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梟 - 第1章

夢蛇

-------------------------------------------------------------

☆本文由早安電子書網友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或出版社所有☆

☆僅供預覽,如果喜歡請購買正版☆

☆請勿用於商業行為,否則一切後果自負☆

☆早安電子書☆

☆http://www.zadzs.com☆

-------------------------------------------------------------

【全本校對】《明梟》

作者:半包軟白沙

  現代人餘風睡夢中穿越到古代,發現自己身處風雨飄搖的大明朝晚期,自己也成了山東一個窮困潦倒的秀才。

  他如何在即將來臨的亂世中,擁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錢,如何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成為時代的風雲兒,且看筆者為你娓娓道來…

作品相關

清初朝鮮政治軍事

  朝鮮國的政治結構採用中央集權制。1469年,完成的《經國大典》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以後雖然官職的名稱存廢有一定的變動,但是整個李朝時期的官職制度總體上都遵循了《經國大典》的規定。朝鮮的官職稱為兩班,仿照中國,分為正從九品,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十八品。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為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為參下官。1896年以後,修改職官制度,敕任官為正一品至從二品,奏任官為正三品至從六品,判任官為正七品至從九品。武將制度,大將為一品,副將、參將從二品,正領、副領、參領、正尉從三品,副尉、參尉從六品,正校、副校、參校另外決定。在大王下面,有輔佐機關——議政府,其首領稱「領議政」,相當於中國的內閣首輔。領議政之下為左右議政,與領議政同為正一品。再下為從一品左右贊成、正二品左右參贊。再下有舍人等職官。議政府之下有吏、戶、禮、兵、工、刑六曹,相當於中國的六部。其首長稱判書,相當於中國的六部尚書。檢察諫議機構為司憲府和司諫院(兩府)。此外還有承政院,為國王起草旨意。宗親、忠勛機構有宗親府、忠勛府、儀賓(相當於駙馬)府、敦寧府等。國學為成均館(相當於中國的國子監)。其他機構有奎章閣、經筵廳、弘文館、藝文館等。史館稱春秋館。內廷供奉機構有內醫院、尚衣院、司仆寺、內資寺、內贍寺、禮賓寺、濟用監、內侍院等。此外還有宗廟署、社稷署、長興庫、義盈庫、冰庫、平市署、圖畫署、惠民署、造紙署、瓦署、歸厚署、典獄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養賢庫等機構。武職機構有五軍營、內三廳、訓練院、世子翊衛司、扈衛廳、捕盜廳、鎮撫營、管理營、龍虎營等。首長稱大將、中軍、使等。外職分八道,道下為州、府、郡、縣。漢城府判尹為正二品。四都(開城府、江華府、水原府、廣州府)長官稱留守,為正、從二品。地方官職為從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都護府使、牧使、從四品郡守、從五品縣令等等。李朝實行兵將分離制度,無定將、無定卒,類似輪流服役的預備役軍隊,而非常備軍。武官外職包括兵馬節度使、三道水軍統御使(均為從二品)、兵馬/水軍節制使、兵馬虞侯、水軍虞侯、兵馬、水軍僉節制使、兵馬、水軍同僉節制使、兵馬萬戶、水軍萬戶等品級。中央外派官職有觀察使、中軍、察訪等。

  朝鮮歷代都把全國分為八道,俗稱朝鮮八道。朝鮮時代的八道如下:京畿道,含漢城府、開城府。首府在漢城府。慶尚道,含慶州府、尚州牧、晉州牧;設左兵營、右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慶州府。全羅道,含全州牧、羅州牧;設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全州。忠清道,含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設水營。首府在清州。黃海道,含黃州牧、海州牧。首府在黃州。平安道,含平壤府、寧邊大都護府、義州牧。首府在平壤府。江原道,含江陵大都護府、原州牧。首府在江陵。咸鏡道(寧安道),含咸興府、鏡城都護府、北清都護府。首府在咸興府。道之下設州、府、郡、縣。其中,慶尚、全羅、忠清、黃海、京畿五道再分左右兩道。寧安道(咸鏡道)分南北兩道。平安道分東西兩道。江原道分嶺東、嶺西兩部。除了行政劃分以外,古代朝鮮還按傳統習慣將全國劃為六個大區:關北(咸鏡道、平安道);關西(黃海道,平安道南部,以及江原道西部);關東(江原道太白山以東的部分,又稱嶺東);畿湖(京畿道全部和忠清道的一部);湖南(忠清道一部分加上全羅道);嶺南(慶尚道)高宗時期,曾實行過兩次行政改革,一道把朝鮮八道分為23府,但後來又再改成13道,即把平安、慶尚、咸鏡、全羅、忠清五道劃分為南北兩道,成為十三道。在日據時代,朝鮮全境歸朝鮮總督府管理,朝鮮總督府將漢城府廢為京城,漢城府轄區降為京畿道的一個郡,一直到日本投降。其時朝鮮行政區為13道,218個郡,2202個面、28,498個裡。

