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蓋茨神話:中國大學生創業潮 - 第1章

張宏傑

-------------------------------------------------------------

☆本文由早安電子書網友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或出版社所有☆

☆僅供預覽,如果喜歡請購買正版☆

☆請勿用於商業行為,否則一切後果自負☆

☆早安電子書☆

☆http://www.zadzs.com☆

-------------------------------------------------------------

《挑戰蓋茨神話中國大學生創業潮》

作者:張宏傑【完結】

序言:創業在激情與風險的浪尖上

激情還是泡沫?

  「中國為什麼沒有人趕超比爾-蓋茨?」初看之下,這是個很幼稚的問題,但追究下去,卻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同樣,為什麼在世紀末,中國會突然第一次湧現一大批風險投資,越過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去支持更大風險的創業活動?為什麼會憑空第一次湧現一大批甘冒風險的創業者,滿懷激情地去追求創新和變革?這是一時的泡沫嗎?

  1999年,隨着互聯網熱潮的崛起,一股「大學生創業」熱潮也平地而起,成為媒體追蹤的焦點。這些無錢、無權、無勢的典型「三無」者,憑着知識和激情,紛紛匯入創業大潮,成為中國社會的全新景觀。是盲目的衝動?是倉促的趕潮嗎?

  不幸的是,這一切熱鬧持續得實在短暫。隨着美國Nasdaq的波動,資本市場的樂觀精神轉化為全面的悲觀情緒。剛剛湧起的資源紛紛退潮,更加脆弱的學生創業自然不能倖免,率先遭遇了資源枯竭的危險。一則則創業失敗的消息使得人們對學生創業的看法蒙上了新的悲觀色彩,於是,當初的反對者和悲觀者更有理由幸災樂禍。

  這場創業挫敗的「寒流」使剛剛萌芽的高科技創業精神籠罩在巨大的危險中,因為習慣於傳統思維的人們會簡單地以現象來否定一切,尤其是否定內在的精神與文化。

  魔鬼出了瓶子

  但無論如何質疑,我們都不能否認這些實實在在發生着的一切。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中國前所未有的現象,是中國社會第一次煥發出全局性的創業激情,也是真正純粹的現代創業精神的萌芽第一次在中國破土而出。

  世界的潮流不可阻擋,以高科技為發動機,以風險投資為燃料的新經濟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競爭標準。新經濟的特點就是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它是產業經濟與金融市場第一次大規模的緊密聯姻。新經濟的核心就是新機制。通過這種機制,改變市場競爭格局和經濟運行狀態,將人力資本和資金資本的潛力最大發揮出來。

  新機制的最大特點就是倡導冒險、激勵創新,是一整套環環相扣的運作系統。新機制的主要推動力量是年輕的創業團隊,這些人具有創新的活力和動力。他們所建立的是更具有速度、效益、靈活性的新型企業機制,能夠通過風險投資來推動自主創新的發展,使創新理念在幼苗時期就能獲得很大的資源,然後通過合理的推出機制,來完成社會資源轉移。

  過去,在中國似乎只有有錢、有權、有勢的人才有創業的條件;過去,企業家失誤一次就會被輿論和債務永遠打入地獄,再也不可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過去,無法想象一個年輕的只有創意的公司能夠獲得巨額資本的支持;過去,也無法想象一批年輕人會如此沒日沒夜地瘋狂工作;過去,也不可能有這麼多的新點子、新創意會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轉化為一個公司轉化為一種商業……而現在,一切都有了可能。透過許許多多這樣的新現象,我們就不可否認:一種新型的創業機制和文化已經出現了!雖然還很幼稚,還不成體系,雖然還不夠規模,但是一切真實地開始了。

  而且,魔鬼一旦放出瓶子,就再也不會回去!

