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發展政治經濟學」一般原理批判綱要 - 第1章

文一

書名: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發展政治經濟學」一般原理批判綱要

-------------------------------------------------------------

☆本文由早安電子書網友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或出版社所有☆

☆僅供預覽,如果喜歡請購買正版☆

☆請勿用於商業行為,否則一切後果自負☆

☆早安電子書☆

☆http://www.zadzs.com☆

-------------------------------------------------------------

文一,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CCB講席教授(2008-2015),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訪問學者,中國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1982年獲華西醫科大學醫學學士,1991年獲美國聖母大學哲學碩士,1996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經濟學博士。之後曾任職於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1996-1999),美國康奈爾大學經濟系(1999-2005),美國聯邦儲備銀行(聖路易斯分行)研究部,2008年升任助理副行長並獲得美國印第安納大學(Bloomington)經濟系終身正教授聘書。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學,研究領域包括商業周期和經濟波動理論,動態優化中的多重均衡和市場失靈,理性預期下自我實現的資產泡沫,貨幣政策和量化寬鬆政策的微觀基礎與動態一般均衡,發展政治經濟學和中國宏觀經濟,等等。兼任過《宏觀經濟動力學》副編輯(Macroeconomic

Dynamics,

Associate

Editor,

2009-2012)、《經濟動力學與控制論》副編輯(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Associate

Editor,

2010年至今),《中國經濟評論》副主編(China

Economic

Review,

Co-Editor,

2011年至今)和清華大學《經濟學報》(中文)副主編(Co-Editor,2014年至今)。

內容簡介

中國崛起無疑是人類歷史上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最為壯觀的全球性歷史事件。而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尤其是關於經濟發展的制度經濟學理論,卻無力解釋中國的崛起。作者認為只有徹底重新闡釋被制度經濟學所誤讀的工業革命和西方崛起的歷史,才能真正解釋中國的增長奇蹟,以及為什麼中國義無反顧的崛起是不可阻擋的。與此同時,中國從一個貧窮積弱的農業社會向工業超級大國的驚人轉型所蘊含的「發展政治經濟學」邏輯,不僅從一個側面深刻揭示了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根本缺陷,而且也為非洲難以逃離的貧困陷阱,拉丁美洲失去的年華和不斷滋生的債務危機,19世紀的大分流和歐洲的異軍突起,以及貌似神秘的英國工業革命本身提供了新的更加深刻的注釋。

感謝我的父親母親

核心語錄

Important

Quotes

「是什麼東西,能夠在一個窮國引爆工業革命,使經濟騰飛?可惜,工業化的秘訣,至今無人知曉——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沒說清楚,新古典增長理論也沒道明白,而今天占統治地位的制度經濟學更是誤讀歷史、因果顛倒。難怪,工業化的浪潮,儘管在無數落後國家不斷掀起,但除少數波峰能翻越貧窮的鴻溝,幸運到達高收入的彼岸,多數是無聲退去,留下一片狼藉。『進口替代戰略』令人沮喪,『華盛頓共識』治國無方,『休克療法』誤人子弟,『茉莉花革命』更是病急亂投醫,致國家病入膏肓。在世界七十億人口中消滅貧窮,仍然是世界銀行和聯合國可望而不可即的攻堅目標。但是,自鴉片戰爭一百七十多年後異軍突起的中國,正在以驚人的細節再次向世人展示着工業革命的秘密,儘管有些眼花繚亂。破譯這個秘密並讓所有窮國實現工業革命,是每一個經濟學家的使命。」

「貧窮、落後、工業化失敗,始終是社會協作失靈的產物。問題的根源在於,創建規模化的能讓現代產業盈利的市場需要付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協作成本。而這一成本卻被自亞當·斯密以來的市場原教旨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所忽略了。」

「『自由』市場並不自由,也不是免費的。它本質上是一種成本高昂的公共品。正在中國大地上展開的工業革命,其源泉並非來自於技術升級本身,而是來自於一個有為的重商主義政府所引領的連續不斷的市場創造。」

「英國光榮革命並沒有使英國政府在與勞苦大眾分享政治權力方面變得更加『包容』(如被制度經濟學家們所過於粉飾的那樣)。它不過使得英國政府在徵稅、創造市場、開闢國際商業渠道、實行重商主義的貿易政策以及全面駕馭英國經濟方面變得更為集權和強大而已。」

