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要尋找你多久,一棟房子又一棟房子,一扇門又一扇門?還要多久,從一個角落到另一個角落,從一條街到另一條街?然而,我直覺相信,等我們到了七十三歲,當如夢不再有條件盼望另一種生活的時候,她終將會愛我。
這是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出版於1990年。小說敘述了一個在伊斯坦布爾土生土長的律師卡利普尋找失蹤妻子的故事。一個偵探小說式的開頭——妻子如夢失蹤,只留下一張字條,卡利普開始了搜尋,也就開始了在伊斯坦布爾的街頭漫遊。他逐漸相信,如夢的出走與她的同父異母哥哥耶拉的失蹤有關,後者是知名的報紙專欄作家。他開始探尋耶拉文字背後的深層含義,探訪耶拉曾經到過的場所,甚至用耶拉的方式進行思考,最後他潛入耶拉的公寓,穿他的衣服,接他的電話,最後甚至能假扮他來寫作專欄。
這是小說的表層情節。而就像帕慕克在書中所言,故事背後自有其更深含義。卡利普對如夢和耶拉的追尋,似乎象徵着對某一終極理想的探尋和揭秘,這與書中一度討論的文字與意義之謎、面孔與意義之謎和耶拉專欄中宣稱的“救主將到來的”的理論,有着同樣的文化邏輯,因而也形成了一個多線平行的意義網絡。與此同時,對自我本質的追問、自我與他人關係的思索,既通過小說本身的情節,又通過小說中耶拉專欄的文本,不斷地強化,瀰漫在整部小說中,由此又引發和連帶着對伊斯坦布爾歷史和命運的敘述,更由此擴大到對東西方關係和本質的思索。
《黑書》是一部迷宮般敘事繁複的小說,而其主題也同樣呈現出意義的網絡化格局。作者融情節、故事、歷史、虛構文本、自傳成分等於一爐,各種元素交叉並存,形式和主題都體現出強烈的帕式色彩和鮮明的原創性。這是一部偉大的小說,至少是有成為偉大小說的野心的作品。堪稱作者集大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