  朝鮮王朝歷代國王考太祖至哲宗的25代472年(1392-1863年)

  太祖至光海君(1392——1622)

  附先祖和四祖一,全州李氏先世譜系

李朝王室出於全州。全州府本為百濟的完山,新羅真興王置完山州,景德王改為全州,以備「九州」之數。新羅孝恭王時,甄萱建都於此,稱後百濟。高麗太祖十九年改為安南都護府,二十三年復為全州。高麗成宗十二年稱承化節度安撫使,十四年置十二州節度使,號順義軍,隸屬於江南道。高麗顯宗將全州升為安南大都護府,後改全州牧。高麗恭愍王四年。因為高麗曾經囚元使野思不花於此地,因此將全州牧降為部曲,次年復為完山府。李朝太祖元年以其為「御鄉」,所以升為完山留守府。李朝太宗三年改為全州府。李朝在這裡建有慶基殿和豐沛樓(「豐沛」是取劉邦故事)。

  [始祖]

李翰

新羅司空

號甄城

妻慶州金氏[二世]

李自延

新羅侍中

妻尹氏[三世]

李天祥

新羅僕射

妻迎日鄭氏[四世]

李光禧

新羅阿於

妻黃氏[五世]

李立全

新羅司徒

妻白氏[六世]

李兢休

高麗司空

妻李氏[七世]

李廉順

高麗生員戶長

妻鄭氏[八世]

李承朔

高麗生員戶長

妻白氏[九世]

李充慶

高麗生員

妻尹氏[十世]

李景英

高麗生員戶長

妻尹氏[十一世]

李忠敏

高麗長史

妻崔氏[十二世]

李華

高麗樞密

妻黃氏[十三世]

李珍有

高麗生員戶長

妻吳氏[十四世]

李宮進

高麗翰林

妻李氏[十五世]

李勇夫

高麗大將軍

妻李氏[十六世]

李璘

高麗內侍執奏

妻南平文氏[十七世]

李陽茂

高麗將軍

妻李氏二、李朝追封四祖1、穆祖

仁文聖穆大王

李安社

高麗宜州知事,後來曾經入仕元朝,為南京五千戶所達魯花赤。南宋咸淳十年(高麗元宗十五年,1274)三月十日去世。葬在咸興的德陵。李朝太祖即位後追尊為穆祖(布德執義曰穆),後為穆祖。太宗時加上諡號「仁文聖穆」。

