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號:這世界,至少還有你 線上閱讀

陳慧鵬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住在紐約的窮編劇海蓮·漢芙熱愛英國文學,可是美國的圖書要麼粗製濫造、要麼價格昂貴,她試着根據廣告聯繫了位於倫敦查令十字街84號的馬克斯與科恩書店,那是1949年10月5號。到了11月3號,她已經收到了訂到的第一批書。書店提供的價格低廉的珍本圖書讓漢芙欣喜不已,而書店經理弗蘭克?德爾的細緻耐心大概也更博得了漢芙的好感(儘管剛開始她並不知道這個FPD是什麼人)。於是,通信開始了。戰後的英國物資匱乏,商品實行配給制,「每人每月只有一個雞蛋」。漢芙聽說之後,「嚇壞了」,從當年12月起,她就陸續給書店同仁寄去雞蛋、肉、火腿等緊缺食品,一直持續到1953年。漢芙的善良與慷慨打動了所有的人,從此,本來簡單乏味的商業往來,變成了朋友間的相知與關懷。

多少年來,漢芙的夙願就是探訪倫敦,她要去看跟英國文學相關的一切,後來更加上了她所謂的「我的書店」,而書店同仁們也一直期盼着她的來訪。德爾說:「當您確定訪問英國時,橡原巷37號將會有一個房間,可供您無期限地住宿。」然而,造化弄人,直到1968年德爾病逝,迫於生計的漢芙也未能造訪倫敦,那時,他們的通信已經保持了20年。

德爾去世之後,傷心不已的漢芙將20年間她和德爾以及其他與查令十字街84號相關人等的通信整理出版,這就是《查令十字街84號》。

翻開書,最出彩的是漢芙的信。漢芙的文筆輕鬆詼諧、信馬由韁,對於喜歡的書,她表現的欣喜若狂,對德爾感激涕零;對她不喜歡的書,則罵得體無完膚,當然,捎帶着也要痛罵德爾一頓。雖然20年來,漢芙只不過買了50本書,但她關於書的文字都是讓人心頤的,仿佛酷暑中的冰鎮菊花茶,沁人心脾的清涼。而透過文字,則是她的仗義豪俠和對書的深深的熱愛。

德爾的信則寫得矜持穩重。從信里可以看出一個兢兢業業的書店經理的形象。正因為德爾對自己的工作不厭其煩、了如指掌,盡心竭力的只是一味滿足漢芙對書的挑剔要求,漢芙才可能只提書名,而將挑選版本的責任全權委託給德爾。

漢芙與其他人的通信,則仿佛是個旁白,德爾的另一個角色在這裡悄悄的流露出來——他是漢芙的傾聽者。雖然德爾從不主動提問,對於漢芙的東拉西扯往往也只是三言兩語的應答,但是,在德爾去世後,德爾夫人寫給漢芙的信中說「……我曾經很嫉妒過你,因為弗蘭克對你的信如此喜歡,你的信與他的幽默感又如此相同。」其實這種欣賞漢芙又何嘗沒有感受呢,否則,她也不會早在1961年的一封信里就說這麼一句「唉,這下你該明白了吧,弗蘭基,這個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下你一個了」。再聯繫上德爾在漢芙的要求下不稱漢芙小姐而改口為「親愛的海蓮」的那封信是寫於1952年2月14號,而且,也就是在這封信上,德爾第一次邀請漢芙訪問倫敦。所謂「空穴來風,事必有因」,這也就難怪1986年這個故事被搬上銀幕時會帶上愛情的意味了。其實這樣的猜測未必能落到實處,而且即使有,也是地地道道的柏拉圖式的愛情,然而大概也正是因為這種猜測,二十年的緣慳一面才讓人為之深深感動,喟然嘆息吧。

現在就手頭這個譯本談些技術層面的問題——雖然自己也覺得剎風景,可是沒辦法,職業病!

譯林這次能推出這樣清秀淡雅的裝幀,實在要刮目相看一下的。而書中除了收錄愷蒂、陳建銘、唐諾、張立憲的書評外,詳盡的八十餘條注釋——有的還帶有插圖——也是一大特色。更讓人驚喜不已的則是扉頁上楊春華設計的藏書票。畫面上,一個長裙女子在花下讀書,而畫面的下方則是漢芙在1969給朋友的信中的最後一句:「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kiss it for me!I owe it so much.」

這個譯本多少也有些讓人不滿意的地方。書店裡好幾本書的勒口都有意外摺疊的痕跡,內頁也有一些顯然是印裝過程中的摺痕和淡淡的油墨污跡。如果說上面這些都是印刷和排版的問題的話,那麼書中偶爾出現的有着典型漢語內涵的行文方式就顯然是翻譯的問題——也許贊同者認為正是特色,可是我是受不了「阿彌陀佛」「球季尚未結束,同志仍需努力」這樣的語句!沒辦法,也許我們真的該如陳建銘所說的去讀英文原版。可是,我又哪裡去找一個弗蘭克·德爾,對他說「去,給我找一本《84,Charing Cross 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