批准。旋即持港大證明出國,經廣州抵達香港,住於女青年會,並未再入港大復學。張愛玲開始為香港“美國新聞處”翻譯《老人與海》、《愛默生選集》、《美國七大小說家》(部分)等書。在此期間,張愛玲一直在香港深入簡出,很少與人交往。
1953年,張愛玲認識了宋淇、鄺文美夫婦。之後,張愛玲奉命為《今日世界》雜誌寫了用英文撰寫兩部長篇小說:《秧歌》、《赤地之戀》。同年,父親在上海病逝。
1954年,《秧歌》、《赤地之戀》英文版出版,後中文版也問世。張愛玲寄《秧歌》中文版給胡適,後兩人開始通信並結下了友誼。
美國時期
1955年11月,張愛玲搭乘“克利夫蘭總統號”遊輪赴美國。租住在紐約救世軍辦的女子宿舍,張愛玲與炎櫻重逢並同去拜訪胡適。
張愛玲和丈夫賴雅
1956年2月,張愛玲得到(Edward Marc Dowell Colony)的寫作獎金,在二月間搬去Colony所在的紐英倫州。這個寫作基金會主要是為作家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在這裡,張愛玲遇見了她的第二個丈夫,美國劇作家賴雅。八月,張愛玲與賴雅相識半年後結婚。張愛玲開始用英文撰寫長篇小說《Pink Tears》。
1957年,CBS上映英文版電影《秧歌》。夏志清發表《張愛玲論》首次肯定張愛玲在中國小說史上的重要地位。同年,母親在英國病逝。
1958年,張愛玲獲加州韓廷敦哈特福基金會資助半年,在加州專門從事寫作,發表小說《五四遺事》,為香港電懋電影公司編寫《情場如戰場》、《桃花運》、《人財兩得》等劇本。
1960年,獲美國國籍。
1961年,出訪台灣,欲訪張學良但未能如願。後結識了台灣小說家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王幀和等人。冬天,在港為電懋電影公司編寫《紅樓夢》、《南北一家親》等劇本。
1962年,張愛玲在英文《記者》雜誌發表訪台記事《重回前方》。1966年,長篇小說《怨女》、《Pink Tears》(中文版)在香港《星島日報》連載。同時改寫《十八春》為《半生緣》。
1967年,張愛玲任紐約雷德克里芙女子學院駐校作家,並開始英譯《海上花列傳》。《半生緣》在香港《星島晚報》和台北《皇冠》雜誌連載。同年,丈夫賴雅去世,享年76歲。
1968年,張愛玲在台北《皇冠》發表《紅樓夢未完》。1969年,得陳世驤教授之識,任職加州柏克萊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繼續《紅樓夢未完》之研究。
1971年,陳世驤去世,張愛玲也從“中國研究中心”離職。
1972年,張愛玲移居洛杉磯,開始了幽居生活。1973年,張愛玲在《皇冠》發表《初評紅樓夢》,張愛玲的一些散文,小說也由台灣重刊。楊沂的記錄張愛玲晚年生活和談話內容的評論集《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出版。
1974年,張愛玲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談看書》與《談看書後記》,在皇冠發表《二詳紅樓夢》,完成英譯《海上花列傳》(未出版,後來因為搬家遺失譯稿)。
暮年張愛玲
1976年,張愛玲出版自己的第二部散文集《張看》,同時發表《三詳紅樓夢》。
1977年,張愛玲《紅樓夢》評論文集《紅樓夢魘》出版。
1979年,張愛玲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小說《色,戒》。1981年,《海上花註譯》出版。同年7月29日,胡蘭成於日本東京去世,享年75歲。
1983年,唐文標出版《張愛玲卷》,張愛玲出版《惘然記》。
1987年,《餘韻》出版,1988年《續集》出版。
1991年,姑姑張茂淵在上海病逝。
1993年,完成《對照記》。
1995年9月8日中秋節夜,張愛玲被發現逝世於洛杉磯西木區公寓內,享年七十四歲。九月十九日,遺體在洛杉磯惠澤爾市玫瑰崗墓園火化。九月三十日,骨灰由林式同、張錯、高全之、張紹遷、許媛翔等人攜帶出海,撒於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