  王妃

孝恭王后李氏,葬在咸興安陵子女

長子

安川大君

李於仙

次子

安原大君

李珍

三子

安豐大君

李精

四子

翼祖大王

李行里

五子

安昌大君

李梅拂

六子

安興大君

李球壽2、翼祖

康惠聖翼大王

李行里

生於咸興的德源。襲封元朝千戶職位,咸淳十年(高麗元宗十五年,1274)九月十日去世。葬在咸鏡道安邊,陵號智陵。太祖即位後上廟號為翼祖(思慮深遠曰翼)。

  王妃

貞淑王后崔氏,葬在咸鏡道文川,陵號淑陵子女

長子

咸寧大君

李安

二子

咸昌大君

李長

三子

咸原大君

李松

四子

度祖大王

李椿

五子

咸川大君

李源

六子

咸陵大君

李古泰

七子

咸陽大君

李腆

八子

咸城大君

李應巨3、度祖恭毅聖度大王

李椿

生於咸興府松頭裡。至正二年(高麗忠惠王后三年,1342)七月二十四日去世。高麗贈官銜為贊成事。太祖即位後追尊為度祖(心能制義曰度)。陵號義陵,在咸興。

  王妃

敬順王后朴氏

(籍文州)陵號純陵,在咸興子女

長子

宗昌大君

李子興

次子

桓祖大王

李子春

三子

宗原大君

李子宣

四子

完川大君

李平

長女

文惠公主

次女

文淑公主

三女

文懿公主4、桓祖淵武聖桓大王

李子春

元延佑二年乙卯(高麗忠肅王二年,1315)年生。仕高麗,官至榮祿大夫、判將作監事、高麗朔方道(後為咸鏡道)萬戶,兼兵馬使。元至正二十年(高麗恭愍王九年,1360)四月甲戌在朔方道去世。李朝太祖追上廟號為桓祖(闢土服遠曰桓)。葬咸興定陵。

  王妃

懿惠王后崔氏

(籍永興)葬咸興和陵子女嫡子長子

永城大君

李天桂次子

太祖大王

李成桂長女

貞和公主庶子長子

完豐君

李元桂(李氏所出)

  次子

義安大君

李和(定嬪金氏所出)

  太祖

康獻至仁啟運應天肇統廣勛永命聖文神武正義光德大王

李旦李旦(1335——1408),字君晉。初名成桂,字仲潔,號松軒。

  至元元年(高麗忠肅王后四年,1335)十月十一日出生於高麗朔方道永興郡黑石里的桓祖私邸(永興本宮)。父親李子春仕蒙古雙城總管府,並為高麗朔方萬戶。李成桂少年仕高麗,官至東北面元帥知門下省事、守門下侍中。

  李成桂出生和成長的時期,正是大蒙古帝國走向衰弱、東北亞大地風雲跌宕的時期。元至正二十八年(高麗恭愍王十七年,1368年)正月初四,出身紅巾軍的朱元璋在應天即位,建立大明,改元洪武。是為洪武元年。同年明軍北伐,攻占元大都,元惠宗(烏哈圖可汗)北奔,作為中國歷史朝代之一的元朝宣告終結。但是在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蒙古殘餘勢力仍然控制着漠北,並且影響着高麗對明朝和北元的政策。

  洪武二年四月,朱元璋派人前往高麗,宣告即位。高麗立即停用至元年號,遣使至應天恭賀朱元璋登極,朱元璋頒詔冊封恭愍王為高麗國王,並賜金印。明麗兩國宗藩關係正式建立。但是,高麗王室世代迎娶蒙古公主,而且高麗一向擅長在大國之間採取靈活的外交政策——這也是它免於被金、元這樣的虎狼之國吞併的原因——而獲得好處。所以高麗朝廷一直與北元朝廷也私有往來。1372年,明軍在遼東敗於盤踞在遼陽行省的北元將領納哈出,高麗親元勢力也大為活躍。1373年,恭愍王被弒,北元想送高麗宗室、沈王脫脫不花回國即位,但是高麗擁立恭愍王養子辛褕。1377年,北元冊封辛褕為征東行省左丞相、高麗國王。1378年北元昭宗去世,國力式微,善變的高麗又再次向明朝示好。

