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第一 線上閱讀

《論語》各篇的題目都取自首章第一二句的兩字或三字,故篇題本身沒有意義。《論語》是語錄體裁,從學術角度看,全書編排顯然缺乏整體性的建構,各章內容互有交疊,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繫。但是,這也並不表示絕對的雜亂無章,部分篇章的內容比較集中,又多少見出編輯者的用心。

本篇共十六章。作為全書的首篇,從總體看,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也比較重大,其中包括孝、仁、禮、政、學習等一系列論題,可以說,以下各篇進一步展開的論述內容在首篇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露。孔子思想體系的中心部分是「仁」與「禮」,孔子對這兩個問題有豐富的論述,提出了明確的主張。這裡由有若所說的「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以及「禮之用,和為貴」等觀點,表達了仁與禮的特徵和效能,這就是以血緣親情為社會關係的基礎,由此維繫社會秩序,形成一種既有嚴格等序又和諧融洽的理想化社會狀態。這是對孔子思考走向的初步顯示。


1.1 子曰(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2)?有朋自遠方來(3),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4),不亦君子乎?」

【注釋】

(1)子:《論語》中「子曰」的「子」皆指孔子。

(2)說:同「悅」,高興,喜悅。

(3)朋:在同一師門受學者。這裡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4)慍(yùn):怨恨,惱怒。

【譯文】

孔子說:「學習中時時加以溫習,不是很愉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雖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這不正是君子嗎?」

1.2 有子曰(1):「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鮮矣(3);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4)!」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

(2)弟:同「悌」,敬順兄長。

(3)鮮(xiǎn):少。

(4)與:同「歟(yú)」,語氣詞。

【譯文】

有子說:「一個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在上位的人,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歡犯上卻喜歡作亂,這種人是不會有的。君子行事致力於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產生了。孝悌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容色偽善,這樣的人很少有仁德。」

1.4 曾子曰(1):「吾日三省吾身(2):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3)?」

【注釋】

(1)曾子:孔子學生。名參,字子輿。

(2)三:泛指多次。省(xǐng):反省檢查。

(3)傳(chuán):傳授,指老師傳授的學業。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數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了?與朋友交往是否真誠守信了?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認真複習了?」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1),敬事而信(2),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3)。」

【注釋】

(1)道:治理。乘(shèng):古代以四匹馬拉的兵車。

(2)敬事:指嚴肅的治事態度。

(3)時:這裡指農時。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具有千輛兵車的國家,要嚴肅治事並有誠信,要節約財用並愛護百姓,要根據農時來使用民力。」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1),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注釋】

(1)弟子:指年少者。

【譯文】

孔子說:「一個年輕人,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敬順兄長,謹慎而有信用,泛愛眾人而親近仁者。能做到這些尚有餘力,那就去學習文章典籍。」

1.7 子夏曰(1):「賢賢易色(2);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3);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1)子夏:孔子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2)賢賢:尊崇賢者。易:改變。色:女·色。這裡指好色之心。或說「賢賢易色」專指對妻子應重品德而輕姿色。

(3)致:奉獻。

【譯文】

子夏說:「尊崇賢者而改變喜好女·色之心,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事奉君上能不惜性命,與朋友交往中說話有誠信。這樣的人即使沒有經過學習,我也一定說他學習過了。」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1),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2)。過,則勿憚改。」

【注釋】

(1)重:莊重。

(2)不如己:指道德品性不同於己者。

【譯文】

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不會有威嚴,他即使學習了也不會牢固。為人要以忠信為主。不要與不同於自己的人交友。有了過失,就不要害怕改正。」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1),民德歸厚矣。」

【注釋】

(1)終:老死壽終。這裡指父母去世。追遠:追念死亡久遠者。這裡指祭祀遠祖。

【譯文】

曾子說:「能謹慎辦理父母的喪事,追念死亡已久的遠祖,這樣就能使百姓的德性趨歸敦厚。」

1.10 子禽問於子貢曰(1):「夫子至於是邦也(2),必聞其政(3)。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4)?」

【注釋】

(1)子禽:陳亢,字子禽。子貢:孔子學生。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2)夫子:古代對男子的敬稱。這裡指孔子。

(3)聞:聽見,知悉。

(4)其諸:語氣詞,表示推測。

【譯文】

子禽向子貢問道:「夫子每到一個國家,必定獲知這個國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得的呢?還是別人主動提供予他的?」子貢說:「夫子是以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的德行而得知國家政事的。夫子求得政事的方式,應是不同於別人求取的方式吧?」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1),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注釋】

(1)沒(mò):通「歿」,死。

【譯文】

孔子說:「父親在世時,觀察兒子的志向;父親去世後,觀察兒子的行為;他能三年不改變父親生前的行事之道,可說是盡孝了。」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1)。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

(1)和:和諧,協調。

【譯文】

有子說:「禮的運用,以和諧為可貴。過去聖明君王的治政之道,美好的地方就在這裡,無論小事大事都這樣來實行。但是,如遇行不通的時候,只是為了和諧而求和諧,而不用禮加以節制,那也是不可行的。」

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1)。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2),亦可宗也(3)。」

【注釋】

(1)復:實踐,履行。

(2)因:依靠,憑藉。舊注或以「因」通「姻」,全句意為締結婚姻擇其可親之人。

(3)宗:尊敬。

【譯文】

有子說:「所定的信約必須合於道義,這才是能夠履行的。態度恭敬應合於禮,這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親之人,這也就可尊敬了。」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安適,行事勤敏而言語謹慎,能到有道的人那裡辨正是非,這可說是好學的了。」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1),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2)。』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注釋】

(1)未若貧而樂:一本「樂」下有「道」字。

(2)「如切如磋(cuō)」兩句:語見《詩經•衛風•淇奧》。切、磋、琢、磨,指對骨器、玉器等器物的不同加工方式,比喻在道德學問上的磨礪研修。切,切斷。磋,銼平。琢,雕刻。磨,磨光。

【譯文】

子貢說:「貧困而不對人阿諛奉承,富貴而不驕傲自大,這怎麼樣?」孔子說:「這樣也可以了。但還不如貧困而樂道,富貴而好禮的人。」

子貢說:「《詩經》中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說明這個道理吧?」孔子說:「賜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因為告訴你這一層意思,你能進一步領會到那一層意思了。」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擔憂別人不了解我,擔憂的是我不了解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