  高科技創新文化與校園文化是血脈相融的,而與過去主導中國企業界的「半個老闆加半個政治家」的傳統企業文化隔閡巨大。這也是為什麼斯坦福的校園文化與硅谷的創業文化,能夠相互融合、互為促進的根源;也是互聯網開放、創新、平等競爭的精神與校園文化如此相吸相近的根源;這也是為什麼中關村發展多年,卻沒有真正融入校園文化,沒有提供真正創新動力的根源。

  因此隨着中國創業浪潮的起來,與高科技有着天然親和力的年輕學子以及眾多剛剛跨出的畢業生,率先敏銳地感知到了它的脈動,紛紛投入創業大潮,成為主導性力量,也就不足為怪了。

  不同道路的抉擇

  自己作為學生創業的一員,我一向低調甚至儘可能迴避學生創業的說法。因為在中國,過於強調學生創業,反而讓別人帶上色彩,另眼相看,負面影響多於正面影響。而且,自己也不能局限於學生創業的觀念,要儘量引進有豐富經驗的人一起創業,使自己的創業公司與社會普通人創業是完全一樣的,不能特殊。否則,無疑是自設樊籠。

  1999年,中國互聯網大潮初起,進入規模化增長,各種新興商機初露端倪。其中,一個新興的商機進入我的視野,那就是圍繞互聯網公司和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的研究與諮詢。這一切正是自己的強項。顯然,這是一個不可錯失的大好時機。在那幾個月里,創業的衝動炙烤着自己。於是,與幾位志同道合者創建了國內第一家專業互聯網諮詢公司——互聯網實驗室(www.chinalabs.com)。

  關於未來發展,有兩條涇渭分明的道路可供我們選擇:一條是走傳統模式,從三兩個人起家,利用業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逐步建立業務基礎,逐步積累經驗和發展資金,與眾多的企業一樣,維持在十人、八人的規模;而另一條則是利用風險投資,快速擴展,占領更大的市場,在一兩年內不求盈利,加大投入,爭取成為這塊新興市場的第一品牌,並且謀求上市。第一條路,十分輕鬆,幾位創業人員每年掙個幾百萬應該不成問題,可退可進,從容自如;第二條路,一旦啟動就要承受巨大的風險和壓力,因為我們必須爭取到足夠的資金和人才,去挑戰一個從未有過的難題:在中國,如何將最難規模化的諮詢企業做出品牌,成為一個大型企業。如果不能成功,則無論是投資者還是創業者,就很難獲得很好的回報。

  兩條道路,各有各的理由。但是,我們還是選擇了最具挑戰性的道路,踏上了一條前人從未實踐過的新路。如今,互聯網實驗室已經發展成近50人的企業,在同行中遙遙領先,在業界也建立了影響力。但是,我們的擔子卻依然越來越重,發展的風險依然十分巨大,前面的難度更加巨大。我們還得毫不鬆懈,全力以赴。

  未來幾年,我們也許能夠創造奇蹟,也許會面臨挫折,不得不退回傳統的發展模式。我們的道路實際上就是現代創業的一個典型縮影,與依靠自身原始積累的傳統創業模式截然不同。這種模式是一面雙刃劍:集巨大的機遇與巨大的風險於一體!

  對失敗的寬容和理解是關鍵

  因此,這場創業浪潮的內核,不是技術本身,也不是互聯網本身,而是一種全新的機制。這種機制是對投資者、創業者風險承受能力的考驗,也是對一個新興企業、新興產業風險承受能力的考驗,同時更是對一個國家和民族對創新風險承受能力的考驗。

  在這場浪潮中,成功者是少數,失敗者是多數,但是「屢敗屢戰」的創新機制將會對技術發展和經濟推動產業巨大的影響,而這種機制與文化跟我們根深蒂固的傳統觀點的牴觸比比皆是。

  創業要與各種堡壘鬥爭,最難斗的就是大形勢。如今,學生創業遭遇極大的挫敗,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這本身不是學生創業自身的原因,而是整個環境惡化的結果,因此不僅僅是學生創業,而是整個社會創業都在承受巨大壓力;不只是中國的創業遭受了打擊,就是美國的創業活動也正遭遇惡退的危險。我們必須承受這種壓力,必須隨着形勢做出理智的調整,也可以收縮、轉型甚至破產的方式度

