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懸疑錄系列 - 第1章

唐隱

-------------------------------------------------------------

☆本文由早安電子書網友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或出版社所有☆

☆僅供預覽,如果喜歡請購買正版☆

☆請勿用於商業行為,否則一切後果自負☆

☆早安電子書☆

☆http://www.zadzs.com☆

-------------------------------------------------------------

卷壹□蘭亭序密碼

關於《蘭亭序》的歷史事實

人物表





第一章

迷離夜

第二章

刺長安

第三章

幻蘭亭

第四章

新婚別

第五章

鏡中人

關於《蘭亭序》的歷史事實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請魏晉以來最顯赫的幾大家族,聚會於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王羲之為此次盛會寫下一篇《蘭亭序》,通篇324字,凡字有復重者,皆變化不一,精美絕倫。

《蘭亭序》誕生後二百餘年,並未大放異彩,真正讓《蘭亭序》名聲顯赫的卻是唐太宗李世民。

靠殘殺兄弟登基的李世民酷愛王羲之的書法,尤為推崇《蘭亭序》,並輾轉得到了《蘭亭序》真跡。他親自編寫《晉書》中關於王羲之的部分,將王羲之捧上「書聖」的位置,將《蘭亭序》捧為「千古一帖」,更鼓勵全民學書法。後人分析,李世民之所以推崇《蘭亭序》,並非出於單純的喜愛,而是意圖洗刷登基原罪、對臣民進行意識形態控制,實現其政治目的。

歷史的弔詭在於:《蘭亭序》在李世民手裡成了「千古一帖」,更成了「千古一謎」。

唐太宗的遺詔里要求將《蘭亭序》枕在腦袋下邊,因而世人多以為《蘭亭序》就埋在昭陵(唐太宗陵墓,位於今咸陽市)。五代時期的耀州刺史溫韜盜取昭陵,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史學界有人認為《蘭亭序》真跡可能是被不通文墨的溫韜給撕毀了,也有人認為《蘭亭序》真跡並不在昭陵,而是成了女皇武則天的陪葬品。

《蘭亭序》真跡藏在哪裡成了一個謎,而《蘭亭序》真偽之辨更是綿延千年,其中不乏驚人之論。

清末碑學名家李文田經考證發現:南朝劉孝標所注的《世說新語》中首次提到了《蘭亭序》,而當時的名字叫《臨河序》,全文只有153字,跟流傳於世的324字版本的《蘭亭序》大有出入,所以《蘭亭序》並非王羲之所作。這一說法石破天驚,被後世研究者記取,影響深遠。

1965年,郭沫若在《文物》雜誌上發表文章,認為《蘭亭序》系後人偽作,偽作者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由此引發了學術界的一場大辯論,甚至連酷愛書法的毛澤東都參與了此次的《蘭亭序》真偽大辯論。

直到今天,關於《蘭亭序》真跡到底在哪裡,甚至到底有沒有真跡,依然是一個謎。

附《蘭亭序》全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人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