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雍也篇第六 線上閱讀

本篇共三十章。前十五章多為孔子與學生的交談內容或評價學生的言論,後十五章內容比較泛,對於道、治政、學習、為人等一系列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皆有所論。值得注意的是,《論語》中孔子唯一一次直接說及「中庸」的言論即出現在本篇,孔子稱「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表明了他對「中庸」的高度肯定。所謂「中庸」,何晏在《論語集解》中說:「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禮記•中庸》對中庸思想作了充分演繹,其中提出「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並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的根本精神是避免極端,「中庸」既體現了真理的本質,又體現了真理在實行中的適度和協調,因而事物就能按正常規律得到切實有效地運行發展。雖然「中庸」二字在《論語》中只出現一次,但它體現的思想特徵卻充分反映在孔子的其他言論中。孔子提出的「過猶不及」「和而不同」「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等觀點,都是中庸思想的具體體現。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1)。」

【注釋】

(1)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帝王、諸侯、卿大夫聽政皆面南而坐。這裡指諸侯之位。

【譯文】

孔子說:「雍啊,可以讓他擔起一國君王之任。」

6.2 仲弓問子桑伯子(1)。子曰:「可也,簡。」

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釋】

(1)子桑伯子:事跡不詳。

【譯文】

仲弓問到子桑伯子這個人。孔子說:「可以啊,他做事簡單。」

仲弓說:「如果內心嚴肅認真,而行事則簡單,這樣來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嗎?如果是內心疏簡而又行事簡單,這不就太簡單了嗎?」孔子說:「雍說得對。」

6.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哪個好學?」孔子答道:「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他有怒氣不會發到別人身上,不會重犯同樣的過失。他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這樣的人了,我沒再聽到有好學的人了。」

6.4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1)。」

請益。曰:「與之庾(2)。」

冉子與之粟五秉(3)。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注釋】

(1)釜:古代量器名。容量六斗四升。

(2)庾(yǔ):古代量名。合二斗四升。

(3)秉:古代量名。一秉為十六斛。一斛十斗。

【譯文】

子華出使到齊國去,冉有替他母親向孔子請求給予小米。孔子說:「給她六斗四升。」

冉有請求增加一點。孔子說:「再給她二斗四升。」

冉有卻給了她八百斗小米。

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着壯馬駕的車,穿着輕柔的皮袍。我聽說的是:君子周濟窮急的人,而不是為富有的人再增富。」

6.5 原思為之宰(1),與之粟九百(2),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注釋】

(1)原思:孔子學生。姓原,名憲,字子思。

(2)九百:其後沒有量名,或說斛,或說斗。

【譯文】

原思在孔子家任總管,孔子給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辭不受。孔子說:「不要推辭!有多餘就接濟你的鄉鄰吧!」

6.6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1),雖欲勿用(2),山川其舍諸?」

【注釋】

(1)犁牛:耕牛。騂(xīnɡ):赤色。周朝尚赤,用作祭品的牲畜也要赤色。角:謂牛角長得周正。這也是選擇牲畜作為祭品的條件。

(2)雖欲勿用:古代祭祀不用耕牛作為祭品,因此認為耕牛之子也不可用作祭品。用,即用以祭祀。

【譯文】

孔子談及仲弓,說:「耕牛所生的小牛有赤色的皮毛和端正的兩角,即使人們不想把它用於祭祀,但山川之神難道會捨棄它嗎?」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1),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2)。」

【注釋】

(1)三月:泛言長久。

(2)日月:指短時間。

【譯文】

孔子說:「顏回呀,他的心長久地不背離仁,其他人只能是短時間地做到仁罷了。」

6.8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

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譯文】

季康子問:「仲由可以讓他治理政事嗎?」孔子說:「仲由果敢決斷,讓他治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

季康子又問:「端木賜可以讓他治理政事嗎?」孔子說:「端木賜通達事理,讓他治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

季康子再問:「冉求可以讓他治理政事嗎?」孔子說:「冉求多才多藝,讓他治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

6.9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1)。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2)。」

【注釋】

(1)閔子騫:孔子學生。姓閔,名損,字子騫。費:地名。季氏封邑。

(2)汶上:即汶水以北。這裡暗指齊國。汶,水名。在齊、魯兩國交界處。

【譯文】

季氏派人請閔子騫任費邑的邑宰。閔子騫對來人說:「好好地替我推辭吧!如果再來召我,那我一定逃到汶水北面去了。」

6.10 伯牛有疾(1),子問之(2),自牖執其手(3),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釋】

(1)伯牛:孔子學生。姓冉,名耕,字伯牛。

(2)問:問候。

(3)牖(yǒu):窗戶。

【譯文】

伯牛有病,孔子去探望他,從窗戶伸手進去,握着伯牛的手,說:「要失去這個人了,這是命啊!這樣的人竟得這種病!這樣的人竟得這種病!」

6.11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1),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注釋】

(1)簞(dān):盛飯的竹器。

【譯文】

孔子說:「顏回多麼有修養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別人受不了這種窮困的憂苦,顏回卻不改變他的快樂。顏回多麼有修養啊!」