  過難關。我們可以暫時接受失敗,但是我們的創業精神必須活着。等到形勢好轉,我們可以借勢重來,因為資本市場的走勢不會永遠是(禁止),也不會永遠是低潮——起起伏伏的走勢正是活力的體現。

  我們有過這樣的衝動,就不會這樣甘於平淡;我們有過這樣的激情,就不會這樣承受失敗。創業精神的本質就是要敢於跨越界線,包括傳統文化的界線,包括世俗觀念的界線,包括現有秩序的界線,包括現有機制的界線……當然在跨越的同時,我們必須能夠承受風險,能夠坦然接受一次失敗,而不被失敗壓跨,可以捲土重來,更有經驗和信心地東山再起。社會能夠形成這樣的環境與機制,有膽識和眼光的人才能輕裝上陣,不斷創新,不斷為社會提供新的可能。這是人類活動的延伸,也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必須支持的探索。

  創業可以失敗,精神不能失敗

  張宏傑不是在創業的熱潮當中,而是在創業的低潮中創作此書,尤其值得稱道。因為他明白,這不是時尚,而是短暫的潮流和熱點,可這代表着一種全新的精神。創業會隨着形勢起起落落,但精神一旦在年輕的校園中激起,就必然有延續的生命,有成長活力。因為這是全球化的命運,這是全世界的趨勢。這些故事本身都很精彩,但精彩的不僅僅是故事本身。因為目前記錄的,僅僅是這些主人公們創業的一段歷史,而他們的未來遠遠比現實的文字要久遠得多。這些人的歷程將會延續數十年,一切僅僅是開端。但開始了,就不會停頓。包括這些人的創

  業,包括張宏傑的筆觸。成功是偶然的,失敗是必然的;創新是偶然的,創業是必然的。當我們的社會能夠以平常心來看待創業中的成功和失敗,能夠以建設性

  的心態來透視這場融合理想和衝動的浪潮,那麼這些文字的價值就超越了書籍本身,而真正在中國大學生的心中迴蕩起新的理念號角。

  我可以肯定,這些人當中會有許多人會失敗,而且不只是一次地失敗;我也可以肯定這些人是創業浪潮中的代表,但不是傑出的全部。僅僅從故事、僅僅從財富上趕超蓋茨並沒有多大意義。重要的是,如何借鑑國外最先進的創新機制,如何學習國外最成功的創業經驗,真正在中國孕育出高科技的創業精神和創新機制,這才是中國發展新經濟的真諦,才是真正創業精神的財富。

  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讓我們新一代的大學生只為自己眼前活着,只會因循守舊,只會迴避風險,只圖安逸保守,不敢冒險進取。這是一個人的悲哀,也是一個民族的悲哀。(著名IT評論人、互聯網實驗室董事長

方興東)

  2001年3月1日於北京

前言(一):大學生創業與蓋茨現象

一位父親問在清華讀書的兒子:「你知道世界上最有錢的人是誰嗎?」

  剛上大學二年級的兒子回答說:「不知道。」

  父親加重語氣說:「是蓋茨!美國的比爾·蓋茨。」

  兒子卻說:「比爾·蓋茨沒什麼了不起的!」

  三年後,這位清華學生和幾個同學創辦了一家註冊資金達1000萬元的軟件公司,並出任總經理。上面的一番對話是我在清華創業園採訪他時他跟我講的。當時他父親感覺到他還沒找着自己的未來方向,就想通過比爾·蓋茨的創業故事來激勵他。

