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先進篇第十一 線上閱讀

本篇共二十六章,集中記錄了孔子與學生共同相處的情況。除了第一與第二十一章,其他各章的內容都與孔子的學生直接相關,其中既有孔子對他們的教誨之辭,也記述了一些具體的事件。孔子在首章明確指出,真正有用於國家的人才,往往不是依靠祖蔭登上仕途的那些人,而是通過學習,依靠真才實學獲取官位的人。因而孔子的學生多為平民子弟,這突破了官府、貴族壟斷教育壟斷文化的狀況。同時,孔子對學生的教育也多落在道德品質的培養上。當時特定的教學條件和教學方式,使孔子與學生朝夕相處,師生之間平等融洽,教學活動貫穿在日常生活中,孔子的思想與人格對學生發生着潛移默化的影響。本篇多有師生共處的場景再現,尤其末章,人物神態生動,個性鮮明,常作為最具文學性的代表作而選入各種作品選本中。


11.1 子曰:「先進於禮樂(1),野人也(2);後進於禮樂,君子也(3)。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注釋】

(1)先進於禮樂:指先學禮樂而後做官的人。下「後進於禮樂」則指先得官然後再學禮樂的人。或說「先進」「後進」指先輩後輩,以先進有古樸之風,故稱「野人」。今從前說。

(2)野人:指沒有爵祿的士人。

(3)君子:這裡指可享父兄庇蔭的卿大夫子弟。

【譯文】

孔子說:「先學習禮樂而後做官的,是一般的士人;先有官位而後學習禮樂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我選用人才,那麼我用先學習禮樂的人。」

11.2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1),皆不及門也(2)。」

【注釋】

(1)陳、蔡:皆國名。孔子曾被困於陳、蔡之間,糧食斷絕,隨從的學生餓得走不動路。

(2)門:指孔子門下。一說指仕進之門。今從前說。

【譯文】

孔子說:「跟隨我在陳、蔡兩國間受困的學生,現在都不在我這裡了。」

11.3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譯文】

孔子學生中德行突出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擅長言辭表達的:宰我,子貢。善於政事的: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獻的:子游,子夏。

11.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譯文】

孔子說:「顏回啊,他不是一個有助於我的人,他對我所說的話無不心悅誠服。」

11.5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譯文】

孔子說:「閔子騫真是孝順啊!人們對於他父母兄弟稱讚他的話都沒有異議。」

11.6 南容三復白圭(1),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釋】

(1)白圭:白玉制的禮器。這裡指《詩經•大雅•抑》中關於白圭的詩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意謂白圭上的污點尚可磨去,但言語中的錯誤無法去掉。

【譯文】

南容反覆吟誦關於白圭的那幾句詩,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

11.7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譯文】

季康子問:「你的學生中誰好學?」孔子答道:「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這樣的人了。」

11.8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1)。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2),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3),不可徒行也。」

【注釋】

(1)顏路:顏回的父親,名無繇,字路,也是孔子學生。槨(ɡuǒ):古代棺材有兩層,內層為棺,外層為槨。

(2)鯉:孔子的兒子,名鯉,字伯魚,年五十死。

(3)從大夫之後:孔子在魯國曾任司寇一職,是大夫之位,故有此說。當時孔子已不在位。

【譯文】

顏淵死了,他父親顏路請求孔子賣掉車子為顏淵做槨。孔子說:「不管有才能還是無才能,說來總是自己的兒子。我的兒子鯉死的時候,也是只有棺而沒有槨。我不能賣了車徒步行走來為他置槨。因為我曾身居大夫之列,不可以徒步出行。」

11.9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譯文】

顏淵死了。孔子說:「唉!天亡我啊!天亡我啊!」

11.10 顏淵死,子哭之慟(1)。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注釋】

(1)慟:極度悲哀。

【譯文】

顏淵死了,孔子哭得極度悲哀。跟隨孔子的人說:「您過於悲哀了!」孔子說:「是過於悲哀了嗎?我不為這樣的人悲哀,還為什麼人悲哀呢?」

11.11 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不可。」

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譯文】

顏淵死了,孔子的學生們想厚葬他。孔子說:「不可以。」

學生們還是很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說:「顏回呀,他把我當作父親一樣,我卻無法把他當作兒子一樣。這不是我的主張,是這些學生這樣做呀。」

