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仁篇第四 線上閱讀

本篇共二十六章,除了末章,其他基本上是孔子簡短的言論。本篇從一開始就集中在仁的話題上,孔子認為仁是禮樂得以實施的根本,所以本篇接於以論禮為中心內容的《八佾》之後,依稀可見結構上的一點聯繫。如果說關於禮的內容,孔子更強調對西周制度的承襲,採取的是「述而不作」的態度,那麼在仁的問題上他則多有開創性的理論建樹,使得「仁」成為他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仁集中體現了孔子對於人的哲學思考,是一個直接關係到孔子社會理想與政治原則的重大問題。但另一方面,仁作為道德修養,又以各種表現形式,隨時隨地反映在實際生活中。孔子自稱「吾道一以貫之」,曾參用「忠恕」二字作了解釋。後人對這一章有諸多解說,甚至有以禪宗傳授心印來擬之者。其實「忠恕」所體現的就是仁的精神。錢穆先生說:「盡己之心以待人謂之忠,推己之心以及人謂之恕。」又說:「而言忠恕,則較言仁更使人易曉。因仁者至高之德,而忠恕則是學者當下之工夫,人人可以盡力。」(《論語新解》)這一說法比較妥切,「至高之德」與「當下之工夫」也準確地概括了仁的表現特性。


4.1 子曰:「里仁為美(1)。擇不處仁,焉得知(2)?」

【注釋】

(1)里:居住。

(2)知:同「智」。

【譯文】

孔子說:「居住在有仁德風氣的地方是美好的。選擇住所而不擇有仁風的地方,怎麼能說是聰明的呢?」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釋】

(1)約:窮困。

【譯文】

孔子說:「不仁之人不能長久處在窮困之中,也不能長久處在安樂之中。有仁德的人安於仁道,聰明的人知道行仁道有利於己。」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譯文】

孔子說:「只有仁者能真正喜愛人,能真正厭惡人。」

4.4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譯文】

孔子說:「如果立志於仁,就沒有惡行了。」

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1),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2)?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3),造次必於是(4),顛沛必於是。」

【注釋】

(1)得:或以為「去」字之誤。今仍據原文譯之。

(2)惡(wū):疑問代詞,何,怎麼。

(3)終食:一頓飯時間。

(4)造次:急遽,倉猝。

【譯文】

孔子說:「財富與權貴是人人所嚮往的,但若不以正當的方法獲得,君子不會去享有這樣的富貴。貧窮與卑賤是人人所厭惡的,但若不是行為失當而得此結果,君子不會去擺脫這樣的貧賤。君子喪失了仁德,又怎麼能成就聲名?君子即使是一頓飯的片刻時間也不會違背仁德,雖倉猝急迫也一定實行仁德,雖顛沛流離也一定實行仁德。」

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1);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注釋】

(1)尚:超過。

【譯文】

孔子說:「我未曾見到喜好仁的人和厭惡不仁的人。喜好仁的人,認為沒有任何事物能高於仁;厭惡不仁的人,他實行仁,是不使任何不仁的事情出現在自己身上。有誰能在一天裡用全力去實施仁呢?我沒見過力量有不夠的。或許還是有這樣的人吧,只是我沒有見到。」

4.7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1)。觀過,斯知仁矣(2)。」

【注釋】

(1)黨:類別。

(2)仁:通「人」。

【譯文】

孔子說:「人的過失,可以各各歸入不同的類別。只要審察那人的過失,就能知道他是哪一種人了。」

4.8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若得到了真理,當晚死去都可以啊。」

4.9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

孔子說:「士人有志於真理,卻又以穿舊衣吃劣食為恥辱,這樣的人,不值得與他談論真理。」

4.10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1),無莫也(2),義之與比(3)。」

【注釋】

(1)適(dí):專主。或說「適」通「敵」,敵對的意思。今從前說。

(2)莫:不肯。或說「莫」通「慕」,羨慕,與上句敵對義相對。今從前說。

(3)比:附從,合。

【譯文】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之事,沒有必定要這樣做的,也沒有必定不這樣做的,所做唯求合乎義。」

4.11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懷道德,小人心懷鄉土;君子心懷法度,小人心懷恩惠。」

4.12 子曰:「放於利而行(1),多怨。」

【注釋】

(1)放(fǎng):依據。

【譯文】

孔子說:「依據個人利益行事,必定招致很多怨恨。」

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1)?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注釋】

(1)禮讓:守禮謙讓。

【譯文】

孔子說:「能以禮讓的原則治國嗎?這有什麼困難呢?不能以禮讓的原則治國,那對禮怎麼辦呢?」

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不要愁沒有職位,而應愁自己用什麼勝任其位。不要愁沒有人知道自己,而應求自己能有什麼可以使人知道的。」

4.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

【注釋】

(1)忠:盡心待人。恕:推己及人。

【譯文】

孔子說:「參啊!我的學說貫穿着一個基本原則。」曾子說:「是的。」

孔子出去後,其他學生問道:「這是什麼意思呢?」曾子說:「老師的學說,就是忠恕二字呀。」

4.16 子曰:「君子喻於義(1),小人喻於利。」

【注釋】

(1)喻:知曉。

【譯文】

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看見賢者,就想着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做得怎麼樣。」

4.18 子曰:「事父母幾諫(1),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2)。」

【注釋】

(1)幾(jī):隱微。這裡是委婉的意思。

(2)勞:憂愁。

【譯文】

孔子說:「事奉父母,若父母有過錯應委婉地勸阻,看到自己的意思不被聽從,仍然恭恭敬敬而不冒犯他們,只是內心憂愁,但不怨恨。」

4.19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譯文】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離家遠行,如果要外出也必須有確定的去處。」

4.20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1)

【注釋】

(1)已見《學而篇》十一章。

【譯文】

孔子說:「能三年不改變父親生前的行事之道,可以說是盡孝了。」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1)。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注釋】

(1)知:記住。

【譯文】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不記在心中。一方面為他們的高壽而歡喜,一方面為他們的衰老而憂懼。」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1)。」

【注釋】

(1)躬:自身。逮(dài):及,追上。

【譯文】

孔子說:「古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的行為跟不上為可恥。」

4.23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譯文】

孔子說:「對自己加以約束而犯過失的情況是很少的。」

4.24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1)。」

【注釋】

(1)訥:言語遲鈍。

【譯文】

孔子說:「君子要出言遲鈍而行事敏捷。」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

孔子說:「有德之人不會孤單,必定會有與他親近的人。」

4.26 子游曰:「事君數(1),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注釋】

(1)數(shuò):頻頻。這裡有煩瑣、瑣屑的意思。

【譯文】

子遊說:「事奉君王時過於煩瑣,就會遭受羞辱。朋友交往中過於煩瑣,就會導致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