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中國人的節氣 - 第1章

申賦漁

-------------------------------------------------------------

☆本文由早安電子書網友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或出版社所有☆

☆僅供預覽,如果喜歡請購買正版☆

☆請勿用於商業行為,否則一切後果自負☆

☆早安電子書☆

☆http://www.zadzs.com☆

-------------------------------------------------------------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古代中國人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也是中國人生活方式的詩意呈現,更是中國人宇宙觀、哲學觀的顯現。《光陰》不是對24節氣的資料羅列與介紹,而是採用文化散文的體例,用詩化的語言,去參透一個個節氣中,民間習俗的哲理意蘊,從而成為解讀中華民族文化與心靈的獨闢蹊徑的讀本。在今天,那些關於人與天時、人與大地的故事,已成為對於永遠逝去的田園牧歌的追憶。本書是想讓身處鋼筋水泥叢林中的現代人,也能感受自然的律動和天人合一的境界,並讓人們獲得心靈的自由與智慧。

中國傳統曆法中的二十四節氣,是富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結晶。中國人很早就開始細緻觀察自然界千變萬化的現象,通過了解自然界萬物生長與沒落的現象,將中國獨特的氣候環境與自然地理條件進行高度結合,順應着自然規律,逐漸形成了獨特的二十四節氣,用於指導農作,建立與自然保持高度和諧一致的生活和勞作方式,也由此豐富了傳統中國人的文化精神生活。雖然在許多民俗以及文化學上都會提及二十四節氣,民間許多地方還保持着以節氣指導農事的生活方式,但二十四節氣,卻一直被現代人視作歷史的化石,少有人真正關注到二十四節氣的豐富內涵和文化價值,而這,對於現代人日漸枯萎的心靈,是一劑最對症的良藥。

本書通過對《禮記》、《山海經》、《淮南子》、《天平御覽》等古籍及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各時期人文筆記的梳理,提煉出二十四節氣中,每個節氣所蘊含的中國哲學,再用詩一般的語言,將哲理融於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故事中。本書用二十四章講述二十四個節氣的來歷及傳說,用一幅幅充滿詩情的民俗畫卷,帶着讀者重遊中國農耕文化的歷史,回溯到中國悠遠農業文明源頭,並感受從遠古開始就存在於中國文明中的自然屬性。

立 春

申賦漁

三天前,掌管天文的太史就向天子稟告:某日立春。天子於是沐浴齋戒,恭敬地等候春天的到來。

最先感到春的氣息的,是蟄伏在泥土裡的小蟲。然而它們並未醒來,只是懶懶地伸伸手腳,依然瞌睡着。甦醒過來的,是枯黃了一冬的草木。草葉雖沒有轉青,草根已變得溫潤鮮嫩。枯直的樹枝也已變得柔軟而有彈性,如果折下一根細條,你便看得到它內芯的綠了。孩童們已經不去結冰的河上玩鬧,因為東風過後,冰凍開始消融,而另一種熱鬧已攪得他們小小的心靈蠢動不安。

他們要去迎春了。春神句芒住在東郊的廟裡,他掌管着春的氣息以及整個一年的收成,他甚至還會給有福的人增加多年的壽命。他的小小的廟宇在樹木的深處,人跡罕至,在冬日將盡的時節,滿山的樹木像還沒來得及點染的枯筆水墨畫,顯得頗為荒涼。然而整個春天將由此發動。

立春的前一天,寂靜的郊外突然變得騷動起來。遠處的村邊小道上,一條長長的充滿威儀的隊伍逶迤而來。從那非同尋常的鼓樂聲就可以聽出,是天子前來迎春了。滿天的青旗,掩映着天子和他身後的三公九卿,一路浩浩蕩蕩。

叩拜句芒的禮儀莊嚴而隆重。在跪拜之後,天子高高舉起酒爵,然後徐徐潑灑在句芒面前的地上,接着又是跪拜。禮罷,人們給芒神讓出道路,樂工們高奏鼓樂,句芒在人們的簇擁下向都城進發。穩穩站立在壯漢們肩頭木板上的句芒,人面鳥身,方臉,神色端莊,目視遠方,仿佛隨時都會展翅高飛。頭頂上,青色的春幡迎風而舞。在他旁邊站着的,是一頭雄壯有力卻又憨態可掬的泥牛。

句芒進城的路上,歡迎的人群擠滿了道路的兩旁。扮成春官的孩童,一路奔跑着,歡呼雀躍,邊走邊喊:春到了,春到了。於是一路的百姓也隨之奔走相告:春天來了。

句芒從眼前過去,許多手持紅蠟等候的人,便相互招呼着,交換手中的紅蠟,

交換彼此的財運和祝福。

第二天便是立春了。還在半夜的時候,便有走街串巷的小販高喊着:「賽過脆梨!」他們在叫賣蘿蔔。蘿蔔是立春日的人們必要吃的。叫「咬春」。

天大亮了,大人小孩,嘴裡咬着蘿蔔,慢慢聚到了城門口。土牛還是那樣,昂着頭一動不動地站着哩。媽媽們抱着孩子在牛的周圍轉着圈,嘴裡說,不生病,不生病。孩子們總要伸手去摸那好玩的土牛,可是土牛在莊嚴的儀式進行之前,是不能隨便碰摸的。