11.12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譯文】

季路問如何奉事鬼神。孔子說:「還不能夠奉事人,怎麼能夠奉事鬼呢?」

季路又問:「我大膽地問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說:「還不懂得生,怎麼懂得死?」

11.13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1);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注釋】

(1)行行(hànɡ):剛強的樣子。

【譯文】

閔子騫站在孔子身旁,顯出恭敬正直的樣子;子路顯出剛強的樣子;冉有、子貢顯出溫和快樂的樣子。孔子很快樂。他說:「像仲由呀,怕不能夠善終呢。」

11.14 魯人為長府(1)。閔子騫曰:「仍舊貫(2),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注釋】

(1)長府:魯國藏財貨的府庫名。

(2)仍:沿襲。貫:事情。

【譯文】

魯國改建貯藏財貨的長府。閔子騫說:「照原來的樣子又怎麼樣呢?何必改建呢?」孔子說:「這個人不大說話,一說話就切中要害。」

11.15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1)?」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2),未入於室也(3)。」

【注釋】

(1)瑟:古代一種撥弦樂器。

(2)堂:正廳,在房屋前面。

(3)室:內室,在廳後面。

【譯文】

孔子說:「仲由為什麼要到我這裡來彈瑟呢?」於是學生們不尊重子路。孔子解釋說:「仲由的學問已經登入堂中,只是還沒有入室罷了。」

11.16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譯文】

子貢問:「顓孫師和卜商哪一個更好些?」孔子說:「顓孫師有些過度,卜商有些及不上。」

子貢說:「那麼是顓孫師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度和及不上是一樣的。」

11.17 季氏富於周公(1),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2)。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3),可也。」

【注釋】

(1)周公:有二說,一說周公旦,另一說指在周朝任卿士的周公後代。

(2)附益:增加。

(3)小子:指學生。

【譯文】

季氏比周公還富有,而冉求還替他斂取錢財,增加他的財富。孔子說:「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你們這些學生盡可擊鼓聲討他。」

11.18 柴也愚(1),參也魯,師也辟(2),由也喭(3)。

【注釋】

(1)柴:孔子學生。姓高,名柴,字子羔。

(2)辟:偏激。

(3)喭(yàn):剛猛。

【譯文】

高柴愚直,曾參魯鈍,顓孫師偏激,仲由剛猛。

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1),屢空。賜不受命(2),而貨殖焉(3),億則屢中(4)。」

【注釋】

(1)庶:將近,差不多。

(2)不受命:古代經商皆由官方掌管。這裡指不受命於官,自以財貨經商牟利。一說命即天命。今從前說。

(3)貨殖:經商營利。

(4)億:臆測,猜度。

【譯文】

孔子說:「顏回的道德學問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極度貧困。端木賜未受官方之命而私自經商牟利,他對市場行情的猜度卻常常準確。」

11.20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譯文】

子張問善人怎麼樣。孔子說:「善人不踩着別人的足跡走,但他的道德學問也難以精深入室。」

11.21 子曰:「論篤是與(1),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注釋】

(1)論篤是與:「與論篤」的倒裝句。與,讚許。

【譯文】

孔子說:「總是對言論實在的人表示讚許,但他是真正的君子呢?還是表面上做出莊重的樣子呢?」

11.22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1),故退之。」

【注釋】

(1)兼人:指勇力勝過他人。

【譯文】

子路問:「聽到了就該行動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麼能一聽到就擅自行動呢?」

冉有問:「聽到了就該行動嗎?」孔子說:「聽到了就行動。」

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了就該行動嗎,您說『有父兄在』;冉求問聽到了就該行動嗎,您說『聽到了就行動』。我對此迷惑不解,大膽地來問問。」孔子說:「冉求容易退縮,所以要鼓勵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要抑制他。」