  我聽完後禁不住慨嘆:「真的是年少輕狂啊!竟然說比爾·蓋茨沒什麼了不起的?」他趕緊解釋說:「其實,我現在覺得比爾·蓋茨特了不起,當時是因為我不知道比爾·蓋茨是誰才說他沒什麼了不起的。」原來如此,逗得我直笑。他認為蓋茨是一個改變世界命運的人,是一個可以與愛因斯坦相提並論的人,他對蓋茨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位清華學生上大學二年級還無所事事的時候,蓋茨在二年級就從哈佛大學退了學去創辦自己的公司,締造了後來的微軟帝國!微軟帝國的出現不僅極大地改變了社會的生產力狀況,同時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道德與情感的世界。蓋茨是時代的寵兒,是時勢造出的英雄。他開創了一個時代,「比爾·蓋茨」這個時代符號已經逐漸出現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給我們帶來了物質上的滿足,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的精神世界。

  蓋茨更像一尊神,而非人。他所創造的神話正激勵着我們這一代成長在中國改革開放、具有歷史意義的階段中的大學生。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將科學技術轉化為財富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會向蓋茨看齊。蓋茨是知識經濟的代表,他的出現創造了將知識轉化為財富的奇蹟,這也正是他最值得當代青年人學習甚至是崇拜的地方。在以科技為第一生產力的今天,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去弘揚蓋茨的創造力和知識至上的精神。

  1999年被媒體譽為「大學生創業年」,大學生創業是在1999年的下半年火起來的。記得1999年6月至7月我做清華和北大畢業生留學美國的系列採訪時(寫成一書《寄託的一代》),他們沒有一個提到「創業」這個詞,這批留學美國的精英把自己畢業的去向定為三個:出國、工作和留在國內讀碩讀博,而他們選擇了出國。出國潮一直很熱,如今出現了創業潮,這是我們企盼已久的。

  可以說,沒有互聯網的興起,沒有風險投資的引入,也就沒有這股創業浪潮,因為大學生沒有金錢沒有權勢,有的只是知識。而各種規模的創業計劃競賽正是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創業種子破土而出,引來社會各界的注意。

  創業計劃競賽起源於美國,又稱商業計劃競賽,自1983年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舉辦首屆商業計劃競賽以來,美國已有包括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在內的十多所大學年都舉辦這一競賽。Netscape、Excite、Yahoo!等公司就是在斯坦福校園裡的創業氛圍中誕生的。其中麻省理工的「五萬美元創業計劃競賽」已有10年歷史,從1990年到現在每年都有五六家新的企業從大賽中誕生,並且有相當數量的「商業計劃」被附近的高新技術企業以上百萬美元的價格買走。這些由「創業計劃」直接孵化出來的企業中,有的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成長為年營業額數十億美元的大公司,一批批的創業者在競賽中得到鍛煉和成長。

  對於中國大學生來說,創業計劃競賽可謂姍姍來遲。在中國率先舉辦創業計劃大賽的大學是占了絕對優勢的清華大學,1998年5月首屆清華創業計劃大賽由清華的一個學生社團——清華大學學生科技創業者協會發起並舉辦。由於比賽本身的性質和它在中國的首創性,它受到了眾多媒體、專家、企業家和風險投資家的密切關注。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恩危認為「清華大學在新世紀中應成為創業者的搖籃,而不僅僅是政治家、工程師的搖籃」。一花引得萬花開,1999年,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等國內著名高校也開始舉辦創業計劃大賽。

  第二屆清華創業計劃大賽於1999年3月1日正式啟動,參賽人數達250名,經過預賽、複賽,於10月30日進行決賽。視美樂、FanSo、樂都和博創在此次大賽中脫穎而出,註冊成立了公司。清華園中第一批學生創業公司就在這樣的創業氛圍中誕生了,它們作為第一批學生創業公司進駐清華創業園。

  1999年底,清華大學承辦了首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由全國200餘所大學共同發起,於2000年1月18日在清華大學落下帷幕。FanSo是此次大賽最為耀眼的明星,於2000年1月17日獲得第一期風險投資660萬元,由此標誌着中國第一家由清華大學在校大學生停學創辦的互聯網正式投入運營。FanSo總裁魯軍和網站總監劉穎獲得清華大學的休學創業申請,成為中國大學生休學創業第一人。