  其時高麗國內分為以崔瑩為首的親元派和以李成桂為首的親明派。兩派相爭,親明派最後得勝。李成桂等新官僚廢除了高麗的私田制,改行「科田法」,一掃高麗王朝的舊勢力。此法不僅把土地交給李成桂去分配,還賦予了他統治國家的權力。以李成桂為首的集團完全了解,能不能帶來秩序和結束衰微的高麗王國,取決於土地占有制度。高麗末年,土地兼併嚴重。「宗廟、學校、倉庫、寺社、祿轉、軍須田及國人世業田民,豪強之家奪占幾盡,」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跨州包郡,山川為標」的大農莊。而兼併之家,收租之徒,「自秋至夏,成群橫行,縱暴侵掠,倍於盜賊,」,許多良人農民又淪為大農莊主的奴婢。李成桂兵變上台以後,積極着手田制改革。政變當年,李成桂立即宣布將佛寺的三百多處土地收歸國有,沒收國家東北部和西北部的所有私田文契。1390年,焚公私田籍於市街,大火數日不滅。1391年,重新丈量全國土地,共79萬多結(包括耕地和荒地),並宣布實行科田法。國家規定,京畿一帶土地按科(等級)授給在京任職的官員,故稱科田。第一科得田150結,依次遞減,至第十八科得田10結。京畿以外的地方置軍田,以養軍士。地方官吏和「閒良」,不論資品高下,隨其本田多少,各給軍田10結或5結。從「凡受田者身死後,其妻有子媳守信者,全科傳受,無子媳守信者,減半傳受」看,科田和軍田都允許程度不同的世襲。另有功臣田,可以子孫相傳。公私奴婢、工商、賣卜、娼妓、僧尼等,不許受田。凡公私田租,水田1結糙米30斗,旱田1結雜谷30斗。除陵寢、倉庫、宮司、公廨、功臣田外,有田者皆納土地稅,水田1結白米2斗,旱田1結黃豆2斗。科田、軍田、功臣田都是私田,其餘土地為公田;公私田的比例無資料可查,無疑公田占絕大多數。軍田和科田,須向國家納土地稅,所以又是不完全的私田。重要的是國家規定公私田租的數額,「此外有橫斂者,以髒論。」科田法的實施有積極意義,它限制了大農莊主的橫徵暴斂,有利於中央權力的加強,也多少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根據科田法的條例,土地按人的地位(等級)來分配,通常只供有生之年享有。受田者獲得租權,而農民則得到耕種權。按慣例田租為莊稼收成的一半,通常作為租稅繳納給國家。由於就耕作權而言,農民作為佃農對土地的占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沒收,他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此外,兩班(即擁有官職的貴族)的土地積累受到這樣一條規定的嚴格控制:科田將只在首都周圍的京畿地區授予,在這個地區,政府很容易加以監督和監視。李成桂及其追隨者通過堅決地實行土地改革,掌握了經濟大權。

  這時,在1388年,明朝在咸鏡南道的南端元朝雙城總管府(1355年被高麗吞併)設置鐵嶺衛,移文告知高麗,高麗朝廷大嘩。崔瑩慫恿辛褕鋌而走險,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極力反對。是年四月,辛褕派兵入侵明朝。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士氣低落,於是回師松京,廢黜辛褕,流放崔瑩。之後李成桂立辛褕之子辛昌為王,又廢,改立高麗宗室王瑤(恭讓王)。此時,李成桂已經有心對高麗取而代之。李成桂和諸子在松京展開了緊鑼密鼓的布置工作。為了剪除忠於王氏高麗的勢力,類似當年太原謀反時李世民角色的李成桂第五子李芳遠還派刺客,在京城善竹橋刺殺了有極高聲望、不肯歸依李家勢力的高麗大學者鄭夢周,並藉機刺殺了許多其他反對派。高麗京城內一片腥風血雨的恐怖景象。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六日,在高麗左侍中裵克廉、以及鄭道傳、趙浚等人的倡議推戴下,李成桂在松京(開城)壽昌宮即位。其時五十八歲。李成桂以「權知高麗國事」的頭銜向明朝上表,稱高麗國王昏亂,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朱元璋則口氣冷漠,說「爾恭愍王死,稱其有子,請立之,後來又說不是。又以王瑤為王孫正派,請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來,大概要自作王。我不問,教他自作,自要撫綏百姓,相通來往」。不久,李成桂擬定兩個國號——「朝鮮」(古號)和「和寧」(李子春就仕之地)請朱元璋決定,朱元璋選了朝鮮二字,但是又因為李成桂「頑囂狡詐」而不正式冊封賜印。於是李成桂的頭銜改成了「權知朝鮮國事」。

  李成桂一即位,便追尊四世祖為王,並改名字為李旦(為統一起見,下文仍稱李成桂)。同年十一月,李成桂頒詔定都漢陽,建宗廟社稷、宮室城池。同時由鄭道傳等人制訂了《朝鮮經國典》。鑑於高麗諸王崇拜佛教而影響國事,李成桂推行崇儒抑佛的國策。寺院的土地多被沒收,貴族莊園裡的奴婢都被釋放,並且實行開墾農地與改良農具谷種等勸農政策。

