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 - 第1章

袁了凡

-------------------------------------------------------------

☆本文由早安電子書網友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或出版社所有☆

☆僅供預覽,如果喜歡請購買正版☆

☆請勿用於商業行為,否則一切後果自負☆

☆早安電子書☆

☆http://www.zadzs.com☆

-------------------------------------------------------------

【全本校對】《了凡四訓》作者:[明]袁了凡

【內容簡介】

明代袁了凡所著的《了凡四訓》,是在社會上廣泛流行的一本勸善書。該書一經問世,便受到人們的喜愛,成為人們修身立命的理論指導。該書主要闡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講述「趨吉避凶」的方法;強調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積善累德、謙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夠求福得福,善報無盡。該書糅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學說,運用因果報應、福善禍淫之理,闡明忠孝仁義、諸善奉行以及立身處世之學。通過對此書的閱讀,我們可以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感性的認識,從而一窺儒、佛、道三家之學的梗概;同時也對我們個人品格的修養大有助益。

【前言】

  明代袁了凡所著的《了凡四訓》,是在社會上廣泛流行的一本勸善書。該書一經問世,便受到人們的喜愛,成為人們修身立命的理論指導。該書主要闡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講述「趨吉避凶」的方法;強調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積善累德、謙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夠求福得福,善報無盡。該書糅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學說,運用因果報應、福善禍淫之理,闡明忠孝仁義、諸善奉行以及立身處世之學。通過對此書的閱讀,我們可以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感性的認識,從而一窺儒、佛、道三家之學的梗概;同時也對我們個人品格的修養大有助益。

  《了凡四訓》,顧名思義,該書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四篇文章來自袁了凡不同的著作,其中「立命之學」是袁了凡晚年總結人生經驗以訓誡兒子的《立命篇》;「改過之法」和「積善之方」是他早年著作《祈嗣真詮》中的兩篇「改過第一」和「積善第二(又名《科第全憑陰德》)」;「謙德之效」是他晚年所作的《謙虛利中》。四篇文章各自獨立成文,而義理又一以貫之,強調命由我作、善惡報應之理。這四篇文章在組成此書之前,就已在社會上廣泛傳播,並被多部書籍收錄。在清代初期的《丹桂籍》上,這四篇文章被稱為《袁了凡先生四訓》。隨着在民間的流通,這些文章有被簡化的傾向。

  「立命之學」一文中,袁了凡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驗,現身說法,以論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袁了凡首先敘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童年棄文學醫,因偶遇異人預言他能夠通達仕途,於是重燃讀書考取功名的想法,之後袁了凡的人生境遇與所測算的命運毫釐不差,由此他更加堅信命由天定,終日消極懈怠。後來機緣巧合,他拜訪了雲谷禪師,領悟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學,乃知宿命論的錯誤,從此開始積功累德,自求福報,而且頗有靈驗。

  「改過之法」,主要論述在行善積德之前,須先端正自己的心念,將自身缺點一一改正。具體方法是要「見賢思齊」,以古之聖賢為榜樣;敬畏天地鬼神,不起絲毫邪念;立定決心,勇於改過。其關鍵在於永存善心,只此一點,則邪念不生。

  「積善之方」,列舉大量事例,予以說明「積善餘慶」的道理,對於何謂真善、至善作了充分的論述說明,並將善行分門別類,一一展開論述,基本統攝了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

  「謙德之效」,舉「天道」為例,以說明「人道」抑滿扶謙的道理。告誡世人要謙虛謹慎,恭敬卑下,虛己待人,並列舉事例加以論證。進一步強調,「抬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的理論主旨。

