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群星閃耀時:第三版譯者後記 • 一 線上閱讀

拙譯《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第一版於1986年2月由三聯書店印行,截至1996年3月共印刷六次,總印數為6.22萬冊。自2004年8月至2007年11月,此書改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屬於該社「影響過一代人的書」系列叢書,實為《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第二版。這個版本先後印刷四次,總印數為2.2萬冊。按照「影響過一代人的書」系列叢書的編輯體例,每一本書都有一篇「推薦序」。為《人類的群星閃耀時》撰寫「推薦序」的是我國歷史學家雷頤先生。「推薦序」的標題為《歷史的「靈感」——讀〈人類的群星閃耀時〉》。雷頤先生寫道:「出生於1881年的奧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不僅在小說、詩歌創作方面聲名卓著,在人物傳記、歷史特寫方面更是名震遐邇,《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就是他的十二篇歷史特寫集……至今仍在世界擁有大量讀者。逾一個『甲子』仍暢銷不衰,足見此書魅力之大。……這些精彩的歷史特寫將那瞬間的『關鍵時刻』延長、放大,使我們能夠讀到歷史的心靈,感受到歷史的靈感。」[1]

[1] 雷頤撰《歷史的「靈感」——讀〈人類的群星閃耀時〉》,載[奧]斯蒂芬·茨威格著、舒昌善譯《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頁和第9頁。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自2008年5月起又改為由三聯書店出版,是此書的第三版。筆者以菲舍爾出版社1997年德語新版《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十四篇歷史特寫》[2]作為中譯本第三版的藍本,重新做了校訂和補譯。中譯本第三版和中譯本第一版與第二版最大的不同是,在第三版中新增加了補譯的兩篇歷史特寫——《西塞羅》和《威爾遜的夢想與失敗》。

[2] STEFAN ZWEIG, >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Vierxhn historische Miniaturen<, S. Fischer Verlag GmbH, Frankfurt am Main 1997.

菲舍爾出版社1997年德語新版《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的編者克努特·貝克在其《編者後記》中詳細說明了十四篇歷史特寫的創作過程。據他介紹,《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五篇歷史特寫》德語第一版於1927年問世。這一年6月27日,斯蒂芬·茨威格寫信給萊比錫島嶼出版社的一名編輯韋格納,[3]信中寫道:「我覺得,您打算為島嶼出版社刊印的《人類的群星閃耀時》所使用的新的花體字十分漂亮。我只是覺得行與行之間挨得稍微緊了一點,至少會給人一種略嫌粗壯的感覺。不過,您肯定會做出更好的判斷。如果我不久能看到清樣,我將會感到高興……」當時,島嶼出版社事先向茨威格通報了他的新書版式設計情況。多年來,茨威格一直得到島嶼出版社在文學創作方面的有益建議,就像他在文學上經常得到胡戈·馮·霍夫曼斯塔爾[4]出的主意一樣。1927年8月13日,正當茨威格穿越瑞士從上恩加丁河谷的祖奧茨小鎮[5]前往萊比錫的途中,他又致信島嶼出版社,信中寫道:「我剛從家中獲悉,《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已印刷成書,我期盼着在我回到家中時就能看到這本小書。由於此書是輯錄迄今尚未以書的形式發表的作品,我請你們把經過校訂的這本書就像其他新書一樣發行。我知道,島嶼出版社平時發行圖書是不會這樣做的。」島嶼出版社是否滿足了茨威格的這個請求,一年以後得到了證實。1928年10月2日,茨威格在致島嶼出版社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同樣感到高興的是,你們告知我:《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而且我認為,你們在報刊上特別披露了此書在一年之內創紀錄的發行量和精美紀念版本的發行量是完全正確的。」時至1928年歲末,《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共計重印七次,印行13萬冊,而且從此以後成功繼續不斷:時至1986年,《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共計重印40次,銷售69.4萬冊。

[3] 韋格納(M. C. Wegner)。

[4] 胡戈·馮·霍夫曼斯塔爾(Hugo von Hofinaimsthal, 1874—1929),奧地利著名詩人,德語文學19、20世紀之交唯美主義和象徵主義的重要代表。他的詩歌大多寫於1893至1900年之間,著名的有《生命之歌》、《早春》等。他比茨威格年長七歲。

