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公冶長篇第五 線上閱讀

本篇共二十八章,主要記述孔子言談中對人的評論,尤其集中在對自己學生的評論上。從片言隻語的人物評說中,反映出孔子的人才標準與他的思想體系是完全一致的。這首先表現為價值取向很明確,無論是道德還是才幹,都以有用於現實政治為根本的標尺。孔子論子產時說的行己、事上、養民、使民所謂君子四道,是他對人才價值目標的高度概括。其次反映在德才的表現形態上。在同一個價值標準的前提下,因個性不同,或因具體環境的差異,形成風格各異的道德表現方式,這是必然的,這也是孔子所認同的。正因為如此,才有孔子對自己學生的不同分類,才有對各種人的循循善誘,而不是簡單化地否定某種表現類型。然而,儘管如此,孔子對道德的基本表現形貌還是具有明確的指向,其主要特徵就是克制和內斂,於是,恭敬、謙讓、忠厚等形態成為道德範式,反之,剛勇、好勝、善言等表現形態,則很難得到孔子的青睞。顯然,這是以道德的外在形態體現了禮與仁的本質走向。


5.1 子謂公冶長(1):「可妻也(2)。雖在縲紲之中(3),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4)。

【注釋】

(1)公冶長:孔子學生。姓公冶,名長,字子長。

(2)妻:以女嫁人。

(3)縲紲(léixiè):捆綁犯人的繩索。這裡指監獄。

(4)子:兒女。這裡指女兒。

【譯文】

孔子談及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曾被關入監獄,但不是他的罪過。」於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5.2 子謂南容(1):「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釋】

(1)南容:孔子學生。姓南宮,名適(kuò),字子容。

【譯文】

孔子談及南容,說:「國家政治清明,他不會被廢棄不用;國家政治黑暗,他能免遭刑罰。」於是把自己兄長的女兒嫁給了他。

5.3 子謂子賤(1):「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2)?」

【注釋】

(1)子賤:孔子學生。姓宓(mì),名不齊,字子賤。

(2)斯:此。前一「斯」字指子賤,後一「斯」字指品德。

【譯文】

孔子談及子賤,說:「這人真是個君子啊!假如魯國沒有君子,他從哪裡學得這樣的品德呢?」

5.4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1)。」

【注釋】

(1)瑚璉(húlián):宗廟中盛黍稷的貴重禮器。

【譯文】

子貢問道:「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如同一個器具。」子貢問:「什麼器具?」孔子說:「如同宗廟中盛放黍稷的禮器。」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1)。」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2),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釋】

(1)雍:孔子學生。姓冉,名雍,字仲弓。佞:口才好,能言善辯。

(2)御:抵擋,應對。口給:口才敏捷。

【譯文】

有人說:「冉雍有仁德,但沒有口才。」孔子說:「何必要有口才呢?巧嘴利舌地與人辯對,常常被人討厭。我不知道冉雍是否可稱為仁,但何必要有口才呢?」

5.6 子使漆雕開仕(1)。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注釋】

(1)漆雕開:孔子學生。姓漆雕,名開,字子開,一作「子若」。

【譯文】

孔子讓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回答說:「我對這事還沒有信心。」孔子聽了很高興。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1)。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2)。」

【注釋】

(1)桴(fú):竹木製的小筏子。

(2)材:通「哉」,語氣詞。或說「材」指製作桴的竹木。今從前說。

【譯文】

孔子說:「我的主張不能實行,我就乘坐小筏子漂往海外。能跟隨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孔子說:「仲由在好勇這點上超過我,但這是不足取的。」

5.8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1)。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3),可使為之宰也(4)。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5)?」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6),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釋】