  作者袁了凡,生卒年不詳,名表,後改名黃,字坤儀,又字儀甫,號原為學海,因拜訪雲谷禪師後,得以領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學,便立志多做善事,積功累德,以扭轉自己的命運。從此袁了凡不願再做一個受制於天命的凡夫俗子,因而改號為「了凡」。袁了凡是江蘇吳江人,又有資料稱其為浙江嘉善人。據日本學者酒井忠夫考證,袁家祖居嘉興陶莊(明代併入嘉善縣),元末時家境富足。明初,因燕王朱棣奪取皇位,發生「靖難之役」,袁家因與反對燕王的人有交往,而受到牽連被抄家。袁了凡曾祖的父親倖免於被捕,開始四處奔走逃亡,後定居於江蘇吳江。袁了凡的曾祖袁顥作了吳江縣徐氏的女婿,併入了吳江籍,著有《袁氏家訓》以訓導袁氏後人。袁了凡在《了凡四訓》中,稱與其一同參加會試的嘉善縣書生為「同袍」,另據清人彭紹升所作的《袁了凡居士傳》記載,袁了凡的先祖入贅到嘉善縣,所以他得以補為嘉善縣學生。

  袁了凡博學多才,舉凡天文、象數、水利、兵政、堪輿、星命等學無所不通。隆慶四年(1570),袁了凡中舉人;萬曆十四年(1586),中進士,並被任命為寶坻知縣。在任期間,袁了凡勤廉愛民,為民謀利,主持興修水利,構築堤防,防禦水災侵襲,鼓勵百姓開荒耕種,並免除雜役,以利民生。七年後,袁了凡擢升為兵部職方司主事,掌天下輿圖,以周知險要,官居正六品。當時適逢日本侵犯朝鮮,應朝鮮的請求,明王朝派兵前往,袁了凡被任命為「軍前贊畫」,負責輔助謀劃,贊畫戎機。當時是提督李如松掌握兵權,許以高官厚祿誘騙倭寇和談,倭寇信以為真,沒有防備,李如松於是發動突擊,打敗倭寇,攻下了平壤。袁了凡不認同李如松施詐的做法,也不滿他手下士兵濫殺平民,於是義正辭嚴地當面指責李如松。李如松不聽其言,隨意調動軍隊,後來果然吃了敗仗,為給自己開罪,他便捏造罪狀,彈劾袁了凡,袁了凡也很快就在「拾遺」任內被罷免。罷官回家後,袁了凡更加誠懇地行善,直到七十四歲去世為止。明熹宗天啟年間,他的冤情得以大白於天下,朝廷追敘他征討倭寇的功績,贈封「尚寶司少卿」的官銜。袁了凡家裡並不富有,但卻樂善好施,在家每天誦經持咒,學習禪觀。袁了凡除著有《了凡四訓》之外,尚有《曆法新書》、《皇都水利》、《評註八代文宗》、《靜坐要訣》、《祈嗣真詮》等著作。

  作為一本勸善書,《了凡四訓》在民間被廣泛傳閱。考慮到此書流通的廣泛性,我們在評註此書時,以淨空法師講述的《了凡先生家庭四訓講記》中的原文為底本,並對原文進行了仔細的校對。為了便於大家的理解,本書分為原文、注釋、點評三部分,並且彼此照應。段落的劃分,我們遵循既要便於點評又要照顧文意敘述完整的原則,突出文章的層次感。本書的注釋力求詳盡,並做到有根有據。因為原文涉及到很多傳統文化名詞概念,不易於讀者的閱讀和理解,所以我們在注釋的過程中,儘量將相關的背景知識作一簡明扼要的介紹。本書的點評部分,儘量照顧到文章的原意,對原文予以解讀、評點和闡發,並結合歷史典故,相互印證推演,這樣可以加深理解,同時也能增加閱讀的趣味性。其中不乏我們自己的一己之見,一併寫出,與讀者一道分享。限於個人學識,謬誤之處,在所難免,還望方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評註者

  2013年2月

第一篇 立命之學

  

  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①,謂可以養生②,可以濟人③,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④。

  【注釋】

  ①舉業:為應科舉考試而準備的學業,目的在於求取功名。科舉考試是古代選拔官吏的制度。隋代設置進士科以試策取士。唐代沿用並增設秀才等十多種科目。因設立科目,以考試舉士,故稱科舉。明、清時專指習八股文。

