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納(中英雙語版) - 第1章

約翰·威廉斯

書名:斯通納(雙語版)

作者:[美]約翰·威廉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本文由早安電子書網友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請勿用於商業行為,一切後果自負☆

☆早安電子書☆

☆http://www.zadzs.com☆

-------------------------------------------------------

內容簡介

《斯通納》講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愛,認同,憐憫,志業,傲骨,信任與死亡。

一個勇者有過的失敗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擁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過完整的自我。

美國,密蘇里州。來自偏遠農場的農家子弟、19歲的威廉·斯通納進入州立密蘇里大學學習農學。自一堂選修文學課為起點,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變。未來的斯通納成為了一名大學老師,結婚、生子、教學、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盡頭,或許他可以坦然面對這個問題:你的一生,還要期望別的什麼嗎?

一部蘊含着真誠、激情與緊湊力量的小說,探究了歷史洪流所忽視的人性之間的衝突、潰敗與倖存,重新喚起思考每個個體獨特存在的意義。作者約翰·威廉斯向世人展示了凡人中的勇者在如何生活。

作者簡介

1970年的約翰·威廉斯

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

1922—1994)美國作家,詩人,學者。輟過學,當過電台播音,從過軍。退役後入大學就讀並獲博士學位。於1945年-1985年間在母校丹佛大學任教,教授大學英語及創意寫作。曾編輯出版學術文集《文藝復興時期的英語詩歌》,也創作過兩本詩集。

一生只寫了四部小說:《惟有黑夜》(1948)、《屠夫十字鎮》(1960)、《斯通納》(1965)、《奧古斯都》(1973,本書當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

對約翰·威廉斯的寫作,英國作家朱利安·巴恩斯評論:「當我稱之為『絕佳』,我的意思是它們(《屠夫十字鎮》《斯通納》)已經超越了各自類型範圍內的評價標準。」

精彩評論

威廉斯的寫作顯得澄澈、節制卻準確。就像被打磨光滑的橡木上反射出本色、持久的光澤。它的行文結構潛藏得不為人察覺,且毫無瑕疵,像一棟房子,精妙絕倫到絕無仿製再建的可能。《斯通納》一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以不帶一絲一毫悲喜的冷靜洞察了生活本質的全部。它從本質上觸及了預見期待的與真實體驗的生活間的落差……《斯通納》遲到五十年後暢銷,是獻給被虧欠的藝術一次遲來的正名。

——《紐約客》

斯通納活過,然後死去,如你我一樣。他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就發生在你我面前,看似平淡。然而,寫出這種「簡單」卻需要天才才能完成。讀這本書是一本令人難過卻又美妙的閱讀體驗。

——《星期日泰晤士報》

約翰·威廉斯的《斯通納》刻畫了一個將追求智識當作對抗無意義的戰爭、拒絕與外部世界作廉價妥協的人的一生。它的意義或許不只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它簡直是一部幾近完美的小說,機構精巧,語言優美,故事動人,展示着一種奪人心魄的完美。

——《紐約時報》

一件文學的珍寶。

——《明鏡周刊》

超乎尋常的力量。直擊生活的真相……語言清澈優美。它是一部獻給所有熱愛文學之人的傳奇。

——伊恩·麥克尤恩(布克獎得主,《贖罪》作者)

這故事絕對能讓你沉迷。

——湯姆·漢克斯

一本精彩絕倫的小說,既豐富又憂鬱,記錄着傷痛與失去的同時也留存了美好溫柔的時刻。這本小說完美展現了小說藝術的要素,它的敘事節奏與情節構架均堪稱完美無缺。這本小說像一條河流,冷靜而又流暢的平靜筆調裹挾着磅礴延綿的力量。

——亞當·福爾茲(英國布克獎提名作家)

《斯通納》是我放在案頭的常備書……它是被遺忘在上世紀的最偉大的作品之一。這本書的節奏和語言如此之美,是一本不容置疑的文學經典。

——科倫·麥凱恩(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

斯通納里有一種高度有序的娛樂性,但並不容易被體察。作者威廉斯自己將之描述為「逃往現實」,既痛且愛。這本小說的澄澈就是最深刻、最純真的快樂。

——約翰·麥克葛漢(愛爾蘭小說家)