11.23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譯文】

孔子被拘禁於匡地,顏淵因失散最後才到。孔子說:「我以為你死了。」顏淵說:「您還活着,我怎麼敢死呢?」

11.24 季子然問(1):「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2)。」

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3),亦不從也。」

【注釋】

(1)季子然:季氏的子弟。

(2)具臣:備位充數的臣。

(3)弒(shì):臣子殺死君主或子女殺死父母稱「弒」。

【譯文】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嗎?」孔子說:「我以為你會問別的人,竟是問由和求啊。所謂大臣,應該用大道來事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寧可辭職不干。如今由與求啊,只可算是備位充數的臣子罷了。」

季子然又問:「那麼他們會一切聽從任用他們的人嗎?」孔子說:「弒父弒君的事,他們也不會聽從的。」

11.25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1)。」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2),何必讀書,然後為學?」

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注釋】

(1)賊:害。

(2)社稷:土神和穀神。

【譯文】

子路讓子羔去當費邑邑宰。孔子說:「這是害了人家的兒子。」

子路說:「那裡有百姓,有土神穀神,為什麼一定要讀書才算是學習呢?」

孔子說:「所以我討厭那種強詞奪理的人。」

11.26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1)。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2):『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3):「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4),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5),由也為之,比及三年(6),可使有勇,且知方也(7)。」

夫子哂之(8)。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9),如五六十(10),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11),端章甫(12),願為小相焉(13)。」

「點!爾何如?」

鼓瑟希(14),鏗爾(15),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16)。」

子曰:「何傷乎(17)?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18),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19),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0),風乎舞雩(21),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晳後。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22)?」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注釋】

(1)曾晳(xī):曾參父親,名點,字晳,也是孔子的學生。

(2)居:平日家居。

(3)率爾:急遽的樣子。

(4)攝:迫,夾箝。

(5)因:繼。

(6)比及:等到。

(7)方:指道義。

(8)哂(shěn):微笑。

(9)方:古代一種面積計量方式,表示縱橫的長度。

(10)如:或。

(11)會同:諸侯會盟。

(12)端:一種禮服名。章甫:一種禮帽名。

(13)相(xiàng):祭祀、會盟時司儀贊禮的職務,小相為此職的最低級。

(14)希:同「稀」,指瑟聲稀疏。

(15)鏗(kēng)爾:彈瑟結束時的聲音。

(16)撰:才具。

(17)傷:妨害。

(18)莫春:即暮春,農曆三月。莫,同「暮」。

(19)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

(20)沂(yí):水名。在今山東曲阜南。

(21)舞雩(yú):魯國祭天求雨的場所,在曲阜東南。

(22)唯:語首詞,無義。

【譯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坐在孔子身邊。

孔子說:「我的年齡比你們大一些,但你們不要因此受到拘束而不敢講話。平日你們總是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且任用你們,你們會怎麼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外有別國侵略,內有災年饑荒,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們充滿勇氣,而且懂得道義。」

孔子微微一笑。

又問:「冉求!你怎麼樣?」

冉求答道:「一個邊界以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小國,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可以使人們富足。至於禮樂方面的事,那只有等待君子來實施了。」

孔子問:「公西赤!你怎麼樣?」

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說能做到,但我願意這樣學習。宗廟祭祀或是諸侯會盟,我願意穿戴着禮服禮帽,做一個小司儀。」

孔子又問:「曾點!你怎麼樣?」

曾晳正在彈瑟,這時瑟聲漸疏,然後「鏗」的一聲停止了,他推開瑟站起來說:「我和他們三人的才志不同。」

孔子說:「這有什麼關係呢?只是各人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晳說:「暮春時節,已經可以穿春裝了,我和五六個成人,六七個孩子,在沂水中洗洗,在舞雩被風吹拂着,然後吟唱着回來。」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點的志向啊。」

子路等三人走出去了,曾晳走在最後。他問孔子:「他們三人所說的怎麼樣?」

孔子說:「也就是各人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晳問:「您為什麼對仲由的話笑了呢?」

孔子說:「治理國家講求禮讓,可是他的話一點不謙虛,所以我笑了。」

曾晳說:「那麼冉求說的不是國家嗎?」

孔子說:「怎麼見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地域就不是一個國家呢?」

曾晳說:「公西赤所說的不是國家嗎?」

孔子說:「宗廟祭祀和諸侯會盟,不是國家的事又是什麼?如果公西赤只能做小司儀,那誰還能做大司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