  ②養生:養活自己及家庭。這裡的「生」指生活。

  ③濟人:即以醫術救濟別人。

  ④夙心:平素的心愿。孟浩然《聽鄭五愔彈琴》:「予意在山水,聞之諧夙心。」

  【譯文】

  我童年時期就失去了父親,老母親讓我放棄科舉考試的學業而去學醫,說學醫可以養活家庭,同時也可以用醫術來救濟別人,而且精通一門手藝並以此成名,也是父親平素的心愿。

  【點評】

  《了凡四訓》四篇是了凡先生對其子所說的話,即誡子家訓,是長輩對晚輩的勉勵和勸行之語。了凡先生起首便從自己的生平講述,可謂「現身說法」。

  了凡先生自稱在其童年之時父親就不幸去世了,只得與母親相依為命,父親的過早離世使家境陷入困頓。孔子即是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命途坎坷;佛教禪宗的六祖慧能也是幼年喪父,家庭困苦。禪宗的宗經寶典《六祖壇經》中記載:「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家庭的不幸往往能造就古代賢人對命運的深刻思索。了凡先生的童年時期,為了維持生計,母親要求他放棄考功名的舉業,改學醫術,這樣既可以養家糊口,又可以懸壺濟世,治病救人。古時讀書之人始終是以步入仕途、兼濟天下為人生最高旨趣的。《論語·子張》中「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可為明證。不過科舉進仕並非易事,其路途可謂漫長而艱辛。《儒林外史》中,窮書生范進,二十歲開始應考,屢試不第,直到五十四歲才考中秀才。後世有人譏諷科舉考試「賺得英雄盡白頭」。從生存的角度考慮,學醫不失為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並且習得一技之長,技藝精湛而成為一代名醫,這也是他父親生前的夙願。其實,治病救人與讀書救國在古往今來的知識分子的心目中往往是有相通之處的。古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說。宋朝名相范仲淹的志向就是做宰相和醫生,言唯有此二者能救人,後來果然位列朝班,卻能居廟堂之高,慮江湖之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近代知識分子、新文化運動旗手魯迅早年也是遠渡東瀛、立志習醫以救國民,後又棄醫從文,投身到喚醒國人精神與靈魂的戰鬥中去。從療治人的軀體和生命到心懷家國天下,這是中國歷來知識分子們內在所具有的精神品格。

  ※※※

  ※※※

  後余在慈雲寺①,遇一老者,修髯偉貌②,飄飄若仙,余敬禮之。

  【注釋】

  ①寺:原為中國古代官署名。後佛教用以稱僧眾供佛和聚居修行的處所,在我國主要指佛寺。又稱剎、叢林、禪林、禪院、蘭若、招提、伽藍、梵宇、梵宮、蕭寺等。我國最早的佛寺是東漢明帝時,白馬經西來,由鴻臚寺官署改建的洛陽白馬寺。

  ②髯(rán):兩側面頰腮部的鬍子,也泛指鬍子。古人有長髯、美髯、白髮蒼髯等說法,古人認為髯的多少及色澤好壞與血氣盛衰有關。認為血氣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故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

  【譯文】

  後來,我在慈雲寺遇到一個老人,長須飄飄,相貌堂堂,就像神仙一樣,我對他非常尊敬並以禮相待。

  【點評】

  了凡先生為什麼會到寺院來,表面似乎是偶然和巧合,其實歷來古代的知識分子們大都喜歡流連於寺院。清幽的古剎往往是居住、讀書的絕佳之境。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有《宿蟠桃寺》詩云:「板閣獨眠驚旅枕,木魚曉動隨僧粥。」清晨四時許,寺院內便會打板催起進行早課,隨後還有過堂吃飯。古代文人和僧人常有交往,詩歌唱和,書畫過從。當然,也有不甚融洽的,如僧人嫌惡落魄文人寄居寺中,白吃白住,便故意等吃完飯再敲打過堂的雲板,這在歷史上也是有此趣聞典故的。