  李成桂有兩個王妃。原配是承仁順聖神懿王后韓氏(籍安邊),恭讓王二年去世。繼妃是順元顯敬神德王后康氏(籍谷山)。李成桂把神德王后所生的最小的兒子——八子李芳碩立為世子,把輔佐大任交給鄭道傳。鄭道傳當時掌握着軍權和政權。對此,創業中立下功勞的五子李芳遠心懷不滿,終於在太祖七年(1398年)八月發動政變。當時太祖正在病中。李芳遠的府邸在漢城俊秀坊,坐落在景福宮西門迎秋門附近。李芳遠因勢力弱小而採取了先發制人的手段,召集府中私兵和守衛景福宮的禁軍,殺入宮中,沖入世子東宮——資善堂,亂刀砍死了李芳碩,然後從景福宮南門殺出,襲擊大臣鄭道傳。鄭道傳的家宅號為叫百子千孫堂,在漢城壽進坊。那時鄭道傳正在家中同世子李芳碩的丈人沈孝生進行歡談,亂兵殺進門來,遭受意外襲擊一同身亡。掌握政權的芳遠對鄭道傳非常仇恨,將他的住所沒收改成宮中飼養馬匹的司仆寺。神德王后所生的另外一個兒子李芳蕃也同在此變中被殺。是為李朝的第一次王子之亂(史稱「戊寅靖社」)。

  王子之亂發生後,漢城沉浸在不安和恐慌的氛圍中。李芳遠衝進宮中,宣布「李芳碩、鄭道傳謀反,圖謀殺害王子」(與玄武門之變何其相似,呵呵)。在李芳遠操縱下,李成桂被迫讓位給二子李芳果(定宗)。神德王后康氏被李芳遠從宮中趕出,搬到了判內侍府事李得芬家(移御所),不久就神秘地「因病」死去。

  失去了王后康氏和兒子芳藩、芳碩之後,李成桂患了一種象火一樣堵塞喉嚨說不出話的疾病。定宗不喜歡散發着血腥味的漢城,定宗元年,李芳果以參拜神懿王后韓氏的陵墓為由,前往開京,就在開城壽昌宮定居。當年三月,李成桂也被迫移宮。當他以太上王身份離開漢城時流下了悔恨的老淚。走過神德王后的貞陵前時怎麼也邁不開腳步,慨嘆:「初次遷出漢陽不是我個人的意願,是和國人們商議的。」回到開京後,又說:「我遷都漢陽後失去王妃和兒子,現在重新遷都,對都邑人們實在慚愧。」

  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李朝再次發生變亂。為了爭奪王位,精明強悍的李芳遠和四兄李芳干兩人各自動員私兵,在開京街頭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在這次戰鬥中取勝的芳遠已經不在甘心於幕後操縱,於是從名義上的國王李芳果手裡接過了王位,就是李朝太宗。這一次,李成桂為了保全老命,星夜出奔,直逃老家咸興,居住在幼年的潛邸(咸興本宮)中。李芳遠為了探問老父,多次派出所謂「問安使」,朝鮮史書中對此有生動的記載:「芳碩變後,太祖棄位,奔於咸興。太宗屢遣中使問安,太祖輒彎弓而待之,前後相望之使未敢道達其情。時問安使無一得還者。太宗問君臣『誰可遣?』莫有應之者」。後來朝鮮形容一個人被支使干一項棘手的任務(尤其是有去無回的,呵呵)的著名諺語「咸興差使」就是這麼來的。

  但是面對李芳遠這種六親不認的悍主,這樣的父子對立終究有結束的時候。1402年十二月,李成桂被挾持回京,幽居在離宮昌德宮內。永樂六年(太宗八年,1408)五月二十四日,老邁多病的李成桂於昌德宮廣延樓下別殿去世。共計在位七年,在上王位十年,春秋七十四歲。明朝賜諡為「康獻」(溫良好樂曰康,聰明睿智曰獻;《春官通考》則為「撫民安樂曰康,行善可紀曰獻」)。這位李朝的開國君主被孤零零地一個人安葬在漢城近郊楊州儉岩山下的健元陵。

  王妃

承仁順聖神懿王后韓氏(籍安邊)

