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 - 第1章

劉義慶

書名:世說新語

(國學典藏)

作者:[南朝宋]劉義慶著

[南朝梁]劉孝標註

徐傳武

校點

-------------------------------------------------------------

☆本文由早安電子書網友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或出版社所有☆

☆僅供預覽,如果喜歡請購買正版☆

☆請勿用於商業行為,否則一切後果自負☆

☆早安電子書☆

☆http://www.zadzs.com☆

-------------------------------------------------------------

世說新語

[南朝宋]劉義慶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前言

徐傳武

《世說新語》是一部南北朝時期的著作,題名作者為「臨川王義慶」。因為它生成於南朝宋,皇帝姓劉是常識,所以省略了「劉」字。劉義慶是宋武帝劉裕之弟長沙王劉道憐的兒子,後來過繼給叔父臨川王劉道規,所以襲封臨川王。

然而,對於《世說新語》來說,劉義慶未必是它實際的作者,這些擁有權力和財富的人物,更經常是做主編的,其中文字未必親力親為,正如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也是集聚門客之力而成。

《世說新語》其書,用今天的標準來定義,可以說它是一部短篇小說集,記載了一批東漢末年到南北朝初期的名人小故事,大多是人物一時一事的特寫。這些故事按其主題被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36個門類。作為一部在先秦之後、唐宋之前的保存相對完整的著作,《世說新語》在文學、史學以及語言學的研究上都有着很重要的價值。更難得的是,後來梁朝時候的學者劉孝標還為它做了十分詳盡的註解,補充了許多十分珍貴的史料。

《世說新語》的注者劉孝標,雖說也姓劉,但他和劉義慶既非同時代,也不是一族。劉孝標名峻(462—521),字孝標,南朝梁學者、文學家。他自幼身世坎坷,但能勤學苦讀,有「書淫」的雅號,曾為梁皇室編著圖書目錄。明人張溥輯有《劉戶曹集》。正是由於劉孝標的博學,所以他的《世說新語注》為後人推重,有着重要的學術價值。在古代著作中,有些注很有價值,甚至能喧賓奪主,在一定程度上超過原著,比如李善的《文選注》、裴松之的《三國志注》、酈道元的《水經注》等,都是如此。這種情況一般除了注者博學多識之外,往往因為做注的年代較早,在注文中保留了很多後來散佚的文獻。《世說新語》其書,文字並不艱深,但劉孝標註的重點是補充其故事所涉及的人物及史實,而他所引徵的四百餘種書籍,絕大多數已經不存於世。《世說新語》的時代,由於政治、社會的諸多原因,史料文獻散失得很嚴重,即以晉朝一代的歷史而言,曾經有過十八家《晉書》,而現存完整的則只有唐代官修的《晉書》。所以,《世說新語》後來多是與劉孝標註一起刊行,而人們讀其書也不僅僅是為了看故事,更能從中了解魏晉南北朝那個時代的人情百態。

《世說新語》有時候被簡稱為《世說》,但實際上《世說》是西漢劉向的一部著作,其書早已亡佚,按常理推想,或許劉義慶的著作體例與其類似,故而沿襲其名。只是現在也不清楚劉義慶定稿的時候到底稱它為什麼,文獻記載中《世說》、《世說新語》、《世說新書》都有,現在一般都用《世說新語》作它的正名。

東漢以下直到隋朝,中國社會一直處於分崩離析的大混亂狀態。政權更迭、戰亂頻仍,這是後人可以一目了然的混亂。但如果究其根源,還有許多隱性的因素是不得不關注的。中央集權的政治模式發端於秦始皇,後來被漢王朝所繼承。然而,根本性地改變政治模式,並使之制度化、常態化,觸動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從而招來激烈的反對,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漢高祖劉邦也未能如秦始皇一般徹底地實行中央集權模式,在西漢王國中,仍然保留了部分周朝模式的自主領地,雖然這些領地都是封給劉邦的直系親屬的。而這種做法直到劉義慶的時代仍然保留着,他的臨川王同樣是世襲得來的。

除了土地、人口、賦稅的明顯利益分配之外,王朝的統治者還必須制定一種規則,它影響所有人的利益,那就是選舉制度。這個選舉制度就是指到底安排什麼樣的人來為這個龐大的政府工作。漢朝選擇的是察舉制,也就是說,各級政府部門通過專項制度從民間選拔人才進入政府工作。按現代人的經驗,很快會想到這樣的做法在實踐中會產生何等嚴重的問題,但漢朝人用了,一用就是幾百年。而用到東漢末年,其弊端就已經十分明顯了。最為明顯的後果之一,就是門閥制度的形成。

