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六 · 滕文公下 · 四 線上閱讀

彭更問曰(1):「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2),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

曰:「否!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3),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於子(4)。於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

曰:「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君子之為道也,其志亦將以求食與?」

曰:「子何以其志為哉?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曰:「食志。」

曰:「有人於此,毀瓦畫墁(5),其志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

曰:「否。」

曰:「然則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注釋】

(1) 彭更:孟子弟子。

(2) 傳(zhuàn)食:轉食。

(3) 羨:多餘。

(4) 梓、匠:即梓人、匠人,指木工。輪:輪人,制車輪的人。輿:輿人,制車廂的人。

(5) 墁(màn):牆壁上的塗飾。

【譯文】

彭更問道:「跟隨其後的車有幾十輛,跟從其後的人有幾百人,在諸侯之間轉來轉去找飯吃,這不是太過分了嗎?」

孟子說:「如果不符合原則,那就一筐飯也不從別人那裡接受;如果符合原則,那麼,舜接受堯的天下,也不以為過分——你認為過分嗎?」

彭更說:「不對的。士人不幹活就吃飯,是不可以的。」

孟子說:「你如果不讓各種行當互通有無,交換成果,用多餘的來補充不足的,農民就有多餘的糧食,婦女就有多餘的布帛;你如果讓他們互通有無,那麼,木匠和車工就都可以從你那裡得到吃的。這裡有個人,在家就孝敬父母,在外就尊敬長輩,嚴守着古代聖王的道義,等待將來的讀書人發揚光大,卻不能從你那裡得到吃的。你為什麼尊重工匠和車工而輕視實行仁義的人呢?」

彭更說:「工匠和車工,他們的動機就是謀飯吃;君子實行道義,他們的動機也是謀飯吃嗎?」

孟子說:「你為什麼要論動機呢?如果他們對你有功勞,可以給吃的就給他們吃的好了。而且你是為了報答動機給飯吃?還是為了報答功勞給飯吃?」

彭更說:「報答動機。」

孟子說:「有人在這裡,毀壞屋瓦,在新刷的牆上亂畫,他的動機是謀飯吃,那你給他飯吃嗎?」

彭更說:「不。」

孟子說:「那麼,你不是為了報答動機給飯吃,而是為了報答功勞給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