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另一半/黑暗之半 - 第1章

斯蒂芬·金

書名:黑暗之半

作者:史蒂芬.金


目錄

譯序

序幕

第一部 任人宰割的玩意

第一章 議論峰峰

第二章 家破人亡

第三章 墓園疑雲

第四章 小鎮命案

第五章 96529Q

第六章 大城命案

第七章 警方的職責

第八章 潘格彭再次來訪

第九章 爬蟲的入侵

第十章 當夜稍晚

第十一章 終結之地

第十二章 小妞

第十三章 驚慌失措

第十四章 任人宰割的玩意

第二部 史塔克的襲擊

第十五章 難以置信

第十六章 喬治‧史塔克的來電

第十七章 溫蒂的跌倒

第十八章 自動書寫

第十九章 史塔克的購物

第二十章 最後期限

第二十一章 史塔克的襲擊

第三部 靈魂擺渡者現身了

第二十二章 逃亡的賽德

第二十三章 兩通電話

第二十四章 麻雀現身

第二十五章 鐵漢馬辛

第二十六章 麻雀開始飛舞了

尾聲

《黑暗之半》史蒂芬.金/劉韋廷譯

《二○一六年五月六日版》

《好讀書櫃》典藏版

譯序

  史蒂芬金──與他黑暗的那一半

  要是想討論史蒂芬.金這本《黑暗之半》(The

Dark

Half,1989,曾改編電影「人鬼雙胞胎」),那我們得先認識理乍得.巴克曼這個人。

  理乍得.巴克曼誕生於紐約,在他於一九八五年過世之前,共出版了:《憤怒》(Rage,1977)、《長途跋涉》(The

Long

Walk,1979)、《道路施工》(Roadwork,1981)、《奔跑的男人》(The

Running

Man,1982,曾改編電影「魔鬼阿諾」)、《銷形蝕骸》(Thinner,1984,曾改編電影「瘦到死」)等五本小說作品。他曾在商船上頭度過了十年的水手生涯,最後才在新罕布夏州定居下來,並在那裡開設了一間酪農牧場;每當趕完最後一批牛進牛棚之後,他便坐了下來,在夜晚默默地進行着他的寫作事業;也是在這個時期,他開始受到慢性失眠所苦。一九八二年時,巴克曼被診斷出患有腦瘤,經過了相當棘手的手術後,總算成功切除了腦瘤;然而,命運之神顯然並未就這麼放過他。不久之後的一九八五年,由於一種名為「Schizonomia」的罕見癌症,終究還是讓理乍得.巴克曼離開了這個人世。

  然而離開人世,卻不代表再也沒有新作問世。

  一九九四年時,巴克曼的遺孀克勞蒂亞.伊茲.巴克曼,在地窖里發現了裝滿許多小說原稿的紙箱,其中有一本名為《調整者》(The

Regulators,1996)的小說,於一九九六時出版。也由於《調整者》的責任編輯,同時也擔任史蒂芬.金的編輯之故,在《調整者》一書正式上市的當日,史蒂芬金的新作《絕望》(Desperation,1996)亦於同日上市。兩本書的封面甚至採用了同一張插畫分割而成,你必須將其並列,才能看見完整的封面插畫原貌。這樣的行銷手法,也在當時引起了熱烈討論。只是就在市場一片熱絡的同時,卻傳出了史蒂芬.金對已故的理乍得.巴克曼不甚友善的評語:「一個令人作噁的人……我很高興他已經死了。」

  也就是這些風風雨雨,讓早在一九八五年便過世的理乍得.巴克曼,至今仍是眾人們所討論的對象。

  而關於理乍得.巴克曼最後、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

  這世界上從來沒存在過這個人。

  他的所有經歷,甚至包含了他的遺孀、置他於死地的癌症病名,全部都是虛構出來的。唯一能夠證明他存在的,就只有那些已經出版的小說而已。

  是的,理乍得.巴克曼只是一個筆名,一個史蒂芬.金的筆名。

  在出版了許多大受歡迎的恐怖小說後,史蒂芬.金不禁好奇自己在成名作《魔女凱莉》(Carrie,1974,後曾改編電影「魔女嘉莉」)之前的作品,是否也同樣會受到福斯歡迎。同時,他也擔心一些他想寫的非恐怖小說,會造成與書迷們期望不符的狀況。於是乎,理乍得.巴克曼就這麼應運而生了。

