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朝鮮戰爭 - 第1章

王樹增

-------------------------------------------------------------

☆本文由早安電子書網友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或出版社所有☆

☆僅供預覽,如果喜歡請購買正版☆

☆請勿用於商業行為,否則一切後果自負☆

☆早安電子書☆

☆http://www.zadzs.com☆

-------------------------------------------------------------

【全本校對】《遠東朝鮮戰爭(出書版)》作者:王樹增

內容簡介:

  朝鮮戰爭是一場充滿現實感的戰爭:六十年來,朝美「戰爭」從未結束,還有更多的政治力量捲入。現代政治的牌局似乎六十年前就已布陣。朝鮮戰爭是一場特殊的戰爭:它充滿現代戰爭的特徵,既是一場國際政治的生死搏鬥,又昭示人的精神的強大。一個完整的主權國家,就這樣被一個從來沒有到過朝鮮的年輕的美國參謀在三十分鐘的時間裡,分割成了兩半。就在前一天夜裡,在戰爭西線清川江前線作戰的中國軍隊事先沒有任何預兆地突然消失了。自出國以來便在生死中搏鬥的第三十八軍的士兵們,臉上煙火斑駁,身上衣衫襤褸,他們圍着這台收音機站在硝煙繚繞的公路上一動不動。那座使美軍陸戰一師無路可繞的橋,叫做水門橋。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一六師三四七團七連司號員鄭起於1951年9月30日收到一張紅色請柬,上面寫着:謹請光臨——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5月29日晚,朝鮮中部大雨如注,看見渾身濕透的洪學智,彭德懷用最低沉的聲音說:出事了。就是把六十三軍打光,也要在鐵原堅守十五到二十天!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前言

古老的命題

  戰爭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

  人類的進步歷史同時也是一部戰爭歷史。

  人類面對對世紀的展望是:和平與發展。

  但是,無論和平的願望是多麼的美好,發展的願望是多麼的深切,戰爭卻每一天仍在地球上發生。

  歷史在某一個時刻的現在時是:戰爭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的惟一選擇,如果這個國家珍視自己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人民的和平生活。

  而選擇戰爭意味着一個歷史性的提問必須出現:是否能贏得戰爭?

  能不能打贏?怎樣才能打贏?

  這是一個從來都古老而每一次又超前的問題。

  距離今天最近的一場為和平而戰的規模最大的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令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捲入硝煙的戰爭,在付出1億人的生命傷亡之後結束了。在贏得戰爭勝利的國家中包括了中國和美國。

  當世界上所有的參戰國都被戰火破壞得千瘡百孔的時候,本土沒有遭受戰火的美國在二戰後擁有着領先世界的經濟能力。

  其時,美國的工業總產值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1950年美國的鋼產量達到8772萬噸,小麥產量占資本主義世界總產量的30%以上,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507億美元。1949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價值為247億多美元,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總量的70%。美國還是當時世界上科技最發達的國家,擁有世界上群體最大、水準最高的科技人才儲備。

  於是,美國當仁不讓地也成為世界的軍事強國,它擁有大規模的殺傷武器原子彈,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性能先進的作戰飛機,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海軍艦隊,當二戰結束時,美國仍有18艘航母正在建造中,其航空母艦的數量和總噸位占世界航母的80%。美軍的一個步兵師裝備坦克140多輛,70毫米火炮330門,陸軍的火力配備居世界之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使美國從日本到菲律賓、從意大利到關島的環歐洲、亞洲的弧形帶上建立起200多個軍事基地,部署着它三分之一的陸軍,100多艘戰艦,1100多架作戰飛機。

  幾乎沒有人懷疑,這個國家和這支軍隊的戰爭能力。

  幾乎沒有人懷疑,這個國家和這支軍隊將在戰爭中必勝。

  然而,這個國家和這支軍隊在五年後的朝鮮戰爭中卻失敗了。

  強大的美國軍隊稱他們在朝鮮的失敗是「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結局」。想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曾經甚囂塵上,於是,朝鮮戰爭失敗的結局令這個軍事強國舉國不解,美國陸軍參謀長柯林斯將軍對美國駐遠東司令李奇微將軍感嘆道:「夥計……勝利一次太重要了。」

