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十一 · 告子上 · 六 線上閱讀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1),則民好善;幽、厲興(2),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3)。』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歟?」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注釋】

(1) 文、武:即周文王、周武王,是周代的兩個聖王。

(2) 幽、厲:即周幽王、周厲王,是周代的兩個暴君。

(3) 微子啟:商紂王庶兄,名啟。曾屢次勸諫商紂。周滅商後,稱臣於周,後被封於宋,為宋國始祖。王子比干:商紂王的叔父,因屢次勸諫商紂,被剖心而死。

【譯文】

公都子說:「告子說:『人的本性沒有善和不善的問題。』有人說:『人的本性可以讓它善良,也可以讓它不善;因此,周文王、周武王當政的時候,百姓就趨於善良;周幽王、周厲王當政的時候,百姓就趨於殘暴。』又有人說:『有本性善良的,有本性不善良的;因此,有堯這樣的聖人做君主,卻有象這樣惡劣的百姓;有瞽瞍這樣的壞父親,卻有舜這樣的好兒子;有商紂這樣惡劣的侄兒,而且身為君主,卻有微子啟、王子比幹這樣的仁人。』如今您說人本性善良,那麼他們說的都不對嗎?」

孟子說:「從人的天賦資質來看,是可以使它善良的,這就是我所說的人性善良。至於有些人做壞事,不是天賦資質的錯。同情心,人人有;羞恥心,人人有;恭敬心,人人有;是非心,人人有。同情心即是仁,羞恥心即是義,恭敬心即是禮,是非心即是智。仁、義、禮、智,不是外人教我的,是我原本就有的,只是沒深入思考過罷了。因此說:『一經探求就會得到它,一加放棄就會失掉它。』人們之間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無數倍的,就是不能全部發揮出人的天賦資質的緣故。《詩經》說:『上天生養萬民,事物都有法則。百姓把握常規,喜愛美好品德。』孔子說:『作這首詩的人,一定是個了解大道的人啊!因此,有事物便有其不變的法則;百姓把握了它,所以喜歡美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