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八 · 離婁下 · 一 線上閱讀

本篇第一、十九、二十、二十九、三十一各章,都論及古代聖王或聖人之徒同道的道理,或不謀而合,或易地而然,其行跡或有差異,所持守的道義準則卻如出一轍。第四、五、六章,是關於君臣相對關係的論述,在孟子看來,臣對君的盡忠,並不是無條件的,而是取決於君王是否行仁義之道。包括以上各章在內,本篇亦多格言式短章,涉及個人修養、待人接物的處世態度、學習與研究的方法等問題。第二十七章記錄孟子與王打交道的一件小事,可以看出孟子以禮為恃的驕傲人格。第三十三章「齊人有一妻一妾」,是一則著名的寓言,第十八章以水為喻,說明為人治學的「有本」、「無本」之別,都饒有趣味,體現出《孟子》文章長於譬喻的特點。


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1),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2),卒於畢郢(3),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4),先聖后聖,其揆一也(5)。」

【注釋】

(1) 「舜生於諸馮」幾句:諸馮、負夏、鳴條,都是地名,難以確指何地。

(2) 岐:岐山,在今陝西境內。

(3) 畢郢:地名,在今陝西咸陽東。

(4) 符節:古代表示印信之物,用玉或銅、竹等原料製成虎、龍等形狀,或篆刻文字,剖為兩半,各執其一,有事則左右相合,以為印信。

(5) 揆(kuí):尺度,準則。

【譯文】

孟子說:「舜誕生在諸馮,遷居到負夏,死在鳴條,是東方人。文王生在周國的岐山,死在畢郢,是西方人。兩地距離一千多里,時代相隔一千多年。但是當他們得志時在中國的作為,卻像符節相合那樣相同,古代的聖人和後代的聖人,他們的準則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