6.12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1)。」

【注釋】

(1)畫:停止。

【譯文】

冉求說:「不是我不喜歡您的學說,是我的力量不夠。」孔子說:「如果力量不夠,應是走到中途而停下來。你現在是還未用力就已經停止了。」

6.13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譯文】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6.14 子游為武城宰(1)。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2),行不由徑(3),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注釋】

(1)武城:魯國邑名。

(2)澹(tán)台滅明: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後成為孔子學生。

(3)徑:小路。這裡喻指不正當的途徑。

【譯文】

子游任武城邑宰。孔子說:「你在那裡得到什麼人才嗎?」子遊說:「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他走路不穿小道捷徑,如不是公事,從不到我屋裡來。」

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1),奔而殿(2),將入門,策其馬(3),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注釋】

(1)孟之反:魯國大夫。名側。伐:自誇。

(2)奔:敗逃。殿:在最後。

(3)策:鞭打。

【譯文】

孔子說:「孟之反不誇耀自己,軍隊打仗敗退,他留在最後作掩護,將進城門時,他卻鞭打着馬,說:『不是我敢於殿後,是我的馬不肯快跑。』」

6.16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1),而有宋朝之美(2),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注釋】

(1)祝鮀(tuó):衛國大夫。字子魚。佞:有口才。

(2)宋朝:宋國公子朝,容貌美麗。

【譯文】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而有宋朝那樣的美貌,在當今之世是難免災禍的。」

6.17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譯文】

孔子說:「有誰能不經過門戶走到屋外去呀?可為什麼沒有人從我這條道行走呢?」

6.18 子曰:「質勝文則野(1),文勝質則史(2)。文質彬彬(3),然後君子。」

【注釋】

(1)質:樸實。文:文采。

(2)史:指文辭繁多浮誇。

(3)彬彬:形容交雜而均和的樣子。

【譯文】

孔子說:「樸實勝過文采就會顯得粗野,文采勝過樸實就會顯得浮誇。文采與樸實兩者兼備,這才是君子。」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1)。」

【注釋】

(1)罔:枉曲,不正直。

【譯文】

孔子說:「人能生存於世上是由於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僥倖地避免了禍害。」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對於學問事業,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

孔子說:「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對他說高深的道理;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對他說高深的道理。」

6.22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1),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注釋】

(1)務:致力。

【譯文】

樊遲問怎樣才算聰明。孔子說:「把力量用在人事方面的道義之上,尊敬鬼神而遠離它,這可說是聰明的。」

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有仁德的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做在前,獲取成果的時候退在後,這可說是仁了。」

6.2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好動,仁者沉靜。智者快樂,仁者長壽。」

6.24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譯文】

孔子說:「齊國一行變革,可以達到魯國的程度;魯國一行變革,可以達到與道相合的程度。」

6.25 子曰:「觚不觚(1),觚哉!觚哉!」

【注釋】

(1)觚(ɡū):古代酒器。或說觚本當上圓下方,其上有稜角,後去除稜角而製成圓形,故孔子有此嘆。另說觚本容酒二升或三升,其後增大了容量,故孔子嘆息。

【譯文】

孔子說:「觚而沒有觚的樣子,這也叫觚啊!這也叫觚啊!」

6.26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1),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2)。」

【注釋】

(1)逝:往。

(2)罔:迷惑。

【譯文】

宰我問道:「一個有仁德的人,如告訴他『井裡掉下去一個仁人』,他會跟着跳下去嗎?」孔子說:「為什麼這麼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設法救人,但不可自己也陷入井中;可以受騙前往,但不可被迷惑而跳入井中。」

6.27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1)。」

【注釋】

(1)畔:通「叛」。

【譯文】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文獻典籍,並以禮約束自己,也就能不背離道了。」

6.28 子見南子(1),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2):「予所否者(3),天厭之!天厭之!」

【注釋】

(1)南子:衛靈公夫人。當時把持着衛國朝政,且有淫亂行為。

(2)矢:發誓。

(3)所:假如,常用於誓詞中。否:意謂不合道義。

【譯文】

孔子去見了南子,子路對此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假如我做得不對,天會厭棄我!天會厭棄我!」

6.29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1),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注釋】

(1)中庸:孔子倡導的道德標準,即中和可常行之道。中,表示無過無不及。庸,平常。

【譯文】

孔子說:「中庸這一道德,應該是至高無上的了!人們缺乏這一道德已經很久了。」

6.30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1)!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3),可謂仁之方也已(4)。」

【注釋】

(1)事:止,僅。

(2)病:難,不易。

(3)取譬:尋取比喻。這裡的比喻指由自己出發而比方到別人,即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意思。

(4)方:方法,途徑。

【譯文】

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對民眾廣施恩惠,能周濟民眾,怎麼樣?可以說是仁嗎?」孔子說:「豈止是仁啊!一定是聖德了!恐怕堯、舜也會覺得難以做到吧!那仁者啊,自己想立身於世,也使別人立身,自己想做事通達,也使別人通達。能從眼前的實際事情這樣去做,可說是實行仁道的途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