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狼 - 第1章

灰熊貓

-------------------------------------------------------------

☆本文由早安電子書網友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或出版社所有☆

☆僅供預覽,如果喜歡請購買正版☆

☆請勿用於商業行為,否則一切後果自負☆

☆早安電子書☆

☆http://www.zadzs.com☆

-------------------------------------------------------------

【全文精校】《虎狼》作者:灰熊貓

  內容簡介:

  掙扎到崇禎二十一年仍沒有滅亡的明朝,擁有穿越者所建立的無敵軍隊,天下為何仍會烽煙四起?

  苛政如虎,酷吏如狼,穿越者締造的無敵鐵軍,能否挽救大明國運?

  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讎,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試問王侯將相其有種乎?

  然而暴君被推翻後,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竊明之後,盡在虎狼!!!

作者嫁女

  □文/馬伯庸

  1887年柯南道爾發表了《血字的研究》,創造出福爾摩斯這麼一個膾炙人口的偵探角色。可是作者在發表了二十幾個短篇之後,厭倦了這種創作,很快在《最後一案》里讓福爾摩斯與莫利亞教授同歸於盡。

  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福爾摩斯的死引發了軒然大波。書迷們紛紛對柯南道爾的行為予以譴責,甚至威脅去砸他們家玻璃。面對這種壓力,柯南道爾被迫讓福爾摩斯復活,讀者這才善罷甘休。

  這是一段文學史上有名的公案,它向所有的作者和讀者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對於一本小說以及其中的人物來說,作者有沒有權力去決定它的命運;或者說得通俗易懂一點,當一部作品被創作出來之後,它究竟是作者最心愛的獨女,還是所有讀者的禁胬。

  類似的情況金庸也曾經遭遇過。他當初在連載《神鵰俠侶》的時候,書中對黃蓉的描寫和小龍女的遭遇,也引起了許多對《射鵰英雄傳》讀者的嚴重不滿,乃至寫信到《明報》抗議。

  這種發生於作者與讀者之間特別的文化現象,很像是嫁女兒。寫文是養閨女,是作者自己的家事,可一旦這閨女嫁給了讀者,嫁後要從夫,從此就算是作者本人也不得越俎代庖——這大概代表了許多讀者的想法。反觀作者,往往委屈地覺得,女兒是我養的,她該怎麼樣好歹該我說了算。

  這種文化現象,說白了,就是父權與夫權的大交鋒。

  最近在中文小說界,這兩種權力再一次發生了激烈碰撞,引發了許多有趣的爭議。這一次被夾在中間的閨女,叫做《竊明》。

  《竊明》是一部歷史幻想小說,這本小說的大概內容是:一名叫黃石的現代人回到了明末時期,並利用自己的現代知識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成功地逆轉了明朝滅亡的歷史進程。裡面涉及到科技、經濟、軍事與政治思想、社會學乃至管理學的諸多領域的探討。在小說里,作者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命題:假如將現代科技與思想介紹到晚明時期,究竟歷史會發生什麼樣的嬗變。

  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說,它甫一開始在網絡上發表,便吸引了大量擁躉,甚至還引發了持續不斷的討論熱潮。一時之間,洛陽紙貴。

  讀者對《竊明》的熱情,使得他們對《竊明》續集充滿了期待。可是,當《竊明》第二部《虎狼》千呼萬喚始出來後,情況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讀者們驚訝地發現,他們最初所預期的故事,完全變了樣子。在《虎狼》中,那些陪伴他們走過整個第一部的角色們,走到了新主角的對立面。《虎狼》的故事裡,第一部中所向無敵的長生軍,在第二部里和他們的首長們一起,變成了另外一番模樣。而第二部的主角許平,開始對上一輩的英雄進行反叛式的對立。

  作者本人跟我聊過,他希望能夠擺脫一人征戰、天下傾倒的傳統套路,而是讓整個作品從思想性上進一步升華——他構想中的《竊明》系列,就像是著名的《沙丘》系列,老一代的英雄會老去、衰落、腐朽;新一代的英雄會成長起來,並挑戰老一輩英雄。這是一種典型的西方古典模式,先破而立,再破而立。能看得出來,作者的野心是將這種模式放置在明末亂世這個宏大視角的敘述模式下,試圖擺脫忠臣良將從一而終的單調結構,讓故事呈現出螺旋向上的美感。

  而讀者們顯然對這種熱心嘗試並不買賬。他們看到的不是這些形而上的構想,而是自己的老相好被一個毛頭小伙子反覆調戲,淪為托思妥耶夫斯基筆下「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人物,湧現出強烈的「護犢子」心態。他們的心情,用曾經流行過的一個書名來形容就是:《誰動了我的黃石》。

  這種作者與讀者之間思路的不同,結果引發了一場大震動。《虎狼》所得到的負面評價,幾乎和《竊明》所得到的正面評價相當,這在現代中國文壇上,可以說是一個「奇蹟」。許多忠實擁躉們都變得出離憤怒,他們甚至開始有組織地進行抵制,激烈地與作者在網上進行辯論,並極力地挑剔《虎狼》的任何一個值得批判的小細節,恨鐵不成鋼。這種對作品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已經超脫了文學批評的範疇,變成了純粹情感上的衝突。

  以前清代曾有人因為爭執黛玉和寶釵誰更好而動手打架,與這種情形庶幾近之。

  柯南道爾也曾遭遇過類似的事情。柯南道爾在寫完《最後一案》後,意識到福爾摩斯探案系列已經無法再給予他創作上的衝動,他希望儘快擺脫它,轉而去寫其他想寫的題材。可惜讀者對此毫不領情,他的其他作品如《失落的世界》和一些小短篇基本沒得到過什麼關注,所有人都一直在問福爾摩斯的下落。

  讀者們的反應,其實無可厚非。他們早已經把自己代入了第一部里的黃石,他們希望的是能夠延續傳奇,而不是被新人狠狠抽一耳光——哪怕這個耳光再有文學性也不行。作者送給他們一塊瑰寶,然後又在他們面前親手打碎,這實在令人難以接受。作者第二部寫得越出色,這種反作用力就越發強烈。當竊明第一部完結的那一瞬間,它就不再屬於作者,而是屬於全體讀者,任何歪曲與否定——即便是作者本人——都是不折不扣褻瀆,對讀者夫權的一次野蠻挑釁。

  對於這種狀況,作者要麼從善如流,要麼固執己見。

  賺錢還是理想,這是一個問題。一個作家,要為自己的心靈而寫作,也要為自己的荷包考慮。

  柯南道爾選擇了前者,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讀者們心滿意足,但普遍認為他後期的福爾摩斯作品質量明顯有所下滑,遠不及前期那麼精彩,這也是有公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