主持「打春」儀式的,是每個地方的最高長官。他穿戴整齊,帶着下屬官員,在鼓聲中舉起柳條,鞭打土牛三下。柳條長24寸,寓意一年的二十四節氣。之後,他把柳條交給下屬和民眾,讓他們一路傳下去,輪流鞭打。噼啪的鞭響,是春耕開始的信號。在這鞭打聲中,土牛破碎了,泥土散落開來,露出藏在其中的小土牛。圍觀的人群一擁而上,你一把我一把,搶奪破碎了的土牛。牛角上的泥土灑在地里,能讓土地豐收。牛身上的土放在家中,會使得今年養蠶興旺。而牛眼的泥,據說放在藥里調和了能醫治眼病。即便隨手撈到的一把泥土,灑在牛欄里,也能讓自家的牛膘肥體壯。

年輕男子們哄搶着,頭上簪滿了春花的姑娘站在一旁掩嘴微笑,絹線編織的燕子、蝴蝶和春蛾在她們的頭上隨風顫動,翼然欲飛。

如果沒有搶到土牛碎塊的,並不氣餒。街邊的小商小販們已經擺開了一排排的小泥牛。小牛站在彩紙和柳條裝點的欄座上,四周還點綴了許多泥捏的百戲雜耍人物,不買一個,孩子們是絕不肯移動半步的。

事實上,媽媽們已經把好些美麗而好玩的東西裝扮在孩子的身上了。在他們的帽子上就縫着一個用花布裹上棉花做成的春雞。春雞的嘴裡叼着豆子,孩子幾歲,便叼幾粒。在他們的腰間,還佩帶着絹制的春娃,寄託着媽媽對他成長的祝福。

回家了。大門上早已貼上了「宜春」二字,所有朝南的窗戶上,也都貼上精緻美麗的春花。父親讓孩子把搶到的泥牛的土去抹在自家耕牛的長角上,媽媽提醒父親今天不要去河邊挑水。

吃蘿蔔與不挑水,都是為了不犯春困。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的每一天都不能偷懶。

(每年陽曆二月四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15度,為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表示春天到了。立春十五天,分三候,五天一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自小寒至穀雨,八個節氣,每節氣三候,計二十四候,每候應一花信風。立春為: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

雨 水

申賦漁

山坡上的積雪漸漸融化,蜿蜒曲折,沿河而下,水面上厚厚的冰層頃刻間土崩瓦解,魚兒們在碎冰的縫隙間擠來擠去,像是背負着冰塊在嬉鬧。

獺伸了個懶腰,從樹根的洞裡走了出來。先是在河岸上張望着,突然竄入水中。

獺對於給予了它食物的大自然,懷有深深的敬畏。剛剛還在嬉鬧的鯉魚,一下成了獺的祭品。一條一條,被整齊地排列在岸邊。獺躬身作揖,祭拜天地,然後安坐下來,慢慢享受溫暖而濕潤的春風帶給它的愉快時光。

雨水到了。

沾衣欲滴杏花雨。斜風吹着細雨,吹過河岸,吹過田間,吹過老屋前面的籬笆牆,一路過來,菜花、杏花、李花,次第開放。高遠的天空,隱約聽見大雁歸來的歡鳴。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誰會想到,這纏綿悱惻的愛情,竟是寫給春歸的大雁!

旅途中的詩人元好問,遇着一個捕雁者。這個剛剛得手的獵人,竟有些憂傷。他捕殺了一隻大雁。而另一隻,已經掙脫了羅網,卻不肯離去,在上空盤旋悲鳴,繼而投地而死。詩人把這一對大雁埋在水邊,同時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詩句。

細雨帶着難以言說的感傷與美麗,隨風潛入春夜,滋潤萬物生長,更有無數的人在深夜輾轉反側,久久不能入睡。

雨水這天的清晨,天還沒有大亮,霧氣把鄉村小路上的人影纏繞得朦朧而神秘。年輕的母親,抱着睡眼惺忪的孩子,早早就站在了路旁。做伴的小狗在腿腳間鑽來鑽去,低吠着,興奮莫名。遠處的公雞開始報曉了。

當第一個路人經過時,母親迎面走去,讓孩子給他磕頭,認他做乾爹。這個路人立即就會歡喜地答應。母親拿出早已備好的酒菜、香燭和竹箭交給他,讓他回去,用箭為孩子射去未知的厄運。這樣偶然撞成的親戚,往往可以相互走動一輩子。

要是機緣不盡如人意,或是對孩子的未來有着更深的寄託,年輕的父母們還會為孩子選擇一個完全出人意表的乾爹。

乾爹可能是古怪的石頭、年老的大樹、清澈的井水,甚至拴着韁繩的牛欄。石頭象徵堅實,大樹象徵長壽,井水象徵順利,可是牛欄呢?牛欄還不算,牛、馬、豬、羊,都可能成為孩子們的義父。之後,這隻被命運垂青的原本低賤的動物,將過上略為體面的生活。人們再也不能宰殺它,還要在它老死時,合乎禮儀地為它送終。人們以虔誠之心,與這大自然的萬事萬物攀上交情,他們相信大自然的這一切,都有一種特殊的神力,會為自己的孩子在不可知的未來之路上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