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兩萬里:第一部 第十二章 一切都用電 線上閱讀

「先生,」尼摩船長對我說,並用手指着安裝在牆壁上的各種儀表,「這些就是鸚鵡螺號航行常用的儀表。在這裡跟在大廳里一樣,所有儀表都在我的監控之下,它們為我指出我在汪洋大海中的具體位置和確切方向。有些儀表您很熟悉,如溫度計,它會告訴我鸚鵡螺號船內的溫度;又如氣壓計,測量空氣壓力並預告天氣變化;濕度計,指示空氣的乾濕程度;氣候變化預測管,管內混合物一旦分解,表明暴風雨即將來臨;羅盤,專門為我指引航向;六分儀,通過測量太陽的高度,確定船所在的緯度;精密時計,用來計算船所處的經度;最後是日視和夜視望遠鏡,鸚鵡螺號一旦浮出水面,我就可以從各個方位觀測海天景象。」

「這些是航海家常用的儀器,」我答道,「我了解它們的用途。但這裡還有別的儀器,想必是鸚鵡螺號專用的吧。我看這個錶盤,上面指針在轉動,是不是流體壓力計?」

「沒錯,正是流體壓力計。放進海水裡,就可以測出外面海水的壓力,我便知道船潛水的深度。」

「那些是新式探測儀吧?」

「是溫度探測儀,報告各水層的溫度。」

「還有那些?它們的用途我可猜不出來?」

「談到這裡,教授先生,我得給您做點解釋,」尼摩船長說,「您聽我說。」

他沉默片刻,然後說:

「這裡有一種強大的原動力,順服,快捷,方便,它有求必應,處處都用得上,在船上當家作主。一切都由它包辦。它為我照明,給我溫暖,它是我船上機械設備的靈魂。這個原動力就是電。」

「電!」我驚叫起來。

「是的,先生。」

「可是,船長,您的船航速極快,電的能量難以匹配吧。到目前為止,發電功率還很有限,產生的力量太小了!」

「教授先生,」尼摩船長答道,「我的電不是普普通通的電,請恕我只能對您說這些了。」

「我不會刨根問底的,先生,我只是為有這樣的效果感到萬分驚訝。不過,我只提一個問題,若不合適,您可以不回答。為生產這種神奇的原動力,您得使用大量的原材料,這些原料消耗很快吧。比如鋅,既然您與陸地完全斷絕了來往,那您如何得到新的補充?」

「您的問題會有答案的,」尼摩船長答道,「首先,我要對您說,海底蘊藏着鋅、鐵、銀、金等礦物,開採起來完全是可行的。但我從不求助於埋藏於地底下的金屬,我只願意向大海討要生產電力的辦法。」

「向大海討要?」

「是的,教授先生,我有的是辦法。本來,我完全可以把電線埋在不同深度構成電路,利用電線溫差產電,但我更熱衷於一種更實用的方法。」

「什麼方法?」

「您熟悉海水的成分。一千克海水中百分之九十六點五是水,百分之二點七左右是氯化鈉,其次就是少量的氯化鎂、氯化鉀、溴化鎂、硫酸鎂、硫酸鹽和碳酸鈣。那麼您可以看出,氯化鈉在海水中含量可觀。而我就是從海水中提取鈉的,我又用鈉合成我所需的物質。」

「鈉?」

「是的,先生。鈉與汞結合,形成汞合金,代替本生〔1〕電池中所需要的鋅。汞用之不盡,只有鈉才會消耗,但大海正好為我提供鈉。此外,我還要告訴您,鈉電池應當是能量最高的,它的電力是鋅電池的兩倍。」

〔1〕 本生(1811—1899),德國化學家和物理學家。發明本生燈、本生光度計和本生電池。

「船長,我很明白,您得天獨厚,周圍到處是鈉。海水中有的是鈉。好。不過,得把它生產出來,一句話,要把它提煉出來。您是怎樣做的呢?當然,您的電池可以用來提取,不過,如果我沒有搞錯,電動機器消耗的鈉恐怕要超過提煉出來的產量。結果您為生產而消費的鈉,實際上比您所能生產的鈉數量要大得多!」