  一開始,正如史蒂芬.金所料,理乍得.巴克曼的書並未造成市場矚目,然而就在書迷與書店經營者的銳眼下,開始引爆了史蒂芬.金是否就是理乍得.巴克曼的話題。最早,史蒂芬.金一概對此予以否認,甚至為了讓理乍得.巴克曼更有可信度,在《銷形蝕骸》一書推出時(也因為這些熱烈討論,讓《銷形蝕骸》一書成為巴克曼作品中首度大為熱賣的作品,而時至今日,理乍得.巴克曼前四本小說的平裝本初版,更是極為搶手的收藏品,市場上的交易價已達到了數萬元美金),虛構出了巴克曼之妻克勞蒂亞.伊茲.巴克曼這號人物,同時也找來了一張假冒的作者照片印在書上。

  只不過這些努力終究還是落空了。一名書店的幹部,在國會圖書館的紀錄中找到了不容置疑的證據:在某本巴克曼的作品中,清清楚楚載明了那是一本「由史蒂芬.金所著的巴克曼小說」。

  於是,秘密終於不再是秘密,而這也導致了理乍得.巴克曼的死訊。就在巴克曼之死發佈的同時,史蒂芬.金也宣佈了將繼承原本是巴克曼作品的《戰慄遊戲》(Misery,1987,曾改編同名電影)寫作工作。

  正是這些事件,讓史蒂芬.金有了這本《黑暗之半》的靈感。故事主角是一名曾獲得國家圖書獎提名的作家賽德.貝蒙特,在所推出的作品均不受市場青睞後,以筆名喬治.史塔克寫了一系列的犯罪小說,原本只是因為有趣,不料卻大受歡迎。故事與現實一樣,秘密最後仍是被人給揭穿了,而主角也同樣發佈了筆名的死訊,甚至還在採訪雜誌的安排下,為筆名立了一塊假墓碑以供拍照使用。只是,與現實不同的是,故事中的筆名卻從原本無形的存在,透過了有形的儀式,得到了正式在世界現身的機會,並進一步謀殺所有與他死亡有關的人們;在一面復仇的同時,一面脅迫賽德再寫一部系列小說,讓他得以重生。這一切到底只是瘋狂的書迷所為,或是筆名當真活了過來?這些疑問,與閱讀樂趣息息相關,若是在此公布,不免是罪過一樁,是以恕筆者在此不予以解答。但是在這樣顯著的關聯中,的確可以令人輕易看出史蒂芬.金將自身生活巧妙轉化為創作靈感的實力所在。

  而現實與虛構之間的交界,還不只如此而已。在《黑暗之半》中,由於主角的作家身分,是以理所當然地出現了許多書中書的片段(這一向是史蒂芬.金愛用的寫作技巧)。而其中一本由主角以筆名所寫,名為《鐵漢馬辛》的書中書,正是現實世界中史蒂芬.金原本欲以理查.巴克曼之名發表的作品(只是史蒂芬.金對這本名為《可愛的小馬》的小說並不滿意,最後只將其中一段抽出,在稍作修改後,改作成同名的短篇小說,並收錄在《惡夢工廠》〔Nightmares

&

Dreamscapes,1993〕這本短篇集裡)。甚至就連這本《黑暗之半》,也同樣是由理乍得.巴克曼未完成的遺作《馬辛的方式》改編而來。於是,現實與虛幻在互相對照之下,顯得越發相似,彼此的界線也越發模煳;讓我們得以見到作家與筆下角色間的共鳴,並更進一步地在極具娛樂性的故事發展中,捕捉到作家對於自身作品那似有若無的神秘情感。

  在《史蒂芬.金談寫作》(On

Writing,2000)一書中,史蒂芬.金曾對有志於寫作的讀者提出了這樣的忠告:寫你喜歡的東西,然後讓它吸收生命並融入你個人對於生活、友情、人際關係、性和工作的智慧來讓它變得獨一無二,尤其是工作,人們喜歡閱讀和工作有關的書。史蒂芬.金這可不是說說而已,只要是熟悉他的讀者都必然會知道,一直以來,史蒂芬.金總是習慣選擇作家做為小說主角的身分。包括了《撒冷鎮》(Salem''s

Lot,1975,曾改編電影「午夜行屍」)、《閃靈》(The

Shining,1977,曾改編電影「鬼店」)、《四季奇譚》(Different

Seasons,1982)中的中篇小說《總要找到你》(曾改編電影「站在我這邊」)、《它》(It,1986,曾改編電視電影「史蒂芬金之它」)以及先前提過的《戰慄遊戲》均是如此。而他自己也曾在《午夜禁語》(Four

Past

Midnight,1990)一書的〈秘密的窗,秘密的花園〉(曾改編電影「秘窗」)中提及自己對於作家、寫作,以及存在於真實與虛構之間的奇異真空地帶的着迷:在《戰慄遊戲》一書中,探討的是小說能對讀者產生強烈的支配力;而在《黑暗之半》中,則是試圖證明相反的一面:小說也同樣能夠對作家本身發揮出強烈的支配力。正因為堅持將所了解與所看見的現實加以書寫,並揉合在故事中,這才讓史蒂芬.金的作品與一般小說相較之下,有着更強烈的真實感,並進一步以這些有血有肉的角色們,而非那些嚇人的怪物,讓讀者感受到最透徹的恐懼,進而創造他在恐怖小說文類中不敗的出版界傳奇。