  美國軍隊在朝鮮戰爭中的對手是中國。

  中國,一個剛剛從戰爭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國家,在它宣布成立的那一天,它甚至還沒有完全解放它的全部領土,人民解放軍的大軍還正在向西南和西北挺進。而在已經解放了的廣大地區,與新生的人民政權作對的國民黨軍隊的殘餘勢力也仍然是軍事上的重大問題。連年不斷的戰爭使中國薄弱的民族工業遭到徹底的破壞,中國本處於原始耕種狀態的農業更是一片凋零。

  到1950年,新中國的工農業總產值僅為574億元人民幣,換算成美元,還不夠美國工農業總產值的尾數。以戰爭繳獲為最主要軍事武器來源的人民解放軍是從使用大刀長矛作戰的紅軍發展而來的,即便由於戰爭的勝利而使裝備大大改善,中國軍隊每個軍70毫米火炮也僅有190多門,是美軍一個師裝備的一半兒,而且大部分還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繳獲的舊式火炮。

  中國人民解放軍還沒有正規的空軍部隊,防空武器也很少。新中國的軍隊依舊是一支由「小米加步槍」裝備起來的軍隊,而且「小米」的供應並不十分充足,「步槍」也是由不同年代、不同類型的步槍組成。新中國正百廢待興。

  那麼,在中國軍隊與美國軍隊交戰的朝鮮戰場上,中國軍隊贏得戰爭勝利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決定戰爭勝負的諸多因素在中國幾千年的古文明發展史中已成為戰爭哲學與戰爭藝術。

  中國軍事上崇尚「得道多助」是與哲學上崇尚「精神力量」相一致的。當戰國時代的軍中巫師們燒龜卜占「天時」的時候,中國戰爭哲學上的「天人合一」思想已初見端倪。中國人認為在決定戰爭勝負的三大要素「天時、地利、人和」中,「人和」為最主要的因素。雖然中國人將火藥的發明更多地運用到了驅鬼的爆竹和喜慶的煙花上,但是中國人在戰爭中使用熱兵器還是比西方人早近干年。在以後漫長的歷史中,戰爭物質的千般演進從不曾動搖中國人古老而堅實的精神基礎,即使要被迫面對高質量的戰爭物質的重重包圍。

  而就軍事來講,中國農民的梭縹能夠奪取國家的政權,這已經是舉世不爭的事實。在1947年至1948年間,甚至連美國顧問們都疑惑他們援助的大批武器裝備為什麼就是無法支撐那個搖搖欲墜的國民黨政權,為什麼擁有先進美式武器的「國軍」會在裝備原始的共產黨軍隊的攻擊下幾乎一夜之間便土崩瓦解,為什麼「國軍」的幾百萬人會不得不丟棄汽車、大炮和坦克讓共產黨的士兵和民眾用牛車拖走。

  世間萬事萬物,「人的因素第一」,這是領導着一支農民軍隊創建了新中國的毛澤東的核心哲學思想,這也是中國戰爭藝術中最重要的哲學思想。

  1950年的冬天,中國的戰爭哲學與戰爭藝術在朝鮮戰爭中被中國人民志願軍所實踐。

  沒有人在是否需要加強戰爭的科技含量這一問題上爭論。

  沒有人否認一個主權國家需要用最精良的武器來裝備國家的軍隊。沒有人無視先進的武器和尖端的裝備在戰爭中的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了55年,而朝鮮戰爭也結束了整整47年。在過去的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人類的科學技術每一天都在發展與進步,而後來的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顯示出人類科學技術的每一點發展與進步都已被用於戰爭。

  這裡,人們不禁要連連發問:在戰爭中起着決定作用的因素究竟是什麼?

  只要世界上依然存在着戰爭,這個問題就會不斷地出現在我們面前。

  所以,對爆發於50年前的中美朝鮮戰爭的回顧與分析,不是沒有意義的。

第一章

打敗美帝野心狼

  六月二十五日

  三八線的最西端位於朝鮮半島海州灣的最深處,這是一塊盛產糧食的濕潤窪地。從這裡一直向北,在三八線兩側對峙的是北朝鮮的第七警備旅和南朝鮮的陸軍第十七團。

  1950年6月25日(星期日)凌晨4時,夜色漆黑,大雨滂淚。

  突然,一道比霓虹燈還明亮的橘紅色的光線穿透雨夜升起來了。

  炮火!坦克!濕淋淋的士兵!

