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言定製店 - 第1章

約翰·勒卡雷

-------------------------------------------------------------

☆本文由早安電子書網友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或出版社所有☆

☆僅供預覽,如果喜歡請購買正版☆

☆請勿用於商業行為,否則一切後果自負☆

☆早安電子書☆

☆http://www.zadzs.com☆

-------------------------------------------------------------

勒卡雷:謊言定製店

目錄

扉頁

[導讀]間諜,在沒有敵國的年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致謝

謊言定製店

The

Tailor

of

Panama

[英]





·







 



|

李靜宜



上海人民出版社

[導讀]間諜,在沒有敵國的年代

臥斧

1995年,有部叫《黃金眼》的電影上映。

《黃金眼》,詹姆斯·邦德——亦即大家熟知的「007」——系列電影中的第17部作品;從1962年上映的《Dr

No》開始,「007」一直維持着每兩到三年推出一部新作的節奏,但在1989年的第16部作品《殺人執照》後,卻隔了六年才讓風流倜儻的「007」情報員重新在大銀幕上跑跳衝撞。

雖然間隔稍久,但超過前作兩倍以上的票房收入,對這部作品是個極大的肯定。

就「007」系列電影來看,時隔六年才推出的《黃金眼》,與之前的系列作品之間有幾個明顯的不同:先前的16部電影,都由伊恩·弗萊明的原著改編,但《黃金眼》除了角色設定之外,故事內容是另行編寫的全新劇本,同原著小說沒有關聯;詹姆斯·邦德的上司、代號「M」的情報頭子,在本片中也首次由女性影星擔任(在本片中飾演「M」的是影后朱迪·丹奇,一直到2008年的第22部系列作品,都由她出演這個角色);同時,《黃金眼》是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的第一部「007」電影,這些與前作截然不同的時空狀況,也反映在《黃金眼》的背景設定里。

除此之外,這也是皮爾斯·布魯斯南首度擔綱演出的邦德電影。

布魯斯南是位愛爾蘭籍的演員,20世紀80年代時主要活躍在英國的電視連續劇當中,偶爾在一些美國的電影或電視劇當中演配角,直到1995年的《黃金眼》才讓他真正走紅。從1995年到2002年,布魯斯南一共在四部「007」電影中出演邦德,直到2006年重新翻拍的《皇家賭場》,才將角色傳承給現任的邦德演員丹尼爾·克雷格。

繞了一圈講「007」電影和布魯斯南,並非離題。事實上,這兩者同《謊言定製店》一書大有關係。

在1999年的《黑日危機》已經拍完,2002年的《擇日而亡》尚未開工的兩部「007」電影之間,布魯斯南還接演了兩部電影。一部是關於親情及父愛力量的《伊夫琳》,背景設定在50年代,布魯斯南飾演一個遭妻子離棄的藍領父親,為了爭取與三個孩子團聚的機會,不惜槓上最高法院;而另外一部影片,正是與在1996年以《閃亮的風采》一片拿下奧斯卡影帝的傑弗里·拉什同台競演,在2001年上映的《謊言定製店》,由間諜小說大師約翰·勒卡雷1996年的同名作品改編而成——另一位飾演過「007」情報員,也在勒卡雷小說改編電影中擔任主角的,則是初代邦德肖恩·康納利。

同樣被歸類為間諜小說,但《謊言定製店》與「007」的基調完全不同。

伊恩·弗萊明筆下的「007」,與現實生活中的間諜截然有別——現實里的間諜行事大多低調平凡,才好融入尋常人的生活以搜集情報,但邦德每次都打着自己的名號到處招搖——這系列電影從初代邦德開始,都有經典的自我介紹台詞「Bond.James

Bond」。而邦德的工作內容,除了滲入敵國或者邪惡組織之外,大多還會乒乒乓乓地大鬧一場,在追逐、大場面爆破以及美女充滿戀慕的眼神當中,憑一己之力拯救世界。

但勒卡雷筆下的間諜,從來不是如此工作的。

勒卡雷出生在1931年,早年任過教職,後來為政府及軍方單位所吸收,在大使館工作,也曾出任領事。勒卡雷開始創作第一本小說《召喚死者》時,仍在英國軍情五處(Security

