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者的初心:第三部 用心理解 · 12 心也需要休息 線上閱讀

12 心也需要休息

只有在坐禪時,你才會對心的這種空寂狀態有最清淨、最真切的體驗。嚴格來說,心的空性甚至不是心的一種狀態,而是心的原初本質,這是佛陀和六祖都體驗過的。

我們應該在沒有修行或開悟之處建立起修行的習慣,如果我們是在有修行和開悟之處坐禪,就沒有機會讓自己獲得完全的平靜。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堅定相信自己的真實本性。我們的真實本性超出意識經驗之外,只有在意識經驗的範圍內,才會有修行與開悟,以及善與惡之分。但不管我們能否經驗到自己的本性,它都是超越意識地存在着,我們必須以本性作為修行的基礎。

別把佛陀的話放在心上

哪怕心存善念也不是那麼的善。佛陀有時固然會說:「你應該做這個,你不應該做那個。」但如果你把他的話留在心裡,卻不見得太有益處。這些話會成為你的一種負擔,讓你有種不自在的感覺。說起來,有時心存惡念還會讓人舒服一點。不過,歸根究底,善與惡都無關宏旨,你是不是能夠讓自己平靜、讓自己不為善與惡所囿限,那才是重點。

有什麼東西梗在你的意識裡頭時,你就無法獲得真正的從容自若。想要獲得完全的從容自若,最好的方式是忘掉一切。這樣的話,你的心就會變得夠靜謐、寬廣而清明地以事物的本然面貌觀看它們,不費一絲力氣。獲得從容自若的最好方法就是,不保留任何事物的觀念,把它們統統忘掉,不留下任何思想的陰影或痕跡。

但如果你刻意停止心念或超出意識活動之外,那隻會給自己帶來另一個負擔。「我應該在修行時停止心念,但我卻做不到,我的修行不夠好。」這樣的想法也是一種錯誤的修行方式,不要刻意停止心念,而是要讓一切如實呈現自身,那麼,雜念就不會在你的心裡久留,而你最後也會得到一顆清明且空蕩蕩的心。

保持一顆空心

因此,堅定相信你的心的本源空性,是修行中最要緊的事。佛經用大量的比喻來說明這個空的心,有時候我們會用天文數字來形容它,這意味着我們不應該去計量它。如果它大得讓你無法計算,你就不會有興趣去計算它了。

但只有在坐禪時,你才會對心的這種空寂狀態有最清淨、最真切的體驗。嚴格來說,心的空性甚至不是心的一種狀態,而是心的原初本質,這是佛陀和六祖都體驗過的。「本心」、「本來面目」、「佛性」,以及「空性」,所有這些語彙都是形容心的絕對寧靜。

各位知道怎樣才能帶給身體休息,卻不知道怎樣才能帶給心靈休息。哪怕是躺在床上,各位的心仍然異常忙碌,哪怕是睡着,各位的心仍忙於做夢。你們的心總是處於激烈活動之中,這不是好事,各位應該學學怎樣放下思考的心、忙碌的心。想要超越我們的思考機能,我們必須堅定相信心的空性。能夠堅定相信心的絕對寧靜,我們就能達到清淨的本源狀態。

哈!這只是虛妄

道元禪師說過:「當在虛妄中建立修行。」哪怕你認為自己身處虛妄,你的清淨心卻依然存在。在你的虛妄之中體現清淨心,這就是修行。只要在虛妄中體現清淨心,虛妄就會消失。當你能說出「這是虛妄」這樣的話時,虛妄就會無地自容,自己走開。所以,「當在虛妄中建立修行」,不因虛妄而有所掛礙,就是修行,而即使你自己沒有意識到,但這就是開悟。

反過來說,如果你刻意要把虛妄趕走,虛妄只會更加賴着不走,而你的心為了對付它們,也會愈來愈忙碌。所以,只要對自己說:「哈!這只是虛妄。」不必被它閒擾,而只是冷眼旁觀,你就會擁有你的真心、平靜心,一旦你開始要對付虛妄,就會被捲入虛妄之中。

因此,不管你是否獲得開悟,「只管打坐」就已足夠。如果你刻意追求開悟,就會給自己的心帶來很大的負擔。你的心將無法清明得足以如物之所如地觀物。如果你真的是看到了事物的實相,那你就會看到它們應有的樣子。一方面,我們應該追求開悟,因為那是事情的應然;另一方面,我們是肉身性的存在,想要獲得開悟極端困難,這是事情在當下的實然。

但如果我們開始打坐,我們本性中的這兩面都會被喚起,而我們也會同時從應然與實然這兩面來看事情。因為我們目前做得不夠好,所以會想要做得更好,但是當我們達到超越心的境界,就會同時超越事情的應然和實然。在本心的空性中,它們都是同樣一回事,明白這一點,我們就會得到完全的從容自若。

佛法就在我們本心之中

宗教一般都是在意識的領域中發展自身:建立緊密的組織、蓋起漂亮的建築、創作出音樂、發展一套哲學等等,這些都是意識世界的宗教活動。但是,佛教強調的是非意識的世界,發展佛教最好的一種方式是坐禪——只管打坐,與此同時,也要對我們的真實本性堅信不疑。這個方式比看書或研究佛法的哲學要好得多。

當然,研究哲學也有其必要,它可以增強你的信念。佛法的哲學極具包容性,而且十分合乎邏輯,所以佛法不僅僅只是佛教的哲學,也是有關生命自身的哲學。佛教教法的目的是要指出生命是超越意識的,是存在於我們清淨的本心之中。

大家一起來打坐

所有的佛教修行都是為了鞏固這個真理,而不是為了宣傳佛教,不是為了讓佛教看起來神秘兮兮而吸引眾人。因此,在討論佛教時,我們應該使用最尋常、最普遍的方式,而不應透過玄奧的哲學思維來推廣我們的禪道。

在某些方面,佛教是很好辯的,但這只是因為身為佛教徒,我們必須防止別人對佛教做出神秘、玄奧的解釋。但哲學討論並不是了解佛教的最佳方式,如果你想成為地道的佛教徒,最好的方法是打坐。我們能夠有一個場地聚在一起打坐,真是非常幸運的事。我希望各位對「只管打坐」的坐禪方法有堅定的信念。只管打坐,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