  除此之外,史蒂芬.金也抱持着「以小城鎮做為整體社會縮影」的理念,虛擬出城堡岩這個虛構的緬因州小鎮。以城堡岩做為背景的小說中,有討論刺客心態的《再死一次》(The

Dead

Zone,1979,曾改編同名電影)、以狂犬病做為媒介,其實卻在探討家庭問題的《狂犬庫丘》(Cujo,1981,曾改編同名電影),以及包含先前提過的《總要找到你》在內的許多中篇及短篇小說。而《黑暗之半》,正是史蒂芬.金自己所謂「城堡岩終結三部曲」中的開路先鋒之作(第二部是收錄在《午夜禁語》一書中的中篇小說〈太陽狗〉,而《必需專賣店》〔Needful

Things,1991,曾改編成電影「勾魂遊戲」〕則是結尾之作)。

  在城堡岩這個小鎮裡,我們總能輕易看見不同小說中的角色,穿梭在彼此的故事裡(例如《黑暗之半》的首席配角,城堡岩警長亞倫.潘格彭,便是《必需專賣店》一書中的主角),而這不僅能讓所有剛進入史蒂芬.金世界的新讀者們能不受任何影響的享受閱讀樂趣,也同時為忠實書迷帶來了找尋不同作品中相互聯繫的樂趣所在,正如同金庸《倚天屠龍記》中,楊過與小龍女的後人驚鴻一瞥的現身一樣,讓人仿佛置身於作者所搭構出的世界中,像是見到久別的好友那般令人驚喜不已,甘心就此宣示成為徹底的「金迷」(金庸與史蒂芬.金,兩人一東一西,同樣擁有着無數為其作品瘋狂的讀者,各自有着屬性不同的所謂「金迷」,當然,筆者也相信將會有越來越多兼具這兩種身份的「金迷」存在)。

  而在金庸的武俠作品已被華文文學界視為經典存在的這個時代里,史蒂芬.金也於二○○三年時得到了國家圖書獎的終身成就獎(他在寫《黑暗之半》的時候,八成沒想到依照現實創造的虛構,竟然會再度回歸到現實中;唯一不同的是,他可不只是入圍,而是名副其實的得了獎),而這個獎項的到來,也正如華語文學界中仍有不少擁抱所謂「純文學」理念的人質疑金庸作品一樣,亦同樣在美國文學界引起了相當兩極化的評價。然而平心而論,所謂通俗文學當然並非如此一文不值。一直以來,能夠引人入勝,帶來無窮娛樂性的許多故事,早在莎士比亞、大仲馬、羅貫中、托爾金等許多作家的筆下化為經典。其中無論是對人性的描述、傳奇的展示、角色的活靈活現,全都有着歷久不衰的力道,使那些作品分別象徵了著作當代所不可遺忘的重要歷史與共同記憶。而在史蒂芬金的作品中,不管是層出不窮的家庭問題乃至心理學極度重視的童年陰影等要素,幾乎在每本書中都占着或多或少的篇幅,像是這樣的社會反映方式,當然也同樣不該僅因透過較具福斯色彩的呈現方式而被全盤忽略。畢竟,經典需要時間的沉澱方能界定,而以各種不同的故事面貌來闡訴人性,才是多采多姿的文學之所以引人入勝之處。小說只有好壞,沒有嚴肅與通俗之分,正是史蒂芬.金一直以來所抱持的寫作與閱讀態度。而在這樣一場嚴肅VS.通俗的戰爭中,身為書迷的我們,擁有一本能將想表達的事物巧妙融合在精采故事中的小說,則自然是好事一樁。畢竟如此一來,縱使力有未逮,無法看懂作家隱藏在字裡行間所想表達的真實意義,至少也還能在其中得到最基本的閱讀樂趣,而這,正是史蒂芬.金之所以如此大受歡迎的原因。

  在筆者翻譯的過程中,承蒙廖漢威與蔣克誠兩位好友的協助,讓本書的翻譯工作得以順利完成,在此要向你們致上由衷的謝意。也感謝所有在此書翻譯中曾提供給筆者意見的友人們,以及給筆者有機會為推廣史蒂芬.金作品效力的遠流出版公司;在此也要特別感謝小舅,要不是你買了《太陽狗》一書,否則我是不會這麼早就進入了史蒂芬.金那迷人的世界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