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前言 · 一 · 孟子其人 線上閱讀

孟子名軻,表字無傳,戰國時鄒國人。具體生卒年月不詳,古今有多種推斷,通行的說法大致有兩種,即前372年—前289年,或前385年—前304年。

孟軻是魯國貴族孟孫氏之後,出生時,家道已衰落,是沒落貴族的後裔。據說他的父親名激,在孟軻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孟軻主要由母親撫養成人。孟母很重視對孟子的教育,歷史上廣泛流傳着「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的故事,足見其良苦用心。在母親的精心教誨下,孟軻度過了充實的少年時代。

長大成人後的孟子,曾「受業子思之門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子思是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孫子,是戰國初期大名鼎鼎的儒學大師(歷史上,曾有學者出於對孟子的推崇,而將子思本人看作孟子的老師。但這種說法顯然經不起考證)。因此,師從子思門人,奠定了孟子對儒家學說的終身信仰。孟子樂於以孔子繼承者自命,曾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

中年時期的孟子以儒學大師的身份,遊歷各國近20年。他遊歷時,後車數十乘,隨從數百人,以推行王道政治為己任,曾到過齊、宋、滕、魏、魯、薛等多個國家。在20年的奔波中,孟子學派的影響很大,到處都有諸侯以禮相待,但卻無人肯真正實行他的政治主張。

孟子晚年對於遊說諸侯,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已不抱希望,於是歸隱鄉里,不再出遊,以著書立說為務;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為自己的人生樂趣。

總的說來,孟子的生平與孔子有很多相似之處,都經歷了讀書、遊歷、教書三部曲,他們的思想主張都未能被統治者所採納(只是比孔子在生活待遇方面要幸運得多)。正因為如此,孟子被人們尊稱為「孔子之後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