  第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於2000年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同樣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他們在大賽的精彩表現,讓國人欣慰地感到江山代有人才出。

  我們相信,各個高校、各個地區以及全國性的創業計劃競賽會一直繼續舉辦下去,以知識創造財富的「蓋茨現象」也將不斷湧現出來。創業計劃競賽在全國是一次啟蒙教育,它將推動中國教育體制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模式的改革。通過競賽,創新創業的意識深深根植在參賽者的心中,它對數百萬高校學生的影響是廣泛深遠而前所未有的,於是當代大學生無不歡呼雀躍:「屬於我們的時代到來了!」

前言(二):改寫世界網絡巨富歷史的中國大學生

根據1998年美國著名的《福布斯》雜誌出版的《福布斯ASAP》技術增刊公布的年度統計名單,美國高技術行業100位最富有的創業家中,從事與Internet有關業務的大約占三分之一,6年中Internet估計產生了1500多億美元的財富。該刊公布的從事與Internet相關業務的年輕人,從1997年的7人增加到1998年的28人。排在名單前三分之一的人員主要是軟件行業的經營主管人員。

  該雜誌1999年9月23日推出的美國富翁排行榜的400名最富有者中的35位是新增加的億萬富翁,而其中的19位就是從事與Internet相關的業務發財致富的。英國《衛報》最近訪問了50位著名的電腦界巨子,發現他們在短短的4年內,驚人地積聚了13億英鎊的財富,部分人還是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的。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7月12日公布全球最大的1000家公司排行榜時也說,凡是那些財產與數字世界(特別是Internet)聯繫在一起的公司,都幾乎在頃刻之間成了市場的明星。而作為這些「明星公司」的創辦者和首席執行官,都在個人財富的排行榜上有他們的位置。

  電腦網絡是創造富翁的搖籃,它給人獲取超級財富的機會。比起洛克菲勒、卡內基、福特這些花上一輩子才完成原始積累的故事,網上巨富們都算得上是新時代的神話,比如說……

  美國網景公司的創始人之一馬克-安得森,一位改變Internet歷史的青年,剛大學畢業時還沒找到更好的工作,於是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編寫互聯網瀏覽軟件,開發出了Mosaic瀏覽器。1994年4月與硅谷風險投資家吉姆-克拉克聯手創立Mosaic通訊公司(網景公司的前身),克拉克投資400萬美元,把安得森和他的夥伴們都拉到了硅谷,集中全力開發網絡瀏覽器。不到兩個月,安得森和他的夥伴們就成功地開發了Mosaic的新版本,並把它命名為「Navigator」(領航員),隨後新瀏覽器的銷售在互聯網上突飛猛進,一下就占據了80%的份額。

  1995年8月9日,成立還不到16個月、從未贏利過的網景公司在紐約上市,這家創始資金只有400萬美元的小公司一夜之間成為20億美元的巨人。年僅25歲的安得森也仿佛神話般地從一文不名到擁有5800萬美元的「互聯網富翁」。1997年7月,美國《旗幟》周刊把安得森稱為「無限制資本家」,預言「技術馬克思主義」已經到來。而身為網景公司董事長的克拉克在公司上市的第二天身價就達5.65億美元,這位出身斯坦福大學的電子工程教授,正是敏銳地感覺到Internet的強大潛力和發現了安得森這樣的一位優秀年輕人身上的價值,才有這一天的。

  提到雅虎,人們馬上就會想到楊致遠。1993年底,他在斯坦福大學攻讀電機工程博士學位,在上網瀏覽器問世的時候,他整天都泡在網上,博士論文也不做了。他和學友戴維·菲洛決定創辦一家網絡公司,但自己沒有足夠的資金,也不能從父母或朋友那裡找錢,所以想到得找有眼光的風險投資家。他們很順利,第一個就找到了硅谷成功的企業家、國際購物網絡的創始人亞當斯,一拍即合,成立了Yahoo!

