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芳華》是曾屬於她的芳菲年華 線上閱讀

在被緊急撤檔兩個月後,《芳華》終於在眾人的期待下,重回大熒幕。

有人在電影中重溫了青春歲月,感嘆年華易逝,有人替劇中的主角「活雷鋒」的悲慘命運感到不公。

更多的人則是感到心中鬱結:為何在《芳華》中,善良的人卻得不到善待?所有的愛情都不能善終?

若你心中恰好也有這些疑問,若你想要讀懂電影中描寫的,那段屬於文藝兵們的青春歲月,不妨讓我們先來嘗試讀懂小說《芳華》的作者嚴歌苓。

四年前,馮小剛導演曾向嚴歌苓發起邀請:咱們倆拍一個文工團的電影吧,你我都是文工團的,我現在特別懷念那段生活。

曾有着多年軍隊生活的嚴歌苓,幾乎是抽出了自己青春時的記憶,編織成了這樣一本記錄了時代變化的《芳華》。

文工團里的歲月不似我們熟悉的青春時代,沒有翹課、打架、和教導主任的鬥智鬥勇。在嚴歌苓的筆下,多了一些對人性的探討與對那個時代的反思和自責。

某種程度上,《芳華》對於嚴歌苓來說,更像是一本記錄青春年華的自傳。她也曾說過,這是自己寫過「最誠實的一本書」。

電影中,第二女主角蕭穗子講述的聲音貫穿了始終,在她稍顯蒼涼的平靜語調中,我們似乎旁觀了一代人的芳華。

而蕭穗子的原型,其實就是作家嚴歌苓。

1958年,嚴歌苓出生在上海一個充滿文藝氣息的家庭里。

她的祖父嚴恩春是個不可多得的才子16歲上大學,25歲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是托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的首版中文譯者。

她的父親嚴敦勛,筆名蕭馬,既是作家,也是編劇。她的母親是一名極為勤奮的話劇演員。

在嚴歌苓小的時候,父親優美動聽的琴聲,和母親練習台詞時舞台腔一直伴隨着她的成長。

後來,突如其來的文革打破了她小學生活的平靜。但有父親書櫃裡豐富的藏書陪伴,小嚴歌苓倒是很開心。

從《唐璜》、《堂吉訶德》、到《戰爭與和平》、《復活》……父親的書櫃像個百寶箱,所有能想到的西方經典小說,都能在父親的書房裡找到。

小時候,她還喜歡讀《西廂記》,對未成年的孩子來說,這本書中充滿了不合時宜的神秘與禁忌。

母親總會悄悄將書從她手邊抽走,怕小孩子「知道得太多」。但父親卻是從來都不阻攔她看那些「超越年齡」的東西。

似乎是從那時起,她早早地開始了對人性的窺探。

大雜院裡,因不堪迫害而牽着手跳樓的老夫婦,讓幼小的她感受到那個年代裡人們的無助與絕望。

一位不堪凌辱,服安眠藥自殺的女作家,在赤身裸·體蓋着一床被褥被送到醫院搶救時,還被經過的電工故意拎起被褥來偷窺,這幅畫面,也被嚴歌苓敏銳地捕捉,並記在了心底。

在本應天真無邪的歲月中,嚴歌苓過早地洞察到了人性中貪婪的一面。這也使得她在成長的歲月中多了一份看透人心的成熟。

 

