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主義哲學之母安•蘭德劇作全集
•百老匯舞台八十年常演不衰
•《源泉》與《阿特拉斯聳聳肩》的思想起源
美國客觀主義作家蘭德,《源泉》&《阿特拉斯聳聳聳肩》的作者,在美國火爆巡演80年的 三個劇本——《一月十六日夜》《理想》《三思》。
《一月十六日夜》講述的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 白手起家的非法集資犯在一月十六日夜墜亡,法院公審其情婦,妻子出庭作證找出真兇 的律政大戲。如同中國的吳英案、曾成傑案一般精彩,不同的是,陪審員由所有觀眾擔任 ,有罪還是無罪,由現場觀眾決定,與今日中國現狀驚人類似。80年來,一半的觀眾判他有罪(弱勢群體居多,比如,給盲人演出時,著名女作家海倫凱勒即為當場的陪審員主席,判定其有罪),而另一半則認為其無罪(企業家、白領居多) 。不得不說,蘭德除了是思想家之外,還是一流的好萊塢編劇。罪案、律政、司法、道德之辯精彩紛呈,80年來未曾有過能達成共識的判決。
《理想》則圍繞犯下了殺人罪的女演員凱伊展開,它被認為是安•蘭德小說的前奏。被警方追捕的凱伊先後投奔了六個曾寫信給自己的影迷,卻先後遭到了拒絕與背叛。凱伊所象徵的就是人的“最高價值”——自我實現。如果一個人背叛了凱伊,他就永遠不能實現每個人的靈魂中都希冀的“最高價值”。作者想通過這個故事討論的,是人類的道德缺失,及人類對於他們所信奉的理想的背叛。
《三思》是一出典型的偵探劇,描述了布雷肯里奇先生一心追求凌駕於他人之上的權力,結果成了眾人希望除掉的對象。劇作的主題是典型的安•蘭德道德觀:利他主義的罪惡,以及人對於獨立、自我存在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