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一 · 梁惠王上 · 一 線上閱讀

本篇共七章,除第六章對梁襄王,第七章對齊宣王外,其他各章都是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首章提出「義利之辨」,主張講仁義可使上下有序,否則將人人各求其利而不知足,則國亂而君危。以下各章所記對話,大抵不離「仁政」的話題。仁政的主要內容包括反對攻伐,發展生產,減輕刑罰賦斂,使老百姓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在此基礎上以孝悌之義教導百姓。如此便可以抵禦外侮,並使天下歸服。孟子又指出君王施行仁政的基礎,是天性中固有的「不忍之心」,把它推廣開來,也就是仁政。從上述各章的闡發,可見孟子雖把「義」放在「利」之上,但他所謂「義」,主要的內容卻是人民的「利」,凡政策由此出發,做法與此相合,便是「義」,否則反是。因此既熱情讚揚「與民同樂」的古聖,又尖銳批評「率獸食人」的今王。


 

孟子見梁惠王(1)。王曰:「叟(2)!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3)。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4)。萬乘之國(5),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6);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7)。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釋】

(1) 梁惠王:即魏惠王,名。

(2) 叟(sǒu):對老年人的尊稱。

(3) 亦:只。

(4) 征:取。

(5) 萬乘(shènɡ)之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乘,兵車一輛稱一乘。古代以擁有兵車的多少來衡量國家大小,萬乘之國在戰國時是大國。

(6) 家:卿大夫的采地。

(7) 饜(yàn):滿足。

【譯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說:「老先生!不遠千里而來,將對我國有利吧?」

孟子回答說:「王!何必講利?只要有仁義就可以了。王說:『怎樣對我國有利?』大夫說:『怎樣對我的封地有利?』士人和老百姓說:『怎樣對我自己有利?』上下交相求利,那國家就危險了。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它的君王的,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它的君王的,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裡,擁有一千輛兵車,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擁有一百輛兵車,不算不富有了。但如果把義放在後頭而把利放在前頭,那他不爭奪是不會滿足的。從沒有講仁卻遺棄自己父母的,也沒有講義卻輕慢自己君王的。王只要講仁義就可以了,何必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