《芳華》中,有着一段令人感到惋惜和憤懣的半截戀情。

男主角劉峰愛上了文工團里唱歌好聽的姑娘林丁丁。

在告白之後,他只是忘情地抱了一下喜歡的女孩子,卻被女生污衊為非禮,從此身敗名裂,被下放伐木連,再也不是眾人眼中的「活雷鋒」。

這一段痛楚又幻滅的愛情,曾真實地在嚴歌苓身上發生……

小時候的嚴歌苓最喜歡唱歌跳舞,爸爸就在安徽藝校給她找了老師,練了半年芭蕾。

1971年,剛滿12歲的嚴歌苓憑藉自己的舞蹈基本功,成功考進了成都軍區文工團做文藝兵。

就像電影裡的姑娘們一樣,跳舞成了她生活的重心。

每天早上4點,她都會從被窩裡爬起來,將腿拉成一條直線,腳高高地架在窗欞上。甚至連給人寫信都會保持這種姿勢,從不懈怠。

除了練舞之外,她最喜歡的就是讀書。

書都是她從被封着的閱覽室「偷」出來的,書里有名人的傳記故事,也有懵懂的愛情。

《拜倫傳》中,拜倫的故事令嚴歌苓欽佩與感動。她從中學會了克制與努力,懂得了先天的條件,並不能決定最終的高度。

讀《青春之歌》,林道靜的故事又令嚴歌苓產生了一些對愛情模糊的幻想。

正是少年少女情竇初開的時候,文工團里有不少人打着談進步的幌子,談成了男女朋友。

那個時候,15歲的嚴歌苓心裡,也裝着一個愛人。

那種熾熱的愛情像極了《芳華》里,對林丁丁痴迷的劉峰。

眾人都說劉峰是活雷鋒,他為不愛吃餃子的「女同志」煮麵;把上大學的機會讓給別人;就算傷了腰,跳不了舞,也要留在文工團里做一名打雜的「萬金油」。

這些全都是因為他偉大?不,至少有一多半是為了林丁丁,是為了心裡火熱的愛情。

那時的嚴歌苓和劉峰一樣,愛得純粹,愛得忘情。

對方是一位大她7歲的排長,短短6個月,嚴歌苓寫出了160封情書。軍隊中禁止戀愛,兩人就眉目傳情。每當寫好情書,她都會摸一摸衣服上的第二顆紐扣,發一個暗號讓對方去看信。

沒想到,戀愛一事被上級捕捉到蛛絲馬跡後,男方居然主動拿出情書,檢舉揭發了嚴歌苓。

同劉峰的愛情一樣,她遭到了深深的背叛。

之後的故事與《芳華》近乎重疊,嚴歌苓被叫去,一遍又一遍地寫檢查。

上級總嫌她寫得不夠詳細,怒吼着讓她「再寫細一點」、「再挖思想源頭」。

美好的愛戀成了罪孽、少女心事被一刀刀剖開,令年輕的嚴歌苓幾乎產生了赴死之心。

歷經絕望,冷靜之後的嚴歌苓,開始用審視的目光去看待人心,也逐漸發現了一些蟄伏在人性之下,更深刻的東西。

那時候的人們究竟有沒有愛的權利?

所謂愛情,為何會在當時如此不堪一擊?

一個從未傷害過別人的人,為何會被如此落井下石?

真誠和善良,到底有沒有用?

嚴歌苓把這些問題寫進了《芳華》,留給觀者來回味,品評。

《芳華》中的蕭穗子,比起嚴歌苓來,生活似乎更加簡單而平靜。

那是因為嚴歌苓找到了一個更適合盛裝那些絕望與孤獨的角色何小萍。

那時候的文工團里,也確實有過這麼一個女孩子,像《芳華》里的何小萍一樣,受盡了大家的捉弄和排擠。

當時的嚴歌苓和電影中的蕭穗子一樣,並沒能伸出援手。把這一角色寫進《芳華》,也正是想表達她的懺悔之情。

20歲時,嚴歌苓所在部隊參加了自衛反擊戰。

當時嚴歌苓和電影中的蕭穗子一樣,去當戰地記者,沒想到,這成為了她一生的轉折。

之前,她只在文工團里編舞、編牆報,生活里只有輕歌曼舞。而後,那些戰地記者的的體驗,幾乎徹底顛覆了她的生活。

電影《芳華》中,何小萍到野戰醫院擔任護士,目睹了這樣一幅畫面:在野戰醫院裡,全是前線拉回來的傷號,到處都躺滿了人,連走道都幾乎被堵住。

那時候的嚴歌苓看到這麼多血淋淋的戰士,感到很震驚:都是年輕的生命,為什麼可以一下子就變成這樣?