(1)賦:指軍隊。

(2)千室之邑:有一千戶人家的大邑,是卿大夫能有的領地。邑,百姓聚居的地方。

(3)家:指卿大夫家。

(4)宰:家臣。

(5)赤:孔子學生。姓公西,名赤,字子華。

(6)束帶:束緊腰帶,指整飾衣服。

【譯文】

孟武伯問:「子路有仁德嗎?」孔子回答:「不知道。」孟武伯再問。孔子說:「由啊,一個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可以讓他治理軍事。至於他的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孟武伯問:「冉求怎麼樣?」孔子說:「求啊,一個千戶人口的大邑,有百輛兵車的大家,可以讓他任家臣。至於他的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孟武伯問:「公西赤怎麼樣?」孔子說:「赤啊,可以讓他穿上禮服,站在朝廷接待賓客。至於他的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5.9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1)?」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2)。」

【注釋】

(1)愈:勝過。

(2)與:連詞,和。一說贊同,即讚許子貢不如顏回的自我評價。今取前說。

【譯文】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誰更強一些?」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同顏回相比?顏回聽得一事,能推知十事,我聽得一事,只能推知兩事。」孔子說:「是不如他啊,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5.10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1)。於予與何誅(2)?」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注釋】

(1)杇(wū):粉刷。

(2)誅:責備。

【譯文】

宰予在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般的牆壁不能粉刷。對於宰予,還有什麼值得我責備的?」孔子又說:「先前我對別人,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如今我對別人,聽了他的話還得觀察他的行為。是因為宰予讓我有了這樣的改變。」

5.11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1)。」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注釋】

(1)申棖(chénɡ):孔子學生。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見到過剛強不屈的人。」有人回答:「申棖是這樣的人。」孔子說:「申棖欲·望太多,哪裡能剛強不屈?」

5.12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1),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注釋】

(1)加:欺侮,侵凌。

【譯文】

子貢說:「我不願別人欺侮我,我也不願欺侮別人。」孔子說:「賜啊,這不是你能做得到的。」

5.13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注釋】

(1)文章:泛指詩、書、禮、樂等古代文獻方面的學說。

【譯文】

子貢說:「老師在古代文獻方面的學說,我們能夠聽到。老師在人性和天道方面的見解,我們就聽不到了。」

5.14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1)。

【注釋】

(1)有:通「又」。

【譯文】

子路聽到一種道理,如果還沒能去實行,便只怕又聽到新的道理。

5.15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1)?」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2),是以謂之『文』也。」

【注釋】

(1)孔文子:衛國大夫。名圉(yǔ),諡號文。

(2)下問:問在自己之下的人,如以能問不能、以多問寡等。

【譯文】

子貢問道:「孔文子根據什麼得到『文』的諡號?」孔子說:「他聰敏而又好學,向不及自己的人請教而不以為恥,所以給他『文』的諡號。」

5.16 子謂子產(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注釋】

(1)子產:鄭國大夫。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在鄭國二十餘年。

【譯文】

孔子評論子產,說:「他有四個方面合於君子之道:他自己的行為莊重謙遜,他事奉君主恭敬有禮,他養護民眾有恩惠,他役使民眾合於道理。」

5.17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1),久而敬之。」

【注釋】

(1)晏平仲:齊國大夫。名嬰,字仲,諡號平。

【譯文】

孔子說:「晏平仲善於與人交往,相交越久,別人越敬重他。」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1),山節藻梲(2),何如其知也?」

【注釋】

(1)臧文仲:魯國大夫。姓臧孫,名辰,諡號文。蔡:用於占卜的大龜。

(2)節:斗拱,柱上承受大梁的方木。梲(zhuō):樑上的短柱。

【譯文】

孔子說:「臧文仲把一隻大烏龜養在屋子裡,烏龜的居室有雕刻成山形的斗拱和繪有藻草的樑上短柱,他的聰明怎麼是這個樣呢?」

5.19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1),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弒齊君(2),陳文子有馬十乘(3),棄而違之(4)。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釋】