Service,亦稱為Military

Intelligence,

Section

5,通常縮寫為「MI5」)任職。待到小說出版,他已轉任至軍情六處(通常縮寫為「MI6」)。「MI5」負責英國國內的嚴重犯罪、軍事分離主義、恐怖活動及間諜行動,「MI6」負責的,則是英國在海外的間諜行動,所以也稱為「英國秘密情報局」(Secret

Intelligence

Service,縮寫為「SIS」),前述的虛構角色詹姆斯·邦德,也任職於這個機構。

在勒卡雷任職上述機構期間,發生了「金·費爾比」(Kim

Philby)事件。

費爾比出生在印度,父親是位英國軍官。1933年,費爾比從英國劍橋大學畢業,來年為蘇維埃政府吸收,1941年進入「MI6」工作,開始他雙面間諜的生涯。他在「MI6」工作期間雖然曾被懷疑過忠誠問題,但直到1962年另一個間諜喬治·布雷克的身份曝光,費爾比的真實身份才被揭露,而這二十年間,費爾比已經出賣了許多英國情報人員名單給蘇聯克格勃(KGB),本名大衛·康威爾的勒卡雷,也在其中。

勒卡雷的情報生涯於是結束,但成為間諜小說大師的路程,才正要開始。

當時勒卡雷已經出版了《召喚死者》《優質殺手》兩部作品,主角都是喬治·史邁利,雖說是間諜故事,但其中懸疑推理的成分較大。1963年出版的《柏林諜影》,勒卡雷才真正發揮了他駕馭這類作品的能力——《柏林諜影》的篇幅不長,但色調清冷,情節現實,在架構並不複雜的故事裡頭,完整地呈現出間諜世界的無奈與殘忍,緊繃與憂傷。一直以來,《柏林諜影》都被認為是奠定勒卡雷間諜小說大師地位的作品,同時也是進入勒卡雷筆下間諜世界的最佳入門故事。

若說《柏林諜影》是認識冷戰時期間諜處境的入門磚,那麼《謊言定製店》或許就是後冷戰時期最合適的間諜小說進門階。

冷戰時期泛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東西德統一、蘇聯解體時的年月,也就是1945年到1991年;因為「二戰」剛剛結束,所以世界列強及其支持國並不希望再度輕啟戰端,但「二戰」時意識形態、政治以及外交的衝突與分歧,卻仍使得這些國家彼此無法信任,於是形成一種相互遏阻,但不真正發動武力的狀態。在這種局勢中,對「敵國」情報的搜集與戰時一樣重要,尤有甚者,因為國際態勢微妙,所以間諜活動以及情勢分析,較之戰時,更需細膩謹慎地對待。在如此世局當中,間諜小說自然有許多可以發揮的舞台;但當冷戰一結束,這類需求大量減少之後,間諜小說,還能寫些什麼呢?

勒卡雷的《謊言定製店》,提供了某個方向的啟示。

因為認為巴拿馬運河極具軍事及經濟價值,因而在1903年,美國協助巴拿馬政府獨立後簽訂條約,條約規定,從1904年起美國擁有巴拿馬運河區的永久租借權,並接下法國的運河開發工程;直到1977年,美國才與巴拿馬政府簽訂《巴拿馬運河條約》,議定要在1999年12月31日前將運河區主權逐步歸還巴政府,雖然如此,老布什仍曾在1989年進軍巴拿馬運河區,拉美國家因此普遍認為美國想藉機推翻條約,重掌運河主控權。

《謊言定製店》的故事背景,就設定在運河主權交還之前的90年代中期。

故事主角哈瑞·潘戴爾是個英國混血兒,憑藉高明的裁縫手藝在巴拿馬開業,替達官貴人、政要名流量身裁製各式西服,娶了運河區主管的秘書露伊莎,育有一女一子,生活美滿;某日,一個名叫安德魯·歐斯納德的英國顧客來訪,參觀完了裁縫商號、正在量身閒聊時,歐斯納德透露,他知曉潘戴爾不為人知的過去以及目前他隱瞞妻子的經濟窘境。潘戴爾大驚失色,而歐斯納德表明自己的身份是英國間諜,只要潘戴爾替他工作,他不但可以繼續讓潘戴爾的過去免於曝光,還能提供他優渥的酬勞,好解決他所面臨的財務困境。

巴拿馬運河自始至終與英國毫無關係,英國特務為什麼要在此地活動?