在採訪、照顧傷員的3個月裡,她常常跟着護士換藥,呆在醫院裡,陪着負傷的戰士說說話。

那幾個月,讓一個20歲的小姑娘忽然看到了戰爭的可怕、看到了死亡恐懼。

在聽到了太多士兵們講述的悲傷的故事後,對生命的悲憫讓她再也不能傻乎乎地唱歌跳舞。

嚴歌苓開始寫作,最初寫感傷的詩,後來寫帶有反戰情緒的小說,其中一篇叫《十五月兒缺》,寫的是一個越南的女孩子和中國男孩,他們在邊境認識、相愛,結果,就被一場戰爭毀滅了。

之後,她還寫過一篇報告文學,叫《小姑娘》,寫一個女戰士,年齡小,部隊裡人都叫她小姑娘,膽子小,但是上了戰場,為了殺敵,膽子就變大了。

在《芳華》里,嚴歌苓把備受排擠的何小萍「送」到了野戰醫院做護士。帶她脫離了人的欺負,帶她看盡了生死。

嚴歌苓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帶着故事裡的何小萍成長,帶着她強大,也帶着她尋回了內心的寧靜。

1981年,她被調到八一鐵道兵去寫劇本,在爸爸的鼓勵與支持下,成為了一名軍旅作家。作品連連獲獎,在文壇嶄露頭角。

直到25歲退伍,嚴歌苓的軍旅生活才畫上句號,她像《芳華》中的蕭穗子那樣,走上了屬於自己的作家之路。

在看盡了生死之後,她的筆下不再有單純的兒女情長,也不再有單純的歌頌。

她開始反思,探討人性,在理想的幻影中描述黑暗,又在黑暗中探索希望的光芒。

30歲後的嚴歌苓,依然在寫作之路上前進着,磨礪着,她的見識更加廣博,寫作手法更加純熟。

她苦讀英語,每天抱着書和字典死記硬背,考入了哥倫比亞藝術學院的寫作訓練班。後來她成功獲得藝術碩士學位,以及寫作最高MFA學位,成為美國哥倫比亞藝術學院百年來首位華人校友。

《人寰》、《扶桑》、《寄居者》、《陸犯焉識》她成了一名多產作家,小說屢屢獲獎。

她創作的《少女小漁》、《一個女人的史詩》、《小姨多鶴》等多部小說,被改編為熱播電視劇。

但在嚴歌苓的心中,仍然記掛着那一段青春時光,想要提筆描寫,卻又始終不敢碰觸。

後來,馮小剛的邀請,讓她終於把自己的青春落在了紙上,鑄成了這部《芳華》。

我們在《芳華》中,聽到蕭穗子平靜地講述。

講述那段被禁錮的愛情;講述一些不為人知的善良;講述戰爭的殘酷;也講述一代人的青春時光。

在這段故事的結尾,犯下錯誤,給人帶來傷害的人,並沒有得到所謂的報應;一直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的好人,也沒能得到所謂的獎賞。

但電影中沒有不甘,更沒有憤怒。

歲月帶走了一代人的芳華,嚴歌苓選擇把知足,留給了被時代和命運虧待的何小萍與劉峰,看着他們在歲月中相依相伴,尋找着靈魂最深處的寧靜。

而這段故事的講述者嚴歌苓,在歷經了風雨後,終究選擇和帶給她無限疼痛的青春時光和解。

她不粉飾,也不誇大,只是誠實地書寫。

關於愛情,關於善良,關於「偉大」,關於犧牲,關於命運,關於時代……

她用一支筆,在《芳華》中刻畫人性的暗,又追索人性的光。

事實上,她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描繪了在一個潮水四起、泥沙俱下的時代,如何守住自己的本心,如何活得從容。(文/末日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