  緊接着,從三八線最西端開始,連續升起的信號彈像燃燒的導火索沿着南北朝鮮300多公里的分界線向東飛速蔓延,一個小時後便抵達東部海岸。5時,三八線上數千門火炮開始射擊。在炮火的映照下,稻田裡翠綠的稻苗被裹在泥水裡在夜空中騰飛,而上千輛坦克冒出的尾煙蜿蜒在朝鮮半島的中部,猶如撲上整個半島的驚濤駭浪。

  如同這個動盪的世界中經常發生的事情一樣,1950年6月25日在朝鮮半島突發的是一場局部地區的局部戰事。無論從政治上還是從軍事上講,至少在6月25日那一天,沒有人會認為在亞洲東北部潮濕的梅雨季節里發生的事情,會對這個半島以外的人們產生什麼影響久遠的後果。

  對於朝鮮半島以外的世界,1950年6月25日是一個普通的日子。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八軍一一四師三四二團一營原營長曹玉海在這一天的上午正走在武漢市陽光燦爛的大街上。他復員後在武漢市的一所監獄任監獄長。這個農民出身的青年經歷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參加過無數次殘酷的戰鬥,三次榮立大功,獲得勇敢獎章五枚。他在從軍生涯中的最後一次負傷,是在湖北宜昌率領士兵搶渡風大浪急的長江的時候。這次中彈令他本來就傷痕累累的身體更加虛弱。在風景秀麗的東湖療養院休養時,他接到了復員的命令。曹玉海不想離開部隊,療養院一位女護士的愛情安慰了他的傷感,愛情在剛剛來臨的和平生活中顯得格外溫馨。當愛曹玉海的姑娘向他提出結婚要求的那天,他在廣播裡聽到了一個消息:與中國接壤的朝鮮發生了戰爭。

  6月25日,當曹玉海在武漢的大街上奔走的時候,他聽說自己的老部隊第三十八軍正從南向北開過路過這裡。他雖不知道鄰國的戰爭與自己的國家有何種關係,但部隊向着戰爭的方向開進還是使他產生出一種衝動,他能夠意識到的是:國家的邊境此刻也許需要守一守,那麼部隊也許又需要他這個勇敢的老兵了。

  曹玉海的口袋裡此刻還揣着那個女護士寫給他的信:「玉海,我親愛的:一想到你要離開我,我的心就像撕裂了一樣!

  「自從見到你,我才曉得一個人應該怎樣生活。但,我畢竟還有些過於注意個人幸福,你的批評是正確的。

  「你說得對:『我不是不需要幸福,我不是天生願意打仗,可是為了和平,為了世界勞動人民的幸福,我就要去打仗了。』誰知道什麼時候能相見,但我要等待,等待,等你勝利歸來。我為你繡了一對枕頭,請帶着它,就像我在你身邊一樣……我想總會有點兒時間的,親愛的,千萬寫信來,哪怕只是一個字也好……」

  那對枕頭是白色的,上面繡着四個字:永不變心。

  曹玉海真的在武漢的茫茫人海中找到了自己的老部隊,這支不久後即將走向戰場的部隊讓曹玉海再次成為一營營長。

  在部隊繼續向北走去的時候,曹玉海拿出女護士的照片給他的戰友姚玉榮看。姑娘的美麗令姚玉榮羨慕不已。他問,為什麼不結了婚再走?曹玉海答,萬一死了多對不住人家。姚玉榮狡猾地試探:是不是不太喜歡她?曹玉海的臉一下嚴肅了,他說,死了我也戀着她!