(1)令尹:楚國官名,相當於宰相。子文:姓鬭,名穀於菟,字子文。

(2)崔子:指齊國大夫崔杼。弒:臣子殺死君主叫「弒」。齊君:齊莊公,名光。

(3)陳文子:齊國大夫。名須無。

(4)違:離開。

【譯文】

子張問道:「令尹子文數次擔任令尹,沒顯出高興的樣子,數次被罷免,也沒顯出怨恨的樣子。他還必定把自己任令尹的政事告訴接替他的新令尹。他這個人怎麼樣呢?」孔子說:「這人忠啊。」子張問:「可以說是仁嗎?」孔子說:「不知道,但怎麼能算仁呢?」

子張又問:「崔子殺了齊莊公,陳文子雖有四十匹馬,卻捨棄不要,離開了齊國。到了別的國家,他說:『這裡的執政者同我們齊國的大夫崔子一樣。』又離去。再到一個國家,又說:『這裡的執政者同我們齊國的大夫崔子一樣。』還是離去。他這個人怎麼樣呢?」孔子說:「這人清啊。」子張問:「可以說是仁嗎?」孔子說:「不知道,但怎麼能算仁呢?」

5.20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1)。子聞之,曰:「再(2),斯可矣。」

【注釋】

(1)季文子:魯國大夫。姓季孫,名行父,諡號文。

(2)再:兩次。

【譯文】

季文子凡事要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到了,說:「思考兩次,也就可以了。」

5.21 子曰:「寧武子(1),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釋】

(1)寧武子:衛國大夫。姓寧,名俞,諡號武。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個人,國家政治清明時,就很聰明;國家政治危亂時,則顯得很愚笨。他的聰明別人可以達到,他的愚笨是別人達不到的。」

5.22 子在陳(1),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2),斐然成章(3),不知所以裁之(4)。」

【注釋】

(1)陳:國名。

(2)黨:古代戶籍編制單位,五百家為黨。這裡是家鄉的意思。狂簡:謂志向遠大。簡,大。

(3)斐然成章:意謂富有文采,文章可觀。

(4)裁:裁剪。這裡指對人才的教育培養。

【譯文】

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的那些學生懷有遠大志向,文采斐然可觀,我不知怎樣去造就他們。」

5.23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1),怨是用希。」

【注釋】

(1)伯夷、叔齊: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死後,兩人因互讓王位而出逃。周武王伐紂,兩人極力勸諫,武王滅商後,他們隱居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

【譯文】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過去的仇恨,因此別人很少對他們有怨恨。」

5.24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1)?或乞醯焉(2),乞諸其鄰而與之。」

【注釋】

(1)微生高:魯國人。姓微生,名高。

(2)醯(xī):醋。

【譯文】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爽?有人向他討一點醋,他不直說沒有,卻向鄰居討來給那個人。」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恥之(2),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注釋】

(1)足:過分。

(2)左丘明:古代一位名人,或說此即《左傳》作者,疑非是。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容色偽善,過度恭順,這種態度,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內心藏着怨恨,表面卻與人友善,這種行為,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5.26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1)?」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2)。」

顏淵曰:「願無伐善(3),無施勞(4)。」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注釋】

(1)盍(hé):何不。

(2)輕:據考證,此字為後人所加。敝:破舊。

(3)伐:誇耀。

(4)施:顯耀。

【譯文】

顏淵、季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談談自己的志向?」

子路說:「我願拿自己的車馬衣服與朋友共同享用,用壞了也無憾恨。」

顏淵說:「我願不誇耀自己的好處,不顯揚自己的功勞。」

子路對孔子說:「我們也想聽到您的志向。」

孔子說:「使老人得到安逸,使朋友們信任我,使年輕人懷念我。」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1)。」

【注釋】

(1)訟:責備。

【譯文】

孔子說:「算了吧!我沒見過能看到自己的過錯而在內心自責的人。」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譯文】

孔子說:「只要有十戶人家聚居的地方,一定會有像我這樣忠心誠實的人,不過是不像我這樣愛好學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