「正因為如此,教授先生,我才不用電池來提取鈉,我只用地下的煤炭燃燒發出的熱量來提煉。」

「地下的?」我不由強調了一下。

「就說是海下煤炭吧,隨您的便,」尼摩船長回答道。

「您能開採海底煤礦?」

「阿羅納克斯先生,您會看到我的工作面。我只請您稍安勿躁,因為來日方長,用不着性急嘛。我只提醒您注意這點:我一切取自海洋,海為我發電,電為鸚鵡螺號提供熱量、光明和動力,一句話,電賦予鸚鵡螺號生命。」

「但是,電不能提供您呼吸的空氣吧?」

「哦!我也可以製造空氣供我利用,但不必多此一舉,因為我可以隨便浮上海面,只要我樂意。雖然,電不能提供新鮮空氣,但它至少可以發動高功率氣泵,把空氣壓縮進專門的儲氣罐里,這樣,我可以根據需要潛入海底深處,願待多久就待多久。」

「船長,」我答道,「我不勝佩服,您顯然已經找到了人類將來有一天才能找到的東西,那就是電的真正強大的動力。」

「我不知道他們能不能找到這種動力,」尼摩船長冷冷地回答,「但不管怎麼說,您已經看到了,我利用這種寶貴能源已初見功效。正是電為我們照明,既有均勻性,又有持續性,這是陽光做不到的。現在,您請看這座掛鍾,它是電動的,準確度可與天下名表媲美。我把錶盤分為二十四小時,與意大利鐘錶制無異;因為對我來說,既不存在黑夜,也沒有什麼白天,既看不見太陽,也看不見月亮,我只有這種人造光,我把它一直帶到海底來!您看,此時此刻,正是早晨十點鐘。」

「絲毫沒錯。」

「電還有另一種用途。掛在我們面前的這個錶盤,是用來指示鸚鵡螺號航速的。只用一根電線把它同測程儀的轉輪相連,上面的指針就給我指出船行的實際速度。您瞧,此時此刻,我們正以每小時十五海里的中等速度前進。」

「好極了。」我答道,「船長,我明白了,您使用這種能源很有道理,它可以替代風、水和蒸汽。」

「我們還沒看完呢,阿羅納克斯先生,」尼摩船長說着站了起來,「請跟我走,我們去看看鸚鵡螺號的後半部分。」

不錯,這艘潛水船的前半部分,我已有了完整的認識,船中心至船艏沖角準確劃分如下:餐廳長五米,隔壁圖書室長五米,兩室之間用細密防水板隔開;大廳長十米,船長室長五米,與大廳毗鄰,中間也用防水板隔開;我的臥室長二點五米;最後是儲氣庫長七點五米,緊挨着船頭。前半部總長三十五米。密封防水牆開有門,全用膠皮嚴絲合縫。萬一船體出現個別裂縫或漏洞,鸚鵡螺號也可確保安然無恙。

我跟着尼摩船長,穿過船的側翼縱向通道,來到船的中心位置。在那裡,兩道密封隔板之間,有一個類似井口的通道,只見一架鐵梯固定在內壁上,一直通向井的頂部。我問船長這架梯子有什麼用場。

「它通向小艇,」船長答道。

「什麼!您有小艇?」我不勝驚訝地盤問道。

「當然。一艘標緻的小艇,輕便而又不會沉沒,閒逛和捕魚用的。」

「可到時候,如果您要上小艇去,您只好浮出海面了吧?」

「大可不必。小艇附着在鸚鵡螺號船體的上部,藏在專設的槽洞裡。小艇渾身都是裝甲,用螺釘鉚緊,絕對密封。這架梯子通向鸚鵡螺號船體上的一個『人洞』,這個『人洞』與小艇側面同樣大小的『人洞』相通。我正是通過這對門洞登上小艇的。有人為我關閉出孔門,就是鸚鵡螺號上的門洞;而我只關閉小艇上的進孔門,一開一閉都用壓力螺栓,我一鬆開螺栓,小艇便高速浮上海面。我打開一直緊閉的蓋板,豎起桅杆,扯開風帆,或者盪起雙槳,我便在海上遊逛起來。」