  距離曹玉海在武漢陽光燦爛的街頭尋找老部隊8個月後,經過一場在漫天風雪中空前殘酷的肉搏戰,一營營部被美國士兵包圍。曹玉海在電話中只對團長孫洪道喊了一句「永別了」,便帶領戰士強行突圍,數粒美制MI步槍子彈穿透了他的胸部和腹部。曹玉海倒下的地點是朝鮮中部漢江南岸一個地圖標高為250.3米的荒涼高地,他掙扎了一下便一動不動了,噴涌而出的熱血很快在零下20℃的低溫中與厚厚的積雪凍結在一起。

  一營營長查爾斯。布雷德。史密斯感到非常疲勞。25日是他所在的美軍第二十四步兵師的創建紀念日。師司令部在這天晚上舉行了盛大的化裝舞會,全師官兵們都很興奮,不少士兵都把自己化裝成白鶴——這是他們長期駐紮在日本的緣故——白鶴長長的紅嘴到處亂戳着這個嘈雜而喧鬧的不眠之夜。此時,他們沒有一個人聽得見隔着日本海傳來的戰爭炮聲,甚至連師長迪安在接到電話後的驚慌神色也沒有人注意到。一營所在的二十一團駐紮在日本九州熊本附近的伍德兵營,史密斯自從那天開始就一直頭痛。幾年前,這個年輕軍官應該說前途是光明的,當他從西點軍校畢業後,他就指揮着一個連,日本人襲擊珍珠港時,他奉命在巴伯斯角緊急構築陣地,當時他的指揮官柯林斯將軍認為他是個「很不錯的軍官」。作為一名步兵軍官他一直作戰到南太平洋戰爭結束。而現在,長期駐紮在日本的百無聊賴的日子讓他厭煩了。史密斯知道遠東又爆發了戰爭的時候,是幾天後的一個晚上。他的團長理查德。斯蒂芬斯在電話里的語氣十分急促:情況不妙,快穿上衣服,到指揮所報到。他的任務是率領他的部隊立即乘飛機進入朝鮮。當史密斯吻別他妻子的時候,窗外漆黑一團,風雨交加。拿他的話講是「上帝在為我們的愛倩哭泣」。軍用卡車在雨夜裡向機場駛去,史密斯對他要去朝鮮參戰迷惑不解。美國作家約瑟夫。格登後來寫道:「史密斯並不知道——但肯定懷疑——他被派去執行一項等於自取滅亡的使命。」美軍第二十四步兵師二十一團一營的士兵是第一批到達朝鮮戰場的美軍士兵。

  查爾斯。布雷德。史密斯以在朝鮮戰爭中第一支參戰的美國部隊指揮官的名義在戰史中留下了他的名字。然而他的部隊在第一仗中就在北朝鮮軍隊的攻擊下立即潰不成軍,以至於他不顧美國的軍事法規,把傷員和陣亡士兵的屍體遺棄在陣地上落荒而逃。查爾斯。布雷德。史密斯還是美國軍隊中在朝鮮的西線打仗打得最遠的指揮官,他說他「幾乎看見了中國的土地」,確實也就是「幾乎」,當他看見一位澳洲營營長的大腿在劇烈的爆炸聲中飛上了天空時,他和他的士兵立即從「幾乎看見了中國的土地」的地方掉頭就往回跑。

  朝鮮戰爭的資料中沒有查爾斯。布雷德。史密斯陣亡的記錄。如果他現在還活着,應該是87歲的老人了。不知道他後來是否看見過真正的「中國的土地」。

  曹玉海和查爾斯。布雷德。史密斯,一個黑眼睛和一個藍眼睛的軍階很低的年輕軍官,他們在朝鮮戰爭中都有戲劇般值得敘述的故事,儘管今天很少有人記得他們。

  戰爭發生在一個叫朝鮮的國家,但戰爭的事件必須從一個普通的中國人和一個普通的美國人開始敘述,這就是歷史。

  素有「晨謐之邦」美稱的朝鮮在公元前不久就開始了有文字記錄的歷史,但是戰爭卻成為了這個歷史始終的主題。由於居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它不斷受到強國的占領和踐踏。這個國家最奢侈的願望僅僅是能夠安靜地獨處世界一角,以享受蒼天賜予它的優美的情歌和優質的稻米。為了這個願望,在17世紀一段沒有強國侵入的短暫時光里,朝鮮的國王甚至下過一道禁止百姓開採白銀和黃金的旨令,為的是減少強國對這個國家的興趣。然而,這個「隱士般的國度」始終沒能實現它和平的願望。