[5] 祖奧茨(Zuoz)是瑞士上恩加丁河谷(Ober Engadin)一小鎮。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德語第一版除《序言》外,包括《滑鐵盧的一分鐘》、《瑪麗恩巴德悲歌》、《黃金國的發現》、《英雄的瞬間》和《奪取南極的鬥爭》共五篇歷史特寫。篇目排列的順序不是按照各篇寫作的年代。《人類的群星閃耀時》這個書名最初可能是隨着茨威格要把當時已經寫好的歷史特寫匯編成書的想法而逐漸形成。1927年12月,弗朗茨·特奧多爾·喬科爾[6]在給斯蒂芬·茨威格的一封信中把《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稱為「一種新的戲劇性的敘事體裁」。《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中寫得最早的一篇歷史特寫誠然也是德語第一版中第一篇歷史特寫:《滑鐵盧的一分鐘》,於1912年9月13日發表在維也納的《新自由報》上[7]。斯蒂芬·茨威格當時對這篇作品並不是信心十足。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的小品文《滑鐵盧的一分鐘》已經發表。不知怎麼,我覺得內容有些空洞,節奏也可以更輕快一些。我覺得,我至今仍未把握住我自己的風格,而是風格始終隨着題材而變(正如我在和別人交談時過多地遷就別人一樣,不知怎麼我仿佛是事先商量好的『應聲蟲』)。」為了《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德語第一版的出版,茨威格又把全書校閱了一遍。1927年德語第一版《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中的第二篇歷史特寫《瑪麗恩巴德悲歌》寫於1923年,剛好是歌德寫下這首詩的一百周年。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也是茨威格寫下這篇歷史特寫的最好理由。此篇歷史特寫於1923年9月2日刊載在維也納的《新自由報》。1923年秋季,島嶼出版社曾將這篇歷史特寫用同樣的標題登在該社內部刊物《島嶼船》[8]第四年度第四期(1923年秋季號)上。爾後,茨威格為《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第一版選用了這個一直沿用至今的標題:《瑪麗恩巴德悲歌——從卡爾斯巴德到魏瑪途中的歌德。1823年9月5日》。第一版中的第三篇歷史特寫《黃金國的發現——約翰·奧古斯特·蘇特爾。加利福尼亞。1848年1月》可能是專門為這第一版而作,因為沒有史料能證明此前還有這篇歷史特寫的其他版本。作為島嶼叢書之一的《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第一版中的第四篇歷史特寫《英雄的瞬間》於1912年已經寫成。這篇歷史特寫首次發表在1912年於萊比錫出版的《1913年島嶼出版社新書年鑑》[9]之中,標題是《殉難者——陀思妥耶夫斯基。1849年12月22日》,爾後收錄在1927年《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第一版中,但標題和內容均有改動,標題改為《英雄的瞬間——陀思妥耶夫斯基。聖彼得堡。謝苗諾夫斯基校場。1849年12月22日》。與此同時,設立在萊比錫的國立版畫藝術和出版研究院[10]於1927年出版了由作者簽名、並有編號和限量為25冊的單行本《英雄的瞬間》。我們現在這本書中的這一篇歷史特寫是以島嶼出版社1927年第一版為藍本。《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第一版中第五篇亦即最後一篇「戲劇性的敘事體裁」作品首次以《斯科特隊長的最後旅程》為題發表在1914年1月28日維也納的《新自由報》。在《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第一版中,此篇題名被擬定為《奪取南極的鬥爭。斯科特隊長。南緯90°。1912年1月16日》,這個題名一直沿用至今。

