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堯曰篇第二十 線上閱讀

本篇共三章。首章記敘堯、舜、禹、商湯及周武王治理天下的重要言論,並進而提出了當今治政的基本原則。次章記敘孔子與子張關於治政的對話,中心內容是如何治理教化民眾的問題,孔子提出的「五美」「四惡」集中表達了他對從政者的理想化要求。末章為孔子知命立身之論。關於本篇內容後人多有存疑者。《漢書•藝文志》云:「《論語》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兩《子張》。」有人據此認為本篇後兩章當別為一篇,與以上第十九篇構成兩個《子張篇》,並以為產生這種情況是因為《論語》非一人所撰。又有人認為本篇首章相當於全書的後序。也有人認為本篇繼歷代聖君而陳述後王之法,實乃戰國末年出現的觀念,故疑此文字為後人附加。可謂諸說紛呈,莫衷一是。不過,認為本篇文字有脫佚,則是大多數學者所認同的。


20.1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1),允執其中(2)。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3),敢昭告於皇皇后帝(4):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5)。朕躬有罪(6),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7),善人是富。「雖有周親(8),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謹權量(9),審法度(10),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所重:民、食、喪、祭。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11),敏則有功,公則說。

【注釋】

(1)歷數:指帝王相繼的次序。

(2)允:誠信。

(3)履:商湯的名字。玄牡:黑色的公牛。或說這一段是商湯祈雨之詞。

(4)昭:明白。後帝:天帝。

(5)簡:即簡閱、考察。

(6)朕:我。自秦始皇以後專作皇帝的自稱。

(7)賚(lài):賞賜。這裡指封諸侯。

(8)周親:至親。或說此下四句即周武王封諸侯之辭。

(9)權:秤。量:斗斛。

(10)法度:指量長度的寸、尺、丈等。

(11)信則民任焉:有多個版本無此句,故有人疑此句為衍文。

【譯文】

堯說:「唉!舜啊!上天所定的帝王列位已經落到你身上了,要忠實地執行正確原則。如果四海百姓陷入窮困之中,上天賜你的祿位也就永遠終結了。」

舜也以同樣的話告誡禹。

商湯說:「我小子履謹用黑色公牛作祭品,明白地稟告莊嚴偉大的天帝:對於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對於天帝臣僕的善惡,我也不會欺瞞掩蓋,天帝心中自是明察一切。我若有罪,不要牽累天下萬方。天下萬方若有罪,則歸我一人承擔。」

周朝廣封諸侯,使善人都富貴起來。「我雖有至親,但不如有仁人。如果百姓有過失,由我一人承擔。」

謹慎檢驗並審定度量衡,修復廢棄不全的官職,四方的政令就通行了。復興滅亡的國家,再續受封者斷絕的後代,舉用遺逸的人才,天下的百姓都會誠心歸附了。

所重視的是:百姓、糧食、喪禮、祭祀。

寬厚就得民心,誠信就得人任用,勤敏就會有功績,公平就會使百姓高興。

20.2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惡(1),斯可以從政矣。」

子張曰:「何謂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2),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張曰:「何謂四惡?」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3),出納之吝謂之有司(4)。」

【注釋】

(1)屏(bǐng):除去。

(2)瞻視:指外觀、儀容。

(3)猶之:均之,同樣。

(4)出納:這裡是「出」的意思。有司:負責具體事務的小吏。這裡表示治理政事不可像有司處理具體事務那樣刻板瑣細。

【譯文】

子張問孔子說:「怎樣才可以從事政治?」

孔子說:「尊崇五種美德,摒除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從事政治了。」

子張問:「五種美德指什麼?」

孔子說:「君子施惠於民而自己無所耗費,使喚百姓而百姓不怨恨,有意欲而無所貪求,安泰而不驕傲,威嚴而不兇猛。」

子張問:「怎樣才是施惠於民而自己無所耗費?」

孔子說:「根據百姓能夠得到利益的具體所在而使他們得利,這不就是施惠於民而自己無所耗費嗎?選擇可以使喚百姓的時候而使喚他們,又有誰會怨恨呢?意欲仁道而達到仁道,又貪求什麼呢?無論人多人少,無論勢力大小,君子都不敢怠慢,這不就是安泰而不驕傲嗎?君子衣冠整齊,儀容尊嚴,莊重的神情令人望見就生出敬畏之心,這不就是威嚴而不兇猛嗎?」

子張問:「四種惡政是什麼呢?」

孔子說:「不先行教育就加殺戮叫做虐;不先告誡而要求立即成功叫做暴;政令下達後,前期懈怠,後突然限期緊迫叫做賊;同是給人財物,卻錙銖必較,這是具體辦事人員的作派。」

20.3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懂得命,不能成為君子。不懂得禮,不能立身於社會。不懂得辨析別人的言語,不能了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