  1994年4月12日,雅虎在納斯達克上市,一天之內雅虎的市值達到8.5億美元,是一年前準備收購者估計的200倍。上市為雅虎籌集了20億美元的資金,年僅28歲的楊致遠也因此成了億萬富翁。今天雅虎的市價已接近75億美元,用美國《商業周刊》的話說:「Yahoo!就像在沙灘上搭起的樓閣,然而一夜之間四周就建立起了摩天大廈。」

  在美國,創業者們總是在他們的創新之中創造奇蹟,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創建了微軟公司(Microsoft),威廉姆·休利特和戴維·帕卡德創建了惠普公司(HP),史蒂夫·沃茲尼亞和史蒂夫·喬布斯創建了蘋果公司(Apple),羅伯特·諾伊斯和戈登·摩爾創建了英特爾公司(Intel)……創造神話的還有,32歲的邁克爾·羅伯遜以1000美元買下Mp3.com,今天他擁有9.03億美元;加里·威尼克在創建全球有線通信公司之後,僅僅18個月就加入了億萬富翁俱樂部……

  在英國,一位16歲男孩哈德菲爾,整天關在房間裡玩電腦,自創一個足球網絡,以8000萬英鎊將網權售給報業協會。今天,他和父親另創一電腦業務,控股60%,擁有資本達2500萬英鎊。

  在以色列,有3個年僅25歲的電腦天才,兩年前創建了一家名為米拉比爾斯(Mirabilis)的網上「聊天」公司(Internet軟件公司),後來出售給實力強大的美國聯機公司,獲得2.87億美元的收入。美國聯機公司看中的是米拉比爾斯的主要產品——網上尋呼機(ICQ)。這是一種瞬時通信軟件,它可以使因特網用戶知道自己的朋友或與自己有商業關係的公司是否在網上,從而使娛樂或業務性的實時通信更為便利。還有,由4名以色列青年於1994年創建的專門從事因特網安全業務的公司,目前在華爾街的身價已超過10億美元。

  當世界上一些年輕創業者一夜之間成為億萬富翁時,我們中國的這一代青年人在幹什麼呢?中國人並不比外國人缺少智慧,也並不缺乏這樣的「野心」,可到目前為止,有多少中國青年在25歲之前賺到100萬?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朱棣文先生認為,中國的年輕人普遍缺少的是一種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

  2000年11月8日美國《福布斯》雜誌公布了中國大陸前50名富豪名單,名單中只計算每個人的資產。其中前國家副主席、中國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創始人榮毅仁(84歲)以19億美元身價居首,最年輕的是網易創始人丁磊,年僅29歲,個人資產1.34億美元,排在第20位。還有搜狐的張朝陽(37歲)以6700萬美元排在第37位,新浪的王志東(33歲)以5700萬美元排在第42位。而在軟件行業,科利華軟件集團創始人宋朝弟(39歲)以2.7億美元排在第10位,北京用友軟件集團的王文京(36歲)以6000萬美元排在第41位,四川托普集團的宋如華(38歲)以5000萬美元的排在第45位。

  在中國大陸前50名富豪名單中,除了丁磊還勉強稱得上「年輕」外,其它的都已經有一定歲數了。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今天,在時代的腳步跨入21世紀門檻的時候,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有一批非常年輕的創業者已經湧現出來,於是國人的目光投向了大學校園,以極大的熱情關注着正在改寫世界電腦網絡巨富歷史的創業者!

