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人的故事 - 第1章

鹽野七生

-------------------------------------------------------------

☆本文由早安電子書網友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或出版社所有☆

☆僅供預覽,如果喜歡請購買正版☆

☆請勿用於商業行為,否則一切後果自負☆

☆早安電子書☆

☆http://www.zadzs.com☆

-------------------------------------------------------------

羅馬人的故事Ⅰ: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鹽野七生

簡介

傳說公元前753年,從特洛伊流亡的伊尼亞斯後代--羅慕路斯於羅馬建國,直至公元前6世紀,歷任七代國王的經營,建構出國王-元老院-公民大會三股支撐羅馬國政運作的力量,羅馬在北義的伊特魯里亞人和南義希臘殖民都市的夾縫中國力日強。

公元前509年,布魯圖斯廢除王政,建立共和政權。期間,羅馬人從立法與習慣着手,確立平民、貴族階級就任國家公職權利的平等;對外與鄰近部族不斷爭戰。公元前338年,羅馬開始進攻義大利中南部,解散「拉丁同盟」,成立「羅馬聯盟」,征服南部薩謨奈族,稱霸南義大利各希臘城市,於公元前270年統一盧比孔河以南的義大利半島。從台伯河畔的七座山丘起家到第一次布尼克戰役爆發前,羅馬在這五百年間奮鬥的故事,足可印證「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作者統合各方史料,以生動的文學筆觸,藉由重現一千年羅馬帝國興亡的過程,讓你、我一起反思為什麼羅馬人能夠構築一個足跡遍及北非、中東與歐洲的龐大帝國?並且形成獨立的文化圈長期屹立?而為什麼羅馬帝國最後也難逃衰亡的命運?是因為「勝者必驕」,「驕者

必敗」的定律嗎?

給讀者的話

據說古羅馬時候,羅馬有三十多萬個神只,這對一神信仰的人而言,恐怕很難以置信;但來自多神信仰國家的我卻覺得相當有趣。

當你坐在羅馬市中心——古羅馬廣場遺蹟崩塌的石柱上,翻閱導覽手冊或說明書時,也許你會覺得背後怪怪的,這時很可能就是某個徘徊未去的淘氣神只,正躲在你背後偷看你手中的簡介;因為祂也會好奇,不知二千年後的人到底會把自己寫成什麽樣子。

「喂!你們可得把我寫得好一點呀!」

祂可能會這麽說。

愛德華•吉朋在尋訪羅馬廣場後,完成大作《羅馬帝國衰亡史》;阿諾德•湯恩比年輕時,則為了追思古羅馬而以自行車環遊義大利。

古羅馬人的足跡遍及北非、中東與歐洲,雖然我們也有心前去一探究竟,但渺小得無法與前述兩位大歷史家相提並論的我們,顯然必須事先好好地去釐清幾個問題。

為什麽只有羅馬人能夠成就這樣的大業,並且形成獨立的文化圈長期屹立呢?

古代的羅馬人,到底是怎麽樣的人呢?

論智力,他們比不上希臘人;

論體力,比不上克爾特人(高盧人)和日耳曼人;

論技術,也比不上伊特魯里亞人;

再論經濟能力,更比不上迦太基人。

在眾多史料的佐證之下,連羅馬人本身也很坦然地接受了這個事實。

那麽羅馬人成功的原因到底為何?難道只要有廣大的領土,就可以構築一個龐大的帝國並且長期支撐?或者強大的軍事力量才是他們稱霸的主因?

另外,為何像羅馬這般強大的帝國最後也一樣難逃衰亡的命運?是因為勝者必驕,驕者必敗的道理嗎?

我並不急着為這樣的問題下注解,如果這麽快就為人類孜孜不倦努力累積而來的歷史解套,這就顯得太輕率了!而且我的看法也不見得是最周全的,因此我希望藉由史實的詳述,讓你、我一起來動腦想一想——「為什麽只有羅馬人可以?」

從現在起,我寫你讀,讓我們一起來想想看,古羅馬人到底是一群什麽樣的人?

1992年於羅馬

塩野七生

序言

西元前167年,希臘正在衰退中,當時有一千名希臘人被帶到羅馬當人質。他們全都是希臘社會的高階層份子,而時年三十六歲的波力比維斯(Polibius)也在人質之中。

當時的羅馬人十分景仰希臘文化,所以當希臘人質一被帶回,就馬上將他們安置在羅馬共和國的權貴家中,並沒有關進大牢里。人質的行動也十分自由,除了不能回希臘外,要上哪兒都可以。

而波力比維斯比其他人更幸運。他原是誓守希臘獨立的亞該亞同盟的騎兵隊隊長,在希臘的地位僅次於最高司令官,他在希臘時就已經認識羅馬的西比奧•艾米里亞努斯(Scipio

Aemilianus)將軍。可能就是因為兩人之間有交情,所以波力比維斯在充當人質的期間,就被安置在西比奧的家中。

西比奧•艾米里亞努斯是在扎馬戰役中大破漢尼拔,並且為羅馬贏得第二次迦太基之役的西比奧•亞非利加努斯(Scipio

Africanus)的侄子,同時也是他的養子。艾米里亞努斯比波力比維斯小十八歲,當時還是個不滿二十歲的年輕小伙子,但他卻充分遺傳了西比奧家族的血統,年紀輕輕就展露過人的軍事才華,建立了許多彪炳的功勳和戰績。

艾米里亞努斯與他父親一樣醉心於希臘文化,他們時常召集文人雅士在家中聚會,時人稱之為「西比奧圈」,聞名於當時的羅馬。而波力比維斯剛好也出生名門,受過高等教育,還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與相當程度的社會地位,因此在「西比奧圈」中十分受歡迎。不過,如果要波力比維斯就此在感時憂國的喟嘆中斷送後半生,可能稍嫌早了點。

十七年間,波力比維斯因為與艾米里亞努斯交好,而得以接觸到羅馬共和國的核心,使得他對羅馬的興趣逐漸加深。他前往與迦太基隔海相對的南義大利旅行,還隨着艾米里亞努斯的軍隊到西班牙去。最後,當他隨着艾米里亞努斯遠征非洲的軍隊穿過南法、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歸國時,他已經完成一趟漢尼拔出征路線之旅了。

西元前150年,希臘人質被解放回國,十七年前離國時有一千人,如今只剩三百人。

波力比維斯與同胞一起回到祖國後,仍繼續與西比奧•艾米里亞努斯保持聯繫。西元前149年,爆發了為時三年的第三次布尼克戰役,波力比維斯跟隨擔任總司令官的西比奧•艾米里亞努斯一起到前線,因而親眼目睹迦太基城火燒七天七夜,化為灰燼的畫面,當年他五十七歲。

從那一年起,一直到他八十二歲去世為止的二十多年間,他完成一本共四十章的《歷史》,與過去着眼於希臘、地中海世界的歷史相比,波力比維斯的《歷史》重心放在羅馬,而且特重實證,算是最早的羅馬史。於是,第一部可靠的羅馬正史,就這樣成就於希臘人之手。

其實波力比維斯很能感受到衰亡中的祖國——希臘內部局勢的混亂,加上他與西比奧家族的親近,更讓他深刻地體會到新興羅馬那股強力竄升的氣勢。於是,他開始認真地思考,為什麽希臘會逐漸走向滅亡?羅馬又為什麽會強大起來?

就是基於這樣的疑問,才促使他寫出《歷史》。波力比維斯在自序中說道:

「只要不是愚痴駑鈍的人,看到羅馬人能在短短的五十三年內完成大業,一定會想知道到底是什麽原因、什麽政體促使他們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