「可您如何回船呢?」

「我才不回去呢,阿羅納克斯先生,是鸚鵡螺號來找我。」

「聽您的命令!」

「聽我的命令。有電線連接。我只要發一封電報就行了。」

「實在不錯,」我說,被奇蹟陶醉了,「再簡便不過了。」

通過梯籠,來到平台,我看到一間二米長的艙房,貢協議和尼德·蘭正在裡面用餐,狼吞虎咽,吃得好開心。接着,只見一扇門打開,裡面是廚房,有三米長,兩邊是寬敞的食品儲藏庫。

廚房烹調一律用電,電比煤氣有勁,好使喚。爐子下面接上電線,通電把鉑綿加熱,熱量散布很均勻,可以控制火候。電還可以加熱蒸餾器,通過汽化,提供純淨飲用水。廚房旁邊開了一間浴室,裡面設備很舒適,打開水龍頭,可隨意選用熱水或冷水。

廚房的隔壁是船員工作間,長五米。但房門緊閉,我看不見裡面的陳設,要不然,我也許知道操作鸚鵡螺號需要多少人。

工作間盡頭是第四道密封防水板,把工作間與機房隔開。只見一扇門打開了,我走進一間機房,尼摩船長(肯定是一流工程師)把全船的動力機械安裝在這裡。

機房燈火通明,長不少於二十米。機房自然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發電設備,第二部分包括推動螺旋槳運轉的機器。

一進機房,我就感到莫名其妙,滿屋子瀰漫着一種說不出來的怪味。尼摩船長發現我神色不對,便對我說:

「這是利用鈉產生出來的氣體;也算美中不足,但微不足道。何況,每天早晨,我們都要露出水面大通風,淨化船內空氣。」

儘管如此,我還是興趣盎然地仔細觀察鸚鵡螺號上的機器設備。

「您看,」尼摩船長對我說,「我用的是本生電池裝置,而不是倫可夫〔2〕電池裝置。後一種功率不強。本生電池的裝置明堂不多,但電力強,功率大,經驗證明高明一籌。產生出來的電傳輸到船的後部,通過大面積的電磁鐵對槓桿和輪齒組成的特殊裝置產生作用,從而帶動螺旋槳主軸轉動。螺旋槳直徑六米,螺距七點五米,每秒轉速高達一百二十轉。」

〔2〕 倫可夫(1803—1877),德國機電學家,因發明感應線圈而聞名。

「那您可得到的最高速度?」

「每小時五十海里的高速度。」

這裡有個秘密,但我並不想刨根問底。電怎能如此神通廣大?這種幾乎無限的力量來自何方?是不是來自一種新型線圈產生的高壓電?抑或是從一種不明的槓桿系統無限作用的結果〔3〕?這就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問。

〔3〕 (原注)人們正議論此項發明,說有一種新型槓桿裝置可以產生極為可觀的力量。難道尼摩船長與這位發明家有過交往?

「尼摩船長,」我說,「我看到了結果,但並不想摸清來龍去脈。我目睹鸚鵡螺號在林肯號前行駛,對它的速度心中有數。但是,光會走遠遠不夠。還得知道往哪兒走。還要能左,能右,能上,能下!您如何能潛入大洋的最深處?您會感到壓力越來越大,可以高達幾百個大氣壓。您又如何能重新浮上洋面?最後,您又如何停留在您認為最合適的深度?我提出這些問題未免太冒昧了吧?」

「不必客氣,教授先生,」船長稍顯遲疑後回答我說,「您也許永遠離不開這艘潛水船了。請到大廳去吧。那裡是我們真正的工作室,您可從那裡了解到您該知道的有關鸚鵡螺號的全部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