高麗恭讓王三年去世

葬開城豐德齊陵

繼妃

順元顯敬神德王后康氏(籍谷山)

李朝定宗元年死

初草殮於漢城皇華坊,太宗二年改葬貞陵(在今漢城市內貞洞)

  子女長子

鎮安大君

李芳雨

次子

定宗大王

李芳果

三子

益安大君

李芳毅

四子

懷安大君

李芳干

五子

太宗大王

李芳遠

六子

德安大君

李芳衍

以上神懿王后所生

七子

撫安大君

李芳蕃

八子

宜安大君

李芳碩

以上神德王后所生長女

慶慎公主

二女

慶善公主

以上神懿王后所生

三女

慶順公主

神德王后所生

庶長女

宜寧翁主

庶二女

淑慎翁主定宗

恭靖懿文莊武溫仁順孝大王

李曔李曔(1357——1419)字光遠,初名李芳果元至正十七年(高麗恭愍王六年,1357)七月,出生於咸興歸州洞的李成桂私邸(太祖潛邸咸興本宮)。仕高麗,官至將相。

  1392年,李成桂即位取代高麗,李芳果受封為永安君、官拜義興親軍衛節度使。洪武三十一年(1398)戊寅,靖安君李芳遠在都城舉兵發難,朝鮮發生第一次王子之亂,世子李芳碩被殺。其時李芳果居長(長子李芳雨已死),於是冊封為王世子,九月五日受李成桂禪讓於景福宮勤政殿。是為李朝定宗。

  李芳果即位後,實際操縱政權的是擁有兵權的五弟李芳遠。即位當年,李芳果便離開了充滿血腥戾氣的漢城,回到高麗故都開京,先後居住在高麗故宮壽康宮、昌樂宮中。李芳果為人寬厚中庸,喜好在開城宮中玩擊毬之戲。吸取高麗朝臣專擅的教訓,在定宗年間的1399年三月,李朝頒布了《奔競禁止法》,抑制官人權貴勢力。

  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在開城發生了第二次王子之亂。這一次,李芳遠已經不甘心當幕後國王了。是年十一月十三日癸酉,在百官擁戴下,李芳果在開城壽昌宮內傳位於太宗,十二月上尊號為「仁文恭睿上王」。永樂十七年(世宗元年,1419年)九月二十六日,李芳果於開城仁德宮去世,在位二年,在上王位十九年,春秋六十三。明朝賜諡為「恭靖」(敬事供上曰恭;寬樂令終曰靖)。葬興教洞厚陵。

  王妃

順德溫明莊懿定安王后

金氏

(籍慶州)至正十五年生,永樂十年(太宗十二)年去世,終年五十八,同葬厚陵長子

義平君

李元生

(淑儀池氏出)

  次子

順平君

李群生

(淑儀奇氏出)

  三子

錦平君

李義生

(淑儀奇氏出)

  四子

宣城君

李茂生

(淑儀池氏出)

  五子

從義君

李貴生

(淑儀文氏出)

  六子

鎭南君

李終生

(淑儀李氏出)

  七子

守道君

李德生

(淑儀尹氏出)

  八子

林堰君

李祿生

(淑儀尹氏出)

  九子

石保君

李福生

(淑儀尹氏出)

  十子

德泉君

李厚生

(誠嬪池氏出)

  十一子

任城君

李好生

(淑儀池氏出)

  十二子

桃平君

李末生

(誠嬪池氏出)

  十三子

長川君

李普生

(淑儀尹氏出)

  十四子

貞石君

李隆生

(淑儀奇氏出)

  十五子

茂林君

李善生

(淑儀奇氏出)

  長女

咸陽翁主

(淑儀池氏出)

  二女

淑慎翁主

(淑儀奇氏出)

  三女

德川翁主

四女

高城翁主

五女

祥原翁主

六女

全山翁主

七女

仁川翁主

(淑儀尹氏出)

  太宗

恭定聖德神功建天體極大正啟佑文武睿哲成烈光孝大王

李芳遠李芳遠(1367——1422)字遺德

元至正二十七年(恭愍王十六年,1367)五月十六日出生於咸興歸州洞私邸

(咸興本宮),母親是神懿王后韓氏。李芳遠從少年時代起便英果聰毅,洪武十五年(1383年)擢高麗進士,癸亥登文科,官至密直司代言。在李成桂謀代高麗的過程中,李芳遠出力最大。為了給父親篡位掃清道路,他和判典客寺事趙英珪一起在開城選地橋(善竹橋)刺殺了高麗大賢鄭夢周。