[6] 弗朗茨·特奧多爾·喬科爾(Franz Thecdor Csokor, 1885—1969),奧地利表現主義代表作家。

[7] 《新自由報》(Newe Freie Presse)。

[8] 《島嶼船》,Hauszeitschrift >Dàs Inselschiff<, 4. Jg, H. 4 (Herbst 1923)。

[9] >Insel-Almanach auf das Jahr 1913<(Leipzig 1912)。

[10] 國立版畫藝術和出版研究院(Staatliche Akademie für graphische Künste und Buchgewerbe)。

1933年秋,由於島嶼出版社的一次泄密行為,斯蒂芬·茨威格中止了和島嶼出版社的合作。那是島嶼出版社社長安東·基彭貝格[11]不在出版社的時候,茨威格寫給他的一封個人信函被該出版社轉到《德國書業行情報》,[12]並在該報發表。茨威格在此信函中告知安東·基彭貝格:茨威格早先曾答應流亡在阿姆斯特丹的克勞斯·曼[13]可以在其創辦的《薈萃》[14]刊物上轉載茨威格於下一年出版的《鹿特丹的伊拉斯謨——勝利與悲劇》[15]書中的一段,但由於該期刊的「政治性質」——和早先提供的信息不盡相同,茨威格要收回自己以前的許諾。由於這次糾紛,茨威格的作品自1933年秋至1938年由赫伯特·賴希納出版社[16]出版。其間,斯蒂芬·茨威格自1936年3月已定居倫敦。1936年,赫伯特·賴希納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書名為《萬花筒》[17]的合集。該書包含三組作品:短篇小說、傳奇故事和歷史特寫。在歷史特寫這一組中輯錄了《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第一版中的所有五篇歷史特寫——排列順序未變,但「前言」被刪除。此外,又增加了其他兩篇歷史特寫:一篇是《攻占拜占庭。1453年5月29日》,這篇歷史特寫很可能是專門為這本《萬花筒》合集而寫,因為沒有史料證明此前有更早的版本;另一篇是《喬治·腓特烈·亨德爾的復活。1741年8月21日》,這篇歷史特寫已在一年前發表於1935年4月21日的《新自由報》。

[11] 安東·基彭貝格(Anton Kippenberg, 1874—1950)。

[12] 《德國書業行情報》(Bersenblattfilr den deutschen Buchhandel)。

[13] 克勞斯·曼(Klaus Mann, 1906—1949),德國作家,著名作家托馬斯·曼的兒子。1933年流亡國外。作品有《梅菲斯托》(Mephisto, 1936)、《轉折點》(Der Wendepunkt , 1942

[14] 《薈萃》(Die Sommiung)。

[15] 《鹿特丹的伊拉斯謨——勝利與悲劇》(Triumph und Tragik des ETOS-mus von Rotterdam),茨威格著,萊比錫,島嶼出版社,1934年出版。

[16] 赫伯特·賴希納出版社(Heihert Rrichner Veriag, 維也納,萊比錫,蘇黎世)。

[17] 《萬花筒》(Kaleidoskop)。

1937年6月21日,斯蒂芬·茨威格在給他的朋友費利克斯·布勞恩[18]的信中寫道:「……我把30年來失散的文稿——如對維爾哈倫[19]的回憶、關於里爾克[20]的演講、我的人物傳記《馬塞琳娜·德博爾德-瓦爾莫》[21]等編成文選送到賴希納出版社。除此以外,我還為《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寫了幾篇新的歷史特寫。我的情況原本就是這樣:在我心情抑鬱的時候,我的創作總是最多。」1941年8月,茨威格遷居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附近的彼得羅波利斯小鎮,1942年2月23日,斯蒂芬·茨威格和他的第二位妻子夏洛蒂·阿爾特曼一起自盡後,人們在他的遺稿中找到了在上述這封信中提到的幾篇新的歷史特寫。

[18] 費利克斯·布勞恩(Felix Bmrni),藝術史家,茨威格的好友。

[19] 維爾哈倫(Ёmile Verhaeren, 1855—1916),比利時著名法語詩人,最初是象徵派詩人,後逐漸注意廣泛的社會問題。

[20] 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奧地利著名詩人,詩風深受法國象徵詩派的影響,「詠物詩」《豹》膾炙人口,千古傳頌。

[21] 《馬塞琳娜·德博爾德-瓦爾莫》(Madeline Desbordes-Valnwre),副標題《一個女詩人的生活畫像》(das Lebensb Ud einer Dichterin)茨威格的傳記作品,1920年由島嶼出版社出版。馬塞琳娜·德博爾德-瓦爾莫(Mareeline Desbordes-Valmore, 1786—1859),法國女詩人,代表作有《館歌與小唱》、《淚》、《可憐的花朵》等詩集。她一生坎坷,詩歌多為愁苦之音,因而受到浪漫派的高度重視,也為象徵派所喜愛。

在1939年以後的歲月中,斯蒂芬·茨威格著作的出品人是戈特弗里德·貝爾曼·菲舍爾[22],他的遺稿保管人是理查德·弗里登塔爾[23],他和弗里登塔爾已有20年友情。1942年,流亡在斯德哥爾摩的貝爾曼·菲舍爾出版社率先出版了他的遺著《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次年(1943年)出版了擴充的新版《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副標題是《十二篇歷史特寫》。從1943年至1947年,斯德哥爾摩的菲舍爾出版社共重印了三次1943年版的《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總計印行1.6萬冊。自從菲舍爾出版社於1949年從流亡海外遷回到德國後至今,該出版社又印行了共計120萬冊《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包括袖珍版在內。

[22] 戈特弗里德·貝爾曼·菲舍爾(Gottfiied Bermann Fischer)。

[23] 理查德·弗里登塔爾(Richard Friedenth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