  1866年7月,一艘叫做「舍門將軍」號的美國船闖入朝鮮大同江,向這個國家索要財物,揚言不給就炮轟平壤。美國人沒有想到這個和善的民族竟能如此激憤,在平安道觀察使朴圭壽的率領下,朝鮮軍民燒毀了美國的「舍門將軍」號。五年後的一天,五艘美國船再次進入朝鮮海域,和所有強盜的邏輯一樣,要求賠償「舍門將軍」號的損失,並且要求「締結條約」、「開放口岸」,否則就動武。結果,在朝鮮人民的奮起抗擊下,美國人落荒而逃。如今,在朝鮮的歷史博物館裡,陳列着一塊「斥和碑」,上刻「洋夷侵犯非戰則和主和賣國」12個大字,下面的一行小字是「戒我萬年子孫」,另一行是「丙寅作辛未立」。

  朝鮮是半島國家,南北長約800公里,東西長約200公里,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半島的南部氣候宜人,是豐產的農業區,半島的北部山林茂盛,礦產豐富。朝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具有不可忽視的戰略意義,它猶如一塊伸向日本海的跳板,既是強國入侵遠東的最便捷的必然途徑,又是抵制入侵的天然的橋頭堡壘。

  北緯三十八度線,橫穿朝鮮半島的中部。

  這條三十八度線,是這個國家最不幸的象徵。1896年,俄國和日本為爭奪對這個國家的統治權而交戰,戰爭的結果是雙方劃定了各自的勢力範圍,從而將朝鮮半島分割為兩半,而分割線便是北緯三十八度線。後來日本人趕走了俄國人,把整個朝鮮半島併吞為自己的殖民地。1942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將朝鮮變成了日本領土的一部分,歸自治省管轄。1943年,在德黑蘭會議上,美國總統羅斯福告訴蘇聯元帥斯大林,朝鮮「還不具備行使和維持一個獨立政府的能力,而且……他們至少應該經過四十年的監護」。於是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以及中國的蔣介石在他們共同簽署的一份公報中對這個國家的前途表示出強權的憐憫:「軫念遭受奴役的朝鮮人民,前述的三大國(美國、英國、中國)決定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朝鮮自由和獨立。」

  到了1945雅爾塔會議開始時,美國總統羅斯福雖身纏重病,但他依然清醒地意識到隨着日本的覆滅,長期被日本占領的朝鮮半島將出現政治上的真空。對於美國人來講,他們不認為凹凸不平的朝鮮半島對美國在戰略上有多大的意義,在整個遠東,他們占領日本本土已經足夠了。但是,美國卻無時無刻不在關心着蘇聯的勢力劃分到了哪裡。為了促使蘇聯對日本宣戰,羅斯福和丘吉爾向斯大林做出的讓步包括同意由美國、英國、蘇聯。

  中國四大國「共同託管」朝鮮。朝鮮再一次成為強國政治的一件抵押品。美國雖並不覬覦朝鮮,但它堅持在朝鮮插手的理由卻很值得注意,因為它既是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冷戰開始的信號,也是未來美國涉足朝鮮戰爭的最根本的原因——「美國在朝鮮沒有長遠的利益,它所希望的是朝鮮成為阻止蘇聯進攻日本的緩衝地帶」。

  「從美國的本意上講,最後是美國單獨占領全部朝鮮。」朝鮮戰爭爆發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回憶錄中寫道,「顧問院極力主張在整個朝鮮的日本軍隊應由美國受降。但是我們要是以必要的速度把軍隊運到朝鮮北部,那就無法保證我們在日本搶先登陸。」美國人當時真正的想法是:全朝鮮有那麼多日本兵,要是去占領「可能遭到重大傷亡」,還是讓蘇聯人去承擔吧,美國等着坐收漁利就可以了。

  1945年8月8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召見日本駐蘇聯大使佐藤尚武,交給他一份蘇聯對日宣戰的通告。9日零時,百萬蘇聯紅軍從各個方向突入中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與此同時,蘇聯的幾個紅軍師越過中國的東北,向朝鮮急速推進。到了這個時候,世界上也就沒有人能知道這些紅軍戰士會在朝鮮的什麼地方停下來了。波茨坦會議並沒有明確在朝鮮的國土上哪裡是美蘇雙方都認可的占領分界線。當美國人聽說蘇聯軍隊進入了朝鮮半島時,他們開始有了最隱秘的擔憂。