謹將此書獻給我在密蘇里大學英文系的朋友和早年的同事。他們立刻會發現這是一本虛構的小說,即其中所描繪的人物沒有以任何真人為本,無論在世的還是已故的;另外,其中沒有任何事件映射我所熟悉的密蘇里大學的真實事件。同樣他們還會發覺,我冒昧竄用了密蘇里大學的名稱,還有其外在形態及歷史沿革,所以,事實上,在小說當中它同樣是一個虛構的地方。

01

威廉·斯通納是1910年進的密蘇里大學,那年他十九歲。求學八個春秋後,正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拼殺猶酣的時候,他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拿到母校的助教職位,此後就在這所大學教書,直到1956年死去。他的職稱始終沒有升到助理教授以上的級別。修完他的課後記憶猶新的學生寥寥無幾。他死後,幾位同事向學校圖書館捐贈了一部中世紀的文獻手稿,權當對他的紀念。這部書稿也許還能從珍稀古籍典藏庫里找到,書上寫了段題記:「敬贈密蘇里大學圖書館,以緬懷英文系的威廉·斯通納。諸位同仁謹記。」

如果偶爾有學生碰巧看到這個名字,也許會納悶威廉·斯通納是誰,但促使他探究的好奇心頂多止於提個漫不經心的問題。斯通納活着的時候同事對他並不怎麼尊崇,現在幾乎絕口不提了。對年紀稍長的同事來說,他的名字意味着讓人想起等待大家的那個最後結局;在年紀更輕的聽來,這個名字不過是勾起毫無意義的過去的某種聲音而已,而且沒有什麼共性可以跟他們本人或者自己的職業聯繫起來。

他於1891年出生在密蘇里中部布恩維爾村附近的一家小農場,距離大學所在地哥倫比亞約有四十英里。雖然他出生的時候父母都還很年輕——父親二十五歲,母親勉強二十歲——可是,即便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斯通納都覺得他們老了。父親三十歲的時候顯得像四十歲,因為常年勞作,腰身已經佝僂,經常絕望地盯着年復一年支撐着全家生活的那塊貧瘠的土地。母親對自己的生活還能夠耐心對待,好像那不過是她必須要忍受的一段稍微漫長的瞬間。她雙眼透着蒼白的淡色,模模糊糊,眼睛周圍的皺紋,在貼着頭頂梳起、後面挽了個髻的稀薄灰發的襯托下,顯得更加耀眼。

從自己最早能記得的時候開始,威廉·斯通納就有很多活兒必須要做。六歲的時候,他就得從那幾頭瘦骨嶙峋的母牛身上擠奶,把幾隻豬趕進離屋子不遠的圈裡,還要到一窩母雞那裡去收雞蛋。甚至從去距離農場八里路的鄉村學校讀書開始,從黎明前到天黑後,他的這段時間都要被一兩種活兒所占據。十七歲的時候,在農活的重壓下,他已經開始駝背。

這是一個孤單的家庭,家裡只有他一個孩子,全家被逃不掉的辛勞緊緊地束縛在一塊兒。黃昏的時候,一家三口坐在那間小廚房裡,亮着唯一的那盞油燈,凝視着昏黃的燈焰。經常在這個時候或者晚飯和上床睡覺之間的工夫,唯一能聽到的聲音就是靠背椅里某個身軀單調的活動聲,以及在那幢年邁的老房子下面某個木器發出的微弱而柔和的吱呀聲。

這幢房子建在一片荒蕪的四方形平地上,走廊和門扉附近那些不曾漆刷的木椽已經塌陷。由於長年累月的侵蝕,房子已經帶上那片乾燥土地的顏色——灰色和褐黃色,中間還夾雜着白色條紋。房子的另外一側是一條長長的走廊,稀稀落落地點綴着幾把靠背椅和若干砍削過的桌子,還有一個廚房,全家有限的相聚時間大部分就是在那裡打發的。另一側是兩間臥室,每間裡面都擺放着鐵製的床架,塗成白色,外加一把靠背椅,一張桌子,上面有一盞燈和一隻洗臉盆。地板是沒有塗過漆的木塊砌成,分布很不均勻,由於老化,有些還開裂了,順着裂縫,灰塵不斷地滲透出來,斯通納的母親每天都要清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