「規模化工業品市場難以通過一次性的大推進(無論是進口替代還是休克療法)來建立,而只能是一步一步按照正確的順序來實現。中國勢不可當地崛起為一個世界經濟大國,正是因為它無意中發現並遵循了市場創造的正確順序和方法。這與其過去120年間在不同政治制度下的三次工業化失敗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工業化和技術創新的水平是由市場規模決定的,而市場規模是由國家能力實現的。之所以是英國而非荷蘭引爆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其根本原因是英國在政商強強聯合體制下成功開闢了18世紀全球最大規模的紡織品市場和棉花供應鏈,因而必然使得它在全國範圍內採用紡紗機和工廠體系變得有利可圖。類似地,是美國而不是法國或德國在19世紀末趕超並取代英國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也在於美國的政商兩界通力合作打造了一個比大英帝國更加廣闊的國內外市場。這一市場培育了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和工業巨頭。今天,是中國而非印度做好了在21世紀取代美國製造業和技術創新地位的準備,也是因為中國在過去三十多年間開創並繼續開創着一個比美國還要巨大的超級市場。這一市場定會孕育比卡內基、福特、摩根、洛克菲勒等還要偉大的企業和企業家。」

「沒有工業化基礎的民主制是華而不實的空中樓閣。而沒有統一的國家意志和正確的發展戰略,工業化是不可能成功的。」

文一(《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

目 錄

核心語錄 Important

Quotes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中國引爆工業革命的關鍵步驟和「訣竅」

第一節 糧食安全和馬爾薩斯陷阱

第二節 原始的農業革命

第三節 農村地區的原始工業化

第四節 意識形態轉向商業和重商主義

第五節 重商主義政府作為市場的創造者和商業的組織者

第六節 中國式腐敗

第七節 發展的規律、教訓和中心問題

第三章 工業革命的邏輯

第一節 企業的性質

第二節 印度紡織業綜合徵

第三節 紡織工業的崛起與英國工業革命的性質和原因

第四節 工業「三位一體」結構:再論工業革命的「性質和原因」

第五節 為什麼工業革命沒在荷蘭、中國或印度開始?再論「大分流」之謎

第四章 為什麼中國崛起勢不可當?

第一節 正確的發展戰略

第二節「干中學」:技術進步的源泉

第三節 市場創造者:有為的重商主義政府

第五章 華盛頓共識與制度學派的謬誤

第一節 一點理論:福利經濟學基本定理

第二節 一個例子:市場如何失靈

第三節 華盛頓共識:進口替代戰略的對立面

第四節 這些理論的經濟誤導性

第五節 這些理論的政治幼稚性

第六章 案例分析:貧困村如何成為現代化鋼鐵城

第一節 農業多樣化與商業化

第二節 通過鄉鎮企業實現原始工業化

第三節 演化成現代工業

第四節 小結

第七章 結論:經濟發展的「胚胎發育」理論

第一節 市場是個昂貴的公共品

第二節 市場創造的順序和邏輯

第三節 管理革命:中國面臨的挑戰

第四節 中國和平崛起的世界意義

後 記

參考文獻

出版說明及致謝

第一章 引言

中國作為一個超級經濟大國突然出現在地平線上,震撼了世界。甚至直到十幾年前(也就是大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還很少有人敢預測中國能夠迅速成為一個區域性工業強國,更別說全球性超級經濟大國。事實上,很多人都在不斷打賭中國的崩潰,頻頻引用蘇聯解體與東歐劇變、亞洲金融危機以及2008年全球經濟大衰退(它使中國出口與過去增長趨勢相比幾乎永久性地削減了40%)作為證據。但現實一再無情地反駁了這些悲觀的預測:隨着35年的超高速增長,中國走來了(came)、見證了(saw)、征服了(conquered)——在僅僅一代人的時間裡,中國創造了比她過去5000年所有朝代所創造的總和還要多的生產力,從一個極度貧窮的、人均收入僅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平均水平三分之一的農業國轉變為世界上最大和最具活力的製造業強國。[1]

例如,中國當前用低於世界6%的水資源和9%的耕地,一年能生產500億件T恤衫(超過世界人口的7倍),100億雙鞋,8億噸粗鋼(世界供給量的50%,美國水平的9倍),2.4億噸水泥(幾乎是世界總產量的60%),接近4萬億噸的煤(幾乎與世界其餘地方的總量相同),超過2200萬輛汽車(超過世界總供給量的1/4),和62

000個工業專利申請(美國的1.5倍,超過美、日總和)。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船舶、高速列車、隧道、橋樑、公路、手機、計算機、自行車、摩托車、空調、冰箱、洗衣機、家具、紡織品、玩具、化肥、農作物、豬肉、魚、蛋、棉花、銅、鋁、書籍、雜誌、電視節目,甚至大學生等產品的製造者。一句話,承受用全球極少的自然資源養活世界20%人口的壓力,中國卻能提供全球1/3的主要農產品和接近一半的主要工業產品。

中國實際GDP自1978年以來30倍的驚人擴張的確令人意外。這不僅是因為中國過去幾百年的無休止的動盪、衰竭與內憂外患,還因為它那經久不衰的集權政治制度——按照制度經濟學理論,這種「榨取性」的「專制」制度不可能導致一國工業化的成功。[2]

但這種理論過度美化了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和它的經濟功能,卻忽視了西方列強自己當年親身走過的那段並不那麼光彩的發展道路。通過假設先進的政治體制和法律制度是經濟發展的前提,這些理論忽視了制度和法律在人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