  因為在這一天,距離朝鮮半島最近的美國兵還遠在上千公里以外的沖繩島上。

  「應當在朝鮮整個地區就美國和蘇聯的空軍和海軍的作戰範圍劃一條界線。」美國總統杜魯門說,「至於地面上的作戰和占領區域,沒有進行任何討論,因為當時沒有人想到,不管是美國的或者是蘇聯的地面部隊,會在短期內進入朝鮮。」

  1945年8月9日晚上,美國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三部協調委員會在五角大樓召開緊急會議,磋商如何不讓蘇聯在遠東占到便宜以及如何保護美國在遠東的利益。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的參謀人員中一位叫迪安。里斯克的年輕上校指出,既然沒有可以立即投入使用的部隊,加上時間和空間上的因素,搶在蘇聯軍隊前面進入朝鮮是不可能的。國防部長助理讓迪安和另一位上校參謀到隔壁的第三休息室儘快搞出一個「既能滿足美國的政治意願,又符合軍事現狀的折衷方案」,並且「要在30分鐘之內搞出來」。兩位年輕的職業軍官在休息室裡面對着朝鮮地圖發呆,因為他們在這之前從沒有關注過這個遙遠的國家。

  此時,迪安根本就不曾想到自己的一生從此將和朝鮮打交道,而且因為朝鮮的戰事他從此將官運亨通。迪安的目光在朝鮮半島狹長的版圖中儘可能中間的部位搜索,「如果我們提出的受降建議大大地超過了我們的軍事實力,那麼蘇聯就很難接受。」於是他設想按朝鮮的行政區域劃分出一條界線,提供給美蘇首腦們去辯論,但此刻迪安面前的朝鮮地圖上沒有行政區的劃分,而30分鐘的時間是有限的。參謀迪安拿起一支紅色的鉛筆,乾脆利索地在面前的朝鮮地圖上畫出了一條直線,這條線和49年前日俄分割這個國家的那條線完全一致:北緯三十八度線。

  一個完整的主權國家,就這樣被一個從來沒有到過朝鮮的年輕的美國參謀在30分鐘的時間裡,分割成了兩半。

  美國軍人繼承了19世紀瓜分非洲的歐洲殖民主義者的思維方式,至今非洲國家的國境線大都是直線。

  再一次分割朝鮮的迪安。里斯克後來在朝鮮戰爭中任職亞洲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再後來他在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中登上了美國國務卿的高位。

  讓美國人意外的是,斯大林沒有對這條線表示反對。蘇聯第一遠東方面軍南翼部隊在太平洋艦隊的配合下,迅速切斷了日本關東軍和日本本土的聯繫,12日便占領了朝鮮北部的雄基、羅津、清津、元山等港口,24日占領平壤。然後,打擊占領朝鮮半島的日本軍的蘇聯紅軍停止在了三八線上。

  在進攻朝鮮半島的蘇聯紅軍中有一支朝鮮部隊,這支朝鮮部隊的司令官名叫金日成。

  就在蘇聯紅軍占領平壤的這一天,美軍第七步兵師在朝鮮南部的仁川港登陸。儘管美國知道這次軍事行動只是去接受投降,無異於坐收蘇聯紅軍的勝利成果,但他們還是為這次登陸行動取了個詭秘的代號:「黑名單」。

  從仁川登陸的美軍不停頓地行軍,最終到達了那條北緯三十八度線。

  在時間上占據優勢的蘇聯軍隊停止在三八線上,他們等來的是最高司令官名叫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美國軍隊。美蘇兩國的士兵在三八線上舉行了一個聯歡會,美軍跳的是踢踏舞,蘇軍跳的是馬刀舞。美國兵對粗壯的哥薩克人能用腳尖瘋狂地旋轉身體驚訝不已。

  美國人是在事後才後悔的,早知道斯大林並不反對,還不如把分界線往北移動一下,劃在北緯三十九度線上,這樣,中國的軍港旅順就在美國的範圍之內了。

  可是,三十八度分界線已經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