  開城善竹橋

李成桂即位後,李芳遠被封為靖安君。洪武年間,他多次前往明朝。尤其是洪武二十六年朝鮮貢馬,他隨貢使前往南京,路過北平時與燕王私相會見,兩人性格相近,相談甚歡。由於李成桂晚年喪妻,續娶神德王后康氏,前妻韓氏所出諸子一直與其不睦,李芳遠尤過之,康氏因此對其侮慢無禮。而出於對繼室幼子的溺愛,李成桂立最幼之子李芳碩為世子。這就為後來朝鮮宮中巨變埋下了伏筆。而李芳遠既然有輔佐父親篡位的本事,自然也有招募私兵暗做籌備的本事。

  經過前文所說的兩次王子之亂,在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被冊封為王世子,十一月十三日受其大兄禪讓於松京壽昌宮。

  此時,明朝發生了一場極大的變局。太孫朱允炆即位,燕王起兵靖難,惠帝用人不當,漸處下風,被迫對朝鮮更多地採取懷柔政策。為了在內戰中拉攏朝鮮站在朝廷一方,當他得知李朝定宗傳位於弟,便敕諭禮部,「朝鮮本禮文之國,辭位傳襲之事,……若果無虧天理,悖人倫的事(呵呵,諷刺得妙極),任他國中自主張」。於是方賜朝鮮太宗國王誥命,及親王爵的九章冕服(朝鮮本郡王爵,應賜五章或七章服)。這樣,李成桂和李芳果多次求而不得的明朝冊封,終於被李芳遠得到了。他的頭銜也從其父兄的「權知朝鮮國事」變成了朝鮮國王。而與其相厚,又均為奪位而成的明成祖「靖難」成功,登極之後,李芳遠又再次上賀表,請冠冕服飾,於是再次得到了明朝所賜的金印、誥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墜、經籍彩幣表里……。

  李芳遠在位期間,完善了其父的「科田制」,沒收大量「私田」、「別賜田」、「寺院田」,頒布《功臣田傳給法》。創立了官員向國王個人負責的「六曹直啟制」。1403年改革行政區劃,撤去高麗時代沿襲下來的一留都府、五都護府、六府、二十牧,並改高麗的五道兩邊為八道。1417年設立都巡問使、都觀察黜陟使、都安撫使三言官。有感於兩次王子之亂的教訓,在1400年,太宗廢除高麗的私兵制,實行統一的府兵制,集兵權於中央。還召集都內衣冠子弟,設立「鷹揚衛」和「別侍衛」。1415年改革軍制,設立守城軍、營鎮軍、雜色軍三種級別。李芳遠在位期間,還修訂了《經濟六典元集詳節》,《續集詳節》、《璿源錄》等書籍。

  1413年9月,李朝宣布實行號牌法。國家規定10歲以上70歲以下的男子均按身分佩帶一種號牌,上書姓名、住址、面色、身長、有無鬍鬚等,在發牌時進行戶口登記。如有不戴或偽造、遺失、借用者,要受處罰。兩班貴族的號牌用象牙或鹿角製成,平民的則用雜木。1407年起實行鄰保制,以連環保的方式加強統治和保證對國家的負擔得以實現。李朝實行奴婢辯正,把高麗末期淪為奴婢的人改為良民,把寺院的私奴婢改為國家控制的公奴婢,使國家能夠掌握更多的勞動力和兵源。

  永樂十六年八月八日,五十二歲的李芳遠位於世宗。十一月,上尊號「聖德神功大王」。永樂二十年(世宗四年,1422)五月十日,他在漢城泉達坊新宮去世。共計在位十八年,在上王位四年,享年五十六歲。他死後,明朝賜諡號為「恭定」(敬事供上曰恭;純行不爽曰定)。肅宗九年加上諡號「睿哲成烈」,高宗九年追上尊號「建天體極大正啟佑」。葬於獻陵(在京畿道廣州大母山)