  在人生的行進道路上,經常會遇到一些令人生發生轉折和改變的人。了凡先生在慈雲寺便碰見了這樣一位老人。慈雲寺隱喻着佛教的慈悲,《大智度論》卷二七稱:「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給予歡樂叫「慈」;憐憫眾生,拔除苦難叫「悲」。這是菩薩行的重要特徵之一。老人長得相貌魁偉,仙風道骨,更有一捧長長的鬍鬚。大凡異人必有異相,古代形容偉人往往把他們描述得魁偉奇異,孔子就很高大,《史記》上說,孔子成年後「長九尺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其相貌也很奇特,「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所謂的「圩頂」,據《史記索隱》的解釋,就是「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孔子的頭頂是中間低而四邊高,不可謂不奇。古人還以長髯為美,鬍鬚可以說是男子儀表不俗的象徵,道家仙人的模樣往往就是鶴髮童顏、長髯飄飄。如《漢書》稱漢高祖劉邦「美須髯」,《三國志》也說關羽「美須髯」,諸葛亮曾直接以「髯」代稱之。了凡先生見到此老者一派飄飄欲仙的模樣,不敢怠慢,連忙行禮以示恭敬。

  古代評論人往往數言便能傳神,又不落實際。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形容東鄰之女的美貌時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魏晉時的嵇康,時人謂之「若玉山之將傾」,《世說新語·賞譽》中贊時人王衍為「瓊林玉樹」,謂王恭「濯濯如春日柳」等。

  ※※※

  ※※※

  語余曰:「子仕路中人也①,明年即進學②,何不讀書?」余告以故,並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雲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③,數該傳汝。」余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皆驗④。余遂啟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⑤,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為師。

  【注釋】

  ①仕路:指做官的途徑。

  ②進學:科舉時,童生參加歲試,被錄取入府縣學肄業,稱為進學。進學的童生被稱為秀才。

  ③邵子:即邵雍,字堯夫,諡康節。邵雍本是中國思想史上一位著名的易學家,他以《易傳》為基礎,以象數為中心,以易圖為張本,創立先天易學,並在此基礎上,用元、會、運、世等概念來推算天地的演化和歷史的循環。邵雍在世時便以「遇事能前知」而名聲在外,民間流傳的「二雀爭梅」與「鄰人借斧」的故事,就是他即興占卜而應驗的佳話。邵雍的代表作有《皇極經世書》(《觀物內外篇》和《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等。邵雍的思想蘊含着深刻的哲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視為宋明理學的先驅。但一般人往往只注意到他遇事先知的表象,將他尊為占卜預測學的鼻祖,而忽略了他作為一位思想家所取得的成就。皇極:或稱《皇極經世書》,是集中了邵雍經天緯地預測學的一部巨著,凡十二卷,其中《觀物內篇》和《觀物外篇》為最重要部分。據說內篇系邵氏自著,外篇系其子伯溫和弟子所記。該書涵蓋河洛數理,周易陰陽,天地物理,對人類進化加以推衍,創立了「元、會、運、世」一套有規律的預測方法。129600年為一元,為人類的一個發展周期,在「大算數」里僅一天而已。每元12會,各10800年。每會30運,各360年。每運12世,各30年。「元、會、運、世」各有卦象表示,每年亦有卦象表示其天文、地理、人事發展變化。邵雍認為只要洞其玄機,用其生化之理,天地萬物之生命運程,皆能瞭然於心,人類歷史、朝代興亡、世界分合、自然變化皆未卜先知。

  ④纖悉:細微詳盡。唐·孟郊《秋懷》:「還如刻削形,免有纖悉聰。」

  ⑤開館:開設學館教授生徒。

  【譯文】

  他對我說:「你註定是仕途上的人啊,明年就可以參加歲試進入學校當秀才了,不知你現在為什麼不讀書呢?」我告訴他家庭的原因,並且詢問老人的姓名和籍貫。他說:「我姓孔,是雲南人。得到了邵雍先生《皇極經世書》的正統傳授,命中注定應該再傳授給你。」我把他請到我家,並稟告了老母親。母親說:「你要好好跟他學習。」我們多次試驗他的占卜之術,事無大小都能應驗。我才開始有了讀書的念頭,與表兄沈稱商量,表兄說:「郁海谷先生正在沈友夫家中開館授徒,我送你到那裡跟他們一起讀書也很方便。」於是我便拜郁海谷先生為師了。

  【點評】

  老人告訴了凡先生,其仕途比較發達,命里官運亨通。並且明年就能考取秀才,對了凡先生擁有做官的命卻不讀書求取功名感到很奇怪。了凡先生如實相告,轉述了母親的意願;同時,他恭敬地向老人詢問尊姓大名以及來自何處。老人告訴了凡先生,自己本姓孔,乃雲南人,已經得了邵雍皇極數術的真傳,並且運數上正應該傳授給了凡先生。