  「視美樂」被媒體譽為中國第一家大學生高科技公司,核心技術產品叫做「多媒體投影機」,是由清華大學材料系學生邱虹雲發明的。1999年5月,邱虹雲、王科和徐中三位清華學生靠打工掙的錢和朋友、家人的資助,籌集50萬元註冊了公司。王科說:「當時還不知道可以用轉賬支票,那個大熱天,我書包里裝了一大包錢,由徐中護送着去工商局辦手續,當時真是提心弔膽,汗如雨流。」兩個月後,上海第一百貨商店股份有限公司與「視美樂」簽定分兩期注入5250萬元風險投資的協議,這是中國第一例本土化的風險投資。其中第一期資金250萬已到位,第二期資金5000萬未到。1999年12月,「視美樂」的專利產品——多媒體超大屏幕投影機中試成功。2000年4月,澳柯瑪集團投資3000萬元與「視美樂」合資註冊成立北京澳柯瑪視美樂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簡稱澳視),開發、生產、銷售多媒體超大屏幕投影機及相關視聽產品。2000年6月,年產10萬台多媒體投影機生產基地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落成,該投影機涉及光學、電子、機械等多方面的尖端專業技術,可播放計算機、電視等多種數字及模擬信號,是與Internet相連的領導世界新潮的產品,目前產品已順利投放市場。

  「科大訊飛」地處安徽省合肥市不太引人注意,但其發展速度卻是驚人的。

  1999年11月11日,中國科技大學博士生劉慶峰(出任公司總經理)和另外5位中科大學生因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能聽會說」的中文電腦,獲得總計668.85萬元的技術股權。1999年12月,成立不到4個月、註冊資金只有300萬元的安徽硅谷天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增資擴股,安徽省信託投資公司、美菱集團和合肥永信電腦有限公司投入3060萬元,使公司的註冊資金達6000萬(人民幣),並正式改名為安徽中科大訊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有個國際大公司準備向「科大訊飛」投1200萬美金,只占公司15%的股份,等於公司的資產被認定為6個億。「科大訊飛」的產品在語言跟語言應用的這個市場占着壟斷的地位,而且預計到2001年銷售額會達到1.7個億左右,到2002年會達到10個億……劉慶峰說:「將來國家真的想強盛,一定要有一批人有野心,真的做出一兩個企業帝國來跟他們(指微軟、IBM等國際大公司)比!」

  「易得方舟」(FanSo.com)於1999年9月註冊成立,是國內第一家由在校大學生停學創業的互聯網高科技公司,創始人有清華學生魯軍、劉穎和童之磊等,於2000年1月再次成功融資660萬元。

  「互聯網實驗室」的創始人方興東過足詩人癮又做IT界主治大夫,如今成了當代創富神話的一個主角。2000年6月,方興東被香港《亞洲周刊》評為「中國重要的高科技企業家」,國內的業內人士甚至給他打個價,說方興東的名字至少值486萬元。互聯網實驗室的首席理論家姜奇平這樣評價方興東:「蓋茨、楊致遠和安德森,至少要等到離開學校才獲得他們的第一個100萬。這一點上,方興東(清華在讀博士)顯得更成功。」國內另一位運用「注意力經濟」的高手張朝陽說過:能否得到社會的注意,關鍵看誰手頭有多少吸引人的話題。

  「邁思威」成立之初只有30萬元註冊資金,這是陳旭光和幾位清華同學辛苦編程序掙來的。半年後,韓國SK集團投資700萬元人民幣,使企業獲得了快速發展。身為董事長年僅25歲的陳旭光敢這樣叫板:「張朝陽肯定沒有我活得happy,你公司掙錢了人家才認你!」

  還有「慧點科技」,幾個清華學生創辦的軟件公司,才一年多就值一個億;還有V2科技有限公司……

  根據採訪得知,這些公司都要爭取上市。在中國,雖然還沒有如美國完善的風險投資機制,也沒有納斯達克股票市場,但是這批創業公司已經運營起來,而且中國證券監管部門已經許諾,要放寬高科技企業進入股票市場的條件,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變成現實。一旦上市,這些創業公司的創始人以持有的股份就有可能躋身億萬富翁的行列。

前言(三):媒體如何炒作「大學生創業」概念

沒有人不對媒體畏懼三分的,最近復出的風雲人物史玉柱說最怕的依然是媒體。2001年2月9日的《北京青年報》刊出的該報記者對史玉柱的專訪中,史玉柱回答記者的問題時說了這樣的一段話:

  「沒想到這次媒體對我們的興趣還是這麼濃,原以為幾張報,大家報道一下就算了,沒想到一下子全國,這兩天幾百篇文章都出來了。每個省的報紙,日報、晚報都有。一看這個來勢太猛我有點兒害怕了。槍打出頭鳥,只要你出頭,就會有槍對着你。我覺得那個扣扳機的人就是媒體。當年是媒體把我搞死了,搞休克了。1997年初,我們的淨資產還有兩個多億,媒體突然一說巨人破產了,其實我到現在也沒破產,然後再造幾個謠,第二,史玉柱的護照已經扣押了;第三,巨人大廈已經停工了。」

  媒體對「大學生創業」的報道可謂是鋪頭蓋地,我自己在一個月之內收集到的全國性報紙的報道就有一百多篇,而我未能收集到的地方報紙的報道就更多了。在我所採訪的比較有名氣的大學生創業公司,它們都有一本厚厚的裝訂起來的關於公司或創業者報道的剪報。我去合肥市採訪「科大訊飛」的總經理劉慶峰時,辦公室的秘書小姐打開電腦給我看,上面關於公司和劉慶峰的報道已經有88條。連名氣不是很大的南京「世紀通」公司,總經理任良告訴我也有50多家媒體報道過,雖然儘是些「豆腐塊」。

  當我寫完這本書的時候,中央電視台的東方時空節目播放了FanSo的創業歷程,我沒看到。有位南京大學的創業者看完「東方時空」後打電話問我:「FanSo是不是散夥了?倒閉了?」天啊!我大吃一驚,心想:前兩個月我去採訪FanSo的魯軍、劉穎和童之磊時,還看到FanSo好好的,怎麼就倒閉了?於是,我趕緊打電話給童之磊,可是又不敢直截了當地問:「FanSo是不是倒閉了?」怕這樣太冒昧,況且春節剛過就這樣問人家非常不禮貌,所以我就不敢問。

  第二天,我去公司找劉穎和魯軍拍照片(供此書中使用),FanSo已經從清華創業園的學研大廈搬到只有一公里遠的創業廣場,員工們依然在上班,一切看起來都好好的,一點也看不出倒閉的跡象。我拐彎抹角地小心翼翼地問劉穎:「公司目前處境是不是比較艱難呀?」劉穎瞪着雙眼說:「公司一直都很艱難呀。」我微微一笑,什麼也不說了。

  過了幾天我去學研大廈找童之磊,他目前負責「中文有線」這一塊。我倆談了一下午,我終於把外面的「風聲」告訴他,他解釋說:「東方時空播放的是FanSo怎麼樣從輝煌走到離開清華創業園這一過程。」我好奇地問:「那FanSo搬到創業廣場去拍了沒有?」童之磊說:「拍了,但那一段沒播。」當時搬家的時候,很亂,亂糟糟的,觀眾看了可能會想FanSo是從清華創業園黯然而去的,而不是光榮出園。

  從「輝煌」到「破落」,這對觀眾的確能產生強烈的衝擊力,起到轟動的新聞效應,但新聞工作者是否想到:這樣做(有點斷章取義)會不會給觀眾一種誤導?對創業公司產生不良的影響?

  還有,對於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系的李玲玲的創業報道,更是讓人摸不着頭腦。我特地去武漢採訪她時,她對一些媒體不真實的報道造成的負面影響更是苦不堪言。

  創業之初,各大媒體把李玲玲捧得有天那麼高,把她譽為「中國女大學生風險創業第一人」。李玲玲在後來創辦的「天驕網絡公司」的網站個人主頁上這樣說:「我不是一個電影明星,我不願看到那些莫須有的花邊新聞。不知道一些不負責任的傳媒者是否意識到,他們的傳聞已經傷害了一個原本無辜學生最起碼的尊嚴。」現在人們一說起李玲玲,第一反應就是:天行健公司停擺了,李玲玲創業失敗了!我想,能夠與李玲玲面對面交談過的人極少,大家一般都是通過媒體的報道了解她的創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