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 - 第1章

吳兢

書名:貞觀政要--中華人生智慧經典

作者:[唐]吳兢

出版社:中華書局

-------------------------------------------------------------

☆本文由早安電子書網友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或出版社所有☆

☆僅供預覽,如果喜歡請購買正版☆

☆請勿用於商業行為,否則一切後果自負☆

☆早安電子書☆

☆http://www.zadzs.com☆

-------------------------------------------------------------

中華書局

目錄

前言

君道第一

政體第二

任賢第三

求諫第四

納諫第五

君臣鑑戒第六

擇官第七

封建第八

太子諸王定分第九

尊敬師傅第十

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

規諫太子第十二

仁義第十三

忠義第十四

孝友第十五

公平第十六

誠信第十七

儉約第十八

謙讓第十九

仁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語第二十二

杜讒邪第二十三

悔過第二十四

奢縱第二十五

貪鄙第二十六

崇儒學第二十七

文史第二十八

禮樂第二十九

務農第三十

刑法第三十一

赦令第三十二

貢賦第三十三

辨興亡第三十四

征伐第三十五

安邊第三十六

行幸第三十七

畋獵第三十八

災祥第三十九

慎終第四十

前言

一、關於作者

吳兢,唐代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生於高宗總章元年(668)左右,卒於玄宗天寶八載(749)。關於他的幼年生活我們不能詳知,據《舊唐書》記載他年輕時即「勵志勤學,博通經史」,深得鄰邑魏元忠和朱敬則的讚賞。但這也透露出一個很關鍵的信息,即吳兢沒有獲取過科舉功名。長安(701—705)初年魏、朱兩人相繼為相,吳兢因史才出眾得到薦舉,進入中書省下設的史館工作,參與編修本朝國史,並很快被授予右拾遺內供奉一職。右拾遺是中書省從八品上的低級職務,定額二人。內供奉屬於編制以外人員,意思是在省內做事情,不過按照唐朝的規定,其資望、俸祿與編制內的正員官相同。對於吳兢這樣沒有功名、直接由舉薦入仕的人來說,是很不錯的待遇。

705年,桓彥范、敬暉等人聯手禁軍將領發動政變,將皇帝武則天趕下台,廢周復唐,改元神龍,這一事件因而被稱為「神龍革命」。吳兢在政變之後遷為右補闕,獲得了中書省正式編制。他與韋承慶、崔融、劉知幾等人共同修成《則天實錄》,並因此被提拔為起居郎。這是門下省從六品的官職,負責記錄皇帝的日常起居活動,作為撰寫實錄的基本史料。大約在景龍元年(707)前後,吳兢升任秘書省著作郎。次年,他的老上司、曾任中書舍人兼修國史的劉知幾,因不滿於當時的史館體制而辭去修史工作,將之委任於吳兢。此後不久他被遷為水部郎中,這本是他由修史轉向從政的一個機會,但恰在此時他的母親不幸去世,吳兢於是丁憂還鄉。開元三年喪服期滿後,他謝絕了朝廷的相關任命,上書希望完成此前的修史工作。此後他雖歷任諫議大夫、衛尉少卿、太子左庶子等職,但始終兼任修文館學士。

長年的修史工作以及政見不同,使得吳兢在朝中人際關係多有不睦,加以《貞觀政要》的進呈似乎引發了反對派的不同意見,於是吳兢在開元十七年(729)被調任地方擔任荊州司馬,一度在江南諸州任職,並得到朝廷特許「以史稿自隨」。後來調到北方任相州長史、鄴郡太守等職,晚年回到京師擔任恆王傅,仍希望承擔修史工作,但彼時的吳兢已經老邁,行動不便,因此時任宰相李林甫拒絕了這一請求。天寶八載(749)卒於家中,享年八十餘。

從長安初年初入史館算起,到開元十七年出任荊州司馬為止,吳兢前後擔任國史修撰工作將近三十年。如果加上此後外任期間以及晚年回京後的著述經歷,則可以說吳兢一生幾乎毫無保留地貢獻給了史學工作。儘管著述宏富,但完整流傳下來的僅《貞觀政要》十卷。其史學專著見諸記載者包括《齊史》十卷、《梁史》十卷、《陳史》五卷、《周史》十卷、《隋史》二十卷、《唐書》一百卷、《唐春秋》三十卷、《唐書備闕記》十卷、《太宗勛使》一卷、《中宗實錄》二十卷、《睿宗實錄》五卷、《兵家正史》九卷、《唐名臣奏》十卷,此外尚有參編史著及其他著述若干種,可惜全部散佚。不過需要指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舊唐書》是五代人在唐代歷朝實錄及國史基礎上纂修而成,其中高、武、中、睿四朝歷史,其實正是吳兢等當時史家著述的擷取和整理,甚至不排除大段的抄錄。從這個角度來說,吳兢留給後世的史學財富遠不止一部《貞觀政要》。吳兢修史崇尚精簡,為世所稱,但晚年著史過於強調精煉,以致信息不全、歧義頻出,史稱「兢卒後,其子進所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