察舉制的弊端在短期內很難顯現,因為從初衷來說,它是希望向全社會招收人才來參與政府管理工作的。但時間一長,問題就來了。首先,進入政府工作是可以帶來權力的榮耀與物質的利益的,而這必定是絕大多數人的追求。其次,中國是一個以宗法制為基礎的農業國;於是,一旦有人進入政府,並且出色地完成了他自身的工作,獲得了榮耀與地位之後,那麼,在察舉制的背景之下,他的子侄親屬顯然會比平民家的子弟更具備進入政府的優先權,儘管這種優先權不是明文規定的。事實也正是如此,到了東漢後期,我們隨便翻覽當時的名人名錄,會發現某些姓氏出現的頻率非常之高,而事實上他們也正是來源於同一個大家族。到了魏晉時期同樣如此,所以《世說新語》中的人物王姓很多,大多是王羲之一家的,謝姓很多,大多是謝安一家的。這就是所謂門閥制度。

門閥制度造成長期的利益壟斷,一方面使太多的人由於才能、熱情與現實地位形成的巨大反差,從而積聚了不滿情緒;另一方面,既得利益集團由於一切來之太易,逐漸失去了奮發的活力。終於,整個社會成為一個病態的社會。在政府中工作的人,很多都是庸碌無能之輩,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足夠的文化素養,卻沒有積極工作的態度,也看不到努力前行的希望,所以形成了一股古怪的清談之風。清談本身有點像我們現在說的哲學沙龍,就是人們相聚一處討論、爭辯抽象的哲學問題。古代中國的哲學的基本典籍如《周易》、《老子》、《莊子》等,都是清談的素材庫。比如有和無到底是什麼關係?什麼是體、什麼是用?這樣的思辨訓練,如果只是當成一種愛好,不僅無可厚非,而且還算是有益的學術活動。但任何事都有個度,過頭了就成壞事了。能參與這樣活動的肯定是文化精英,文化精英大體都是達官顯貴,當清談稱為上流社會的時尚,官員相聚不談國事,帶兵的不講打仗,理政的不談民生,視正業為俗事,張口《周易》,閉口老莊,這樣的社會就是病態的了。所以,後來人們常說清談誤國。此外,品評人物、張揚個性等奇言異行也都是那個時代常見的表現形式。

清談之風大約始於東漢後期,興盛於魏晉時期,之後漸趨消亡,劉義慶生活的這樣一個時代正好與之吻合。劉義慶也許不會如我們一般清晰地看到這股社會風氣的來龍去脈,他只是想編一部「近代名人小故事集」,為了顯示完整性,他少量收取了東漢人的事,仍以魏晉為主,到他生活的時代被迫結束。而既是「名人」故事,當然以那些名門大族的成員為主,所以,當代著名學者陳寅恪在《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中指出,劉義慶在不自覺中建立了一個劃分時代的界石,並且「編完一部清談之全集」。這是《世說新語》對後代史學研究做出的一個最重要的貢獻。

同時,由於書中大量記錄了當時人物的語言,勢必會留下許多當時口語的痕跡,而歷代文獻主要用書面語記錄,所以《世說新語》又是六朝時期最有價值的語料庫之一,對中古漢語研究的意義十分重大。

中國歷代的觀念,重經史而輕小說。《世說新語》恰恰是一部非常好的小說,雖是短篇合成,但語言精煉含蓄,雋永傳神。在流傳至今的作品中,在生成年代以及完整性、藝術性上均能與之相提並論的,大概只有《搜神記》差不多可以擔當。所以在文學領域,《世說新語》同樣是珍貴的歷史遺產。

下面談談本書的校勘整理工作。

《世說新語》成書於印刷術流行之前,現存最早的完整刻本有宋紹興八年(1138)董弅刻本(簡稱紹興本),藏於日本,後輾轉影印回國。這個本子有1956年文學古籍刊行社的王利器斷句本和1962年的中華書局影印本。而另一個宋刻本是陸游依據董弅刻本重刻的,曾藏於徐乾學傳是樓,今已佚。同時,日本還有一種唐寫本的殘卷(簡稱唐寫本),共51則,民國初年由羅振玉影印後在國內流傳,此本年代雖早,但殘缺嚴重,僅有校勘上的學術價值,不能供讀者閱讀。

明代人對《世說新語》興趣很濃,也有許多刻本傳世。其中嘉靖十四年(1535)袁褧刻本質量最好,1919年經《四部叢刊》影印,流傳頗廣,近代許多學者都用之為底本(簡稱嘉靖本)。

到了清代,也有一些刻本流傳,多是對之前刻本的校訂。如道光八年(1828)浦江周心如紛欣閣刻《世說新語》三卷,就是據明袁褧嘉靖本重雕,校正了不少錯誤。光緒十七年(1891),王先謙思賢講舍本據紛欣閣本再加校訂並重刊為三卷本,是為清刻本中最善者。

我們這次整理,就是選取光緒十七年王先謙思賢講舍所刻本為底本,校本則用紹興本、唐寫本為主。另有一種所謂「沈本」,其實是《四部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