  這裡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易學。從起源上看,《周易》的成書過程是「人更三聖(或四聖),世歷三古」,即上古伏羲畫八卦,中古周文王重為六十四卦,作卦辭,周公作爻辭,下古孔子作「十翼」以解經。《周易》本為占筮之書,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但易學的內容卻不僅僅限於占卜未來,預測吉凶。孔子做《易傳》,站在人文的立場對《易經》所反映的巫術文化進行了創造性的轉化,吸取先秦儒家、道家、陰陽家等學說的思想資料,建立了一個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內的廣大的哲學思想體系。對於《周易》的預測功能,一般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一種是無限誇大其有效性,認為一切皆在卦中,是不可改變的定數;另一種是全盤否定其合理性,斥為迷信荒誕。這兩種態度都是建立在對易學的錯誤理解的基礎上,均不足取。民國高僧太虛大師站在佛教的角度上對《周易》曾有過「《周易》之道,貴迎其變而求其理,避其凶而趨其吉耳」的一番評價,這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正確認識和對待易學和易理。人生活在世間,在不能抉擇事物之原的情況下,順自然之節而求其條理,通其度數,以服務於人的實踐活動,是正當的,但依然不得不在「自然」與「惑亂」面前處於被動的地位。佛法的出世間法則不然,它是「不以生化為美,不以能生能化為真」,而是「解其得生之天樞,析其成變之惑元」,從而達到「無生、知變」的境界,得到真正的自由。這也就是本文最終所得出的結論——「命自我立」。

  了凡先生此時年僅十五歲,卻有此奇遇,並非完全是機緣巧合,他能對陌生的老者禮敬有加,是很重要的因由,說明他謙遜知禮,誠心待人,具有很好的根器和氣稟。了凡先生聽了孔姓老人的一番言語後,將他延請至家中,向母親做了稟報,母親着他好好善待老人。其後,了凡先生試探了老人的術數,盡皆應驗,分毫不差。於是便升起了讀書的意念。家中只有寡母,只好找到表兄沈稱與之商量。表兄思考之後對他說:知道有位名叫郁海谷的私塾先生正在沈友夫家授課教學,可以送了凡先生去那裡跟隨寄讀,也十分便利。於是,了凡先生便拜郁海谷先生為師開始讀書。

  ※※※

  ※※※

  孔為余起數①:縣考童生②,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③,提學考第九名④。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復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⑤,某年當補廩⑥,某年當貢⑦,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⑧,當終於正寢,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

  【注釋】

  ①起數:占卜用語,通過象,即各種現實中已存在的事物的表徵,根據既定的規則,換算為數,搭配成卦,進而通過分析卦變的各種可能性,來推斷出事物發展的未來走向。

  ②縣考童生:由知縣主持的考試,試期多在二月。要參加科舉考試取得功名的士子,先向本縣禮房報名應試,須填寫姓名、籍貫、年歲、三代履歷,並取得本縣廩生保結。考五場,各場分別試八股文、試帖詩、經論、律賦等。一般說,第一場錄取後即有資格參加上一級的府試。縣考,即縣試。童生,明清時期,府、州、縣學的應考者稱為童生,或稱儒童、文童。名稱中雖則有「童」字,但是童生的年齡是大小不一的。只要未取得府、州、縣學的生員資格,均稱童生。

  ③府考:即府試。科舉制度中由府一級進行的考試稱府試。經縣試錄取的童生得以參加管轄該縣的府(或直隸州、廳)的考試。試期多安排在四月,報名手續與縣試略同。府試錄取以後,即取得參加院試的資格。

  ④提學:學官名。宋崇寧二年(1103)在各路設提舉學事司,管理所屬州、縣學校和教育行政,簡稱「提學」。每年視察各地學校,查考師生勤惰優劣。歷代沿制。金設提舉學校司,元及明初為儒學提舉司,都屬同一性質。明正統元年(1436)改為提調學校司,設兩京提學御史,由御史充任。各省設提督學道,以按察使、副使或僉事充任,稱提學道。從此提學成為專管地方教育文化的最高行政長官。