  王妃

彰德昭烈元敬王后

閔氏

(籍驪興)

(驪興閔氏自此為朝鮮望族,五百年間出了多位王后)

  至正二十五年(高麗恭愍王十四年)生,永樂十八年去世,終年五十六歲,合葬獻陵子女嫡子

長子

讓寧大君

李褆

次子

孝寧大君

李補

三子

世宗大王

李祹

四子

誠寧大君

李褈長女

貞順公主

二女

慶貞公主

三女

慶安公主

四女

貞善公主庶子

二子

諴寧君

李裀

(信嬪辛氏出)

  三子

溫寧君

李裎

(信嬪辛氏出)

  四子

謹寧君

李裎

(信嬪辛氏出)

  五子

惠寧君

李祉

(安氏出)

  六子

熙寧君

李袉

(淑儀崔氏出)

  七子

厚寧君

李衦

(崔氏出)

  八子

益寧君

李袳

(善嬪安氏出)

  長女

貞惠翁主

(懿嬪權氏出)

  二女

貞信翁主

(信嬪辛氏出)

  三女

貞靜翁主

(信嬪辛氏出)

  四女

淑貞翁主

(信嬪辛氏出)

  五女

昭善翁主

六女

淑惠翁主

(昭嬪盧氏出)

  七女

淑寧翁主

(信嬪辛氏出)

  八女

昭淑翁主

(安氏出)

  九女

淑慶翁主

(信嬪辛氏出)

  十女

敬慎翁主

(安氏出)

  十一女

淑安翁主

(金氏出)

  十二女

淑謹翁主

(信嬪辛氏出)

  十三女

淑順翁主

(李氏出)

  世宗

莊憲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

李祹李祹(1397——1450)字元正

洪武三十年(太祖六年,1397)

四月十日出生於漢城的太宗潛邸。永樂六年(太宗八年)封忠寧君,四年後進封大君。其時朝鮮的世子是太宗的嫡長子李禔,永樂二年冊封,王位似乎與李祹無關。永樂十六年(1418年),朝鮮宮中發生變動。根據明史記載,「……十六年奏世子禔不肖,第三子祹孝弟力學,國人所屬,請立為嗣,詔聽王所擇。因上表謝,並陳己年老,請以祹理國事。命光祿少卿韓確、鴻臚丞劉泉封祹為朝鮮國王……」。世子被廢為讓寧大君,而忠寧大君李祹則被太宗冊封為王世子,是年八月八日,李祹受其父禪讓,於景福宮勤政殿登基。是為朝鮮乃至東亞歷史上最為賢明的國王之一——李朝世宗大王。

  世宗以精通儒學而著稱。除了將儒學價值觀念作為治國之策的根本以外,還能夠自如地對付兩班學者。在十五世紀中葉他統治期間,在國家管理、語音學、民族文字、經濟學、科學、音樂、醫學和人文學研究方面都表現出進步思想。在政治方面,世宗建立了集賢殿,以促進體制傳統和政治經濟方面的研究。還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六曹直啟制」和「議政府署事制」,並且讓世子協助處理庶務。朝鮮王朝初期政治制度不完善的現象在世宗年間得到了改善。世宗時期還制訂了五禮(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凶禮)和士庶四禮:冠禮、婚禮、喪禮、祭禮。他還對當時朝鮮的農民生活表現出巨大關注,為了減輕農民貢稅負擔,設置貢法詳定所,由其制定了田分六等法、年分九等法、結負法,按照田地等級和年份豐瘠徵收不同水平的賦稅,並且在發生水旱災害時提供救濟。世宗還命鄭招編纂《農事直說》,內容為從全國經驗豐富的老農那裡收集來的材料。這是朝鮮第一部農書,成了朝鮮農業的經典著作。此外還修訂了《農桑輯要》、《四時纂要》、《本國經驗方》等農事書籍。世宗還下令編纂醫書,表明他對人民健康的關注。公元1433年,完成了一部共有365章的《醫方類聚》和共有85章的《鄉藥集成方》。後一部書包括959條疾病診斷,10706個處方和1477個針炙療法。還用本國語文出版了一部關於如何採集本地藥材的書藉《鄉藥採集月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