如上所述,90年代正是運河區主權即將易主、形勢尚未明朗的時期,所以雖然沒有實質介入,但英國仍然希望在如此時局裡趁亂撈一點好處,分一些甜頭。因此,巴拿馬政要的動向、名流的狀況、異議分子的活動以及運河區主管的工作方針,便成了英國極欲獲得的重要情報。同時,這也反映出了冷戰之後間諜可能活動的場域——雖然所謂的「敵國」可能不復存在,但為了國家(或者企業)利益,間諜們仍需隱在不同的場合,執行他們的指令作業。

一邊是棍棒,一邊是胡蘿蔔,潘戴爾於是作出決定。

以潘戴爾的交遊人脈以及工作背景,自然可以提供一些歐斯納德想要的信息,但是,潘戴爾餵給情報系統的信息,當真是他們所需要的重要情報嗎?這齣諜報大戲揭幕了:每個角色都有秘密,每個動作都能被解讀出不同含義,潘戴爾的家庭、員工、友人以及歐斯納德所屬的情報系統,全都在有意或者無心當中捲入其中;隨着情節的開展,我們還會發覺,連歐斯納德這個角色,或許都懷抱着與間諜任務不盡相同的個人盤算。

這也正是勒卡雷小說吸引人的特色。

間諜工作基本上是以欺瞞的方式獲取所處群體的信任,再以背叛的態度輸出數據以完成工作;

但在這樣的情境當中,對於周圍人物以及間諜本身,會造成什麼影響?除了爾虞我詐之外,勒卡雷更細膩地刻畫了這些人性的底層內里,替這些在組織與組織的抗衡之間勉力生存的角色,添加了屬於人的深度。

與大部分的勒卡雷作品相比較,《謊言定製店》算得上是比較輕鬆的一部。

揮別英國歐陸的淒冷氛圍,《謊言定製店》從一開始就帶我們闖進拉丁美洲的熱帶環境當中,嘈雜、熱鬧、紛亂,甚至帶着歡樂的色調;歐斯納德和潘戴爾這對搭檔之間的信息傳遞,讀來幾乎是場荒唐搞笑的喜劇。所幸,勒卡雷並不只想寫出一個以諜報工作為背景的笑鬧故事,看似胡鬧的情節終究還是會撞上無奈的現實,於是在間諜世界殘酷無情的成分緩緩滲入的時候,在時勢變遷中被捲入的渺小個人,便多了令人憐憫的庶民色彩。

間諜,在沒有敵國的年代。

愉快,荒謬,謊話連篇卻也值得同情,勒卡雷寫出一個混亂的時代環境下人類充滿自私、誤解,理想與現實不斷衝撞的內里,讓間諜小說不只是高科技玩具的展示間、異國美女的調情場,而是深入、立體,令人讀後能夠反覆咀嚼思索的人性故事。這是《謊言定製店》值得一讀的理由;這是勒卡雷小說與眾不同的魅力。

1

這是熱帶巴拿馬再尋常不過的周五下午,至少在安德魯·歐斯納德闖進哈瑞·潘戴爾店裡要求量制西裝之前是如此。他衝進店裡時,潘戴爾是某一種人;但等他出了店外時,潘戴爾已經變成另一種人了。整個過程用了七十七分鐘,根據的是艾克爾斯那座薩謬爾·克利爾出品的桃花心木框時鐘,也是御用裁縫潘戴爾與布瑞斯維特有限公司里,許多極富歷史意義的物品之一。這家公司原址在倫敦的薩維爾路1,現在則位於巴拿馬市西班牙大道。

或者在西班牙大道附近。反正近得沒差別。縮寫為P&B。

這天從六點整開始,潘戴爾被谷地里傳出的帶鋸噪音、建築工地與交通喧鬧聲,以及美軍電台播送的剛強男聲給驚醒了。

「我不在場,是另外兩個傢伙乾的。她先動手打我。這其實是她同意的,閣下。」潘戴爾意識到早晨來臨了,隱隱有種懲罰迫近的感覺,卻又不知所以。然後他想起八點三十分與銀行經理預約了會面,急急跳下床。幾乎就在此時,老婆露伊莎狂叫「不,不,不」,拉起床單蓋住頭,因為早晨是她最糟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