  ⑤年考:又稱「歲考」。明代提學官和清代學政,每年對所屬府、州、縣生員、廩生舉行的考試。分別優劣,酌定賞罰。凡府、州、縣的生員、增生、廩生皆須應歲考。

  ⑥補廩:明清科舉制度,生員經歲、科兩試成績優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廩生,稱為「補廩」。

  ⑦當貢:科舉制度從府、州、縣生員(秀才)中選拔入京師國子監讀書的學子。生員(秀才)一般是隸屬於本府、州、縣學,除應鄉試中舉人為「正途」之外,其餘未中式者而考選升入京師國子監讀書以謀求出身的,稱為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朝廷以備選用。

  ⑧丑時:夜裡一點至三點。

  【譯文】

  孔先生為我占了一卦,結果是:縣考童生時,應當考中第十四名;府考時為第七十一名,提學主持的考試中為第九名。第二年我去參加考試,三處考試的名次都完全符合。孔先生又為我占卜一生的吉凶,他說:某某年會考中第幾名,某某年應當升為廩生,某某年可以選拔進京師國子監讀書成為貢生,入貢後某年,應當被選為四川某方面的大官,在職三年半後,便應該告老辭官還鄉。五十三歲那年的八月十四日的丑時,會在自己的床上逝世,可惜最後沒有兒子。我把這些都完整地記錄下來並牢牢記住。

  【點評】

  文中孔術士為了凡先生所做的預測,一般來說,應是運用出生時間的天干地支,也就是俗稱的生辰八字,作為起數的依據。孔先生通過對了凡先生生辰八字所成之卦象的分析,將其一生的命運,主要是仕途發展的前景揭示出來,栩栩如生,歷歷在目。相比邵雍祖師的神占來說,只能算是雕蟲小技,邵雍僅靠鄰人五聲叩門,就推算出他是來借斧頭的。史料還記載邵雍病危時,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程顥專門來看望他,問「從此永訣,更有見告乎?」邵雍攤開雙手說道:「面前路徑需令寬,路窄則無著身處,況能使人行也。」這對於為人處世及治學籌劃都是極有啟示意義的。在了凡先生看來,孔術士的術數是很了不起的,故而他要「備錄而謹記之」。對預測之術的虔信與他後來改變自己命運的決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孔先生替了凡先生起數所推算的命運是:在第二年的縣考中是第十四名,在其後的府考中是第七十一名,提學考則是第九名。了凡先生十六歲這年,果然考試考取了,並且名次與孔先生推算的完全一致。在這一年內的三次考試中,名次和結果也都一如孔先生所說,可謂毫釐不爽。這令了凡先生內心完全折服,遂請孔先生為他算定終生命運的吉凶禍福。於是孔先生告訴他,哪一年考試會考第幾名,哪一年會補廩而成為廩生,作為秀才的一個級別,廩生就可以領取國家發給的米糧了。哪一年可以當貢生,達到秀才的最高級別,獲取入太學即國家大學讀書的機會和資格。甚至告訴他,在他出貢後的某一年還會當上四川一個縣的縣長。任三年半後是告老還鄉的最好時機,宜辭官退隱。在五十三歲的時候,是年八月十四日丑時離開人世,壽終正寢。還有一點就是命中無子。了凡先生將孔先生為他所推算的一生之流年休咎均備錄在案。

  ※※※

  ※※※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①。獨算餘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師即批准補貢,余竊疑之。

  【注釋】

  ①懸定:預定、算定的意思。

  ②廩米:指官府按月發給在學生員的糧食。出貢:科舉考試中屢試不第的貢生,可按資歷依次到京,由吏部選任雜職小官。某年輪着,稱為「出貢」。《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鮮于同)年年科舉,歲歲觀場,不能得朱衣點額,黃榜標名。到三十歲上,循資該出貢了。」

  【譯文】

  從此以後,凡是遇到考試,每次考試所得名次,都與孔先生所算的一樣。只有一件不同:孔先生算我為廩生時領取官府九十一石五斗廩米時就可以按資歷到京出貢選職了,但我領取七十一石的時候,屠宗師便批准我可以出貢了,我暗中也很懷疑。

  【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