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關於傾城之戀的老實話 線上閱讀

《傾城之戀》,因為是一年前寫的,現在看看,看出許多毛病來,但也許不是一般的批評認為是毛病的地方。

《傾城之戀》似乎很普遍的被喜歡,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報仇罷?舊式家庭里地位低的,年青人,寄人籬下的親族,都覺得流蘇的「得意緣」,間接給他們出了一口氣。年紀大一點的女人也高興,因為向來中國故事裡的美女總是二八佳人,二九年華,而流蘇已經近三十了。同時,一班少女在范柳原里找到她們的理想丈夫,豪富,聰明,漂亮,外國派。而普通的讀者最感到興趣的恐怕是這一點,書中人還是先奸後娶呢?還是始亂終棄?先結婚,或是始終很斯文,這兩個可能性在這裡是不可能的,因為太使人失望。

我並沒有怪讀者的意思,也不怪故事的取材。我的情節向來是歸它自己發展,只有處理方面是由我支配的。男女主角的個性表現得不夠。流蘇實在是一個相當厲害的人,有決斷,有口才,柔弱的部分只是她的教養與閱歷。這仿佛需要說明似的。我從她的觀點寫這故事,而她始終沒有徹底懂得柳原的為人,因此我也用不着十分懂得他。現在想起來,他是因為思想上沒有傳統的背景,所以年輕時候的理想禁不起一點摧毀就完結了,終身躲在浪蕩油滑的空殼裡。在現代中國實在很普通,倒也不一定是華僑。

寫《傾城之戀》,當時的心理我還記得很清楚。除了我所要表現的那蒼涼的人生的情義,此外我要人家要什麼有什麼,華美的羅曼斯,對白,顏色,詩意,連「意識」都給預備下了:(就像要堵住人的嘴)艱苦的環境中應有的自覺……

我討厭這些顧忌,但《傾城之戀》我想還是不壞的,是一個動聽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結局的積極性仿佛很可疑,這我在《自己的文章》里試着加以解釋了。因為我用的是參差的對照的寫法,不喜歡採取善與惡,靈與肉的斬釘截鐵的衝突那種古典的寫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時候主題欠分明……

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傾城之戀》里,從腐舊的家庭里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范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

極端的病態與極端覺悟的人究竟不多。時代是這麼沉重,不容易那麼容易就大徹大悟。這些年來,人類到底也這麼生活了下來,可見瘋狂是瘋狂,還是有分寸。

編成戲,因為是我第一次的嘗試,極力求其平穩,總希望它順當地演出,能夠接近許多人。

*初載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九日上海《海報》,收入《對照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