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譯本序 · 1 線上閱讀

巴黎,深秋季節。一個雲淡風輕的日子,我獨自一人走進蒙馬特公墓,沿着鋪滿枯黃落葉的小路,一直來到這片墓地的一個偏僻的角落。這裡有一座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墳墓,同它四周的那些設計精巧、風格別致的各式墓冢相比,這座墓的外觀顯得簡樸而又單調。不過引人矚目的是,在它的右側上方鑲嵌着一個透明的塑料小盒子,裡面放着一束人工製作的茶花。墓的兩側刻着相同的一句碑文:「阿爾豐西娜·普萊西(1824119184723)安眠於此。深切懷念你。」

無論是在法國還是中國,如今知道阿爾豐西娜·普萊西這個名字的人也許為數並不太多,但是讀過《茶花女》這部作品、了解《茶花女》這個故事的卻大有人在。而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就是舉世聞名的法國文學名著《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瑪格麗特·戈蒂埃的原型人物,那個動人的、催人淚下的茶花女的愛情故事,就是根據她的經歷演化、創作出來的。我在這座墓前徘徊良久,浮想聯翩,我想起了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一生命運,想起了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以及他的那部不朽的作品:《茶花女》。

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在這個世界上只生活了二十三個年頭,但人們可以說她既嘗遍了生活的辛酸悽苦,也享盡了人間的奢華逸樂。然而她卻始終是一位不幸的姑娘,在她短短的二十多年的人生歷程中,她從未得到過真正的幸福。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出身微賤,這位諾曼底姑娘家裡祖祖輩輩都是貧苦的農民,她的母親是一位心地善良、克勤克儉的農婦;父親是一位不務正業的農村巫師。也許是由於生活的艱難,她的父親性格古怪,脾氣暴躁,在家裡終日打罵妻子。妻子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被迫離家出走,去給一個有錢人家做幫工,後來又跟着這家主人離開了法國,到瑞士去謀生。而這時,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尚不滿十歲,但是她的父親已經讓她到農莊裡去幹活了。

從現有的資料中,我們知道阿爾豐西娜大約在十五歲的時候離開故鄉來到巴黎。有人說是她母親的一位親戚幫助她離開諾曼底的,也有人說是她的父親把她賣給了一幫波希米亞人,而這幫四海為家的流浪漢又把她帶到了巴黎。不管怎麼說,阿爾豐西娜·普萊西來到了一個新的天地,開始了一種新的、卻依然是不幸的生活。她起先在一些店鋪里打工,過着清貧的日子。然而,聰明的阿爾豐西娜很快地發現,她雖然一貧如洗,卻擁有一筆非常可觀的、得天獨厚的「資本」,那就是她的美貌。這位具有稀世姿容的少女開始涉足巴黎各大跳舞場,並立即成為那些公子哥兒、闊老闊少們競相追逐的目標。她結識了不少男友,也做過普通商人的情婦,後來又同一位非常闊綽的時髦青年同居了一個時期。這位年輕人就是日後的德·格拉蒙公爵,在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還曾一度出任外交大臣。雖然這位花花公子當時的地位尚未如此顯赫,但他已經是巴黎社交界上的一位極為活躍的人物。正是靠着他以及像他這樣一類人物的「提攜」,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大踏步地跨進了巴黎的上流社會,並很快地成為巴黎社交場上的一顆耀眼的明星。那些王公貴族、百萬富翁們紛紛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爭先恐後地為她一擲千金,提供豪華住所,購買各色珠寶,並滿足她的一切欲望。而她則來者不拒,巧為周旋,以她的容貌和肉體為代價,換來了無比奢華的生活。她不僅徹底擺脫了窮困,而且似乎也同貧賤的往昔一刀兩斷了,她改換了名字,昔日的阿爾豐西娜·普萊西變成了如今的瑪麗·杜普萊西。

瑪麗·杜普萊西無疑是一位天資出眾、聰穎過人的姑娘,她不僅具有艷麗的姿容和輕盈的體態,而且風度雍容大方,談吐高雅不俗。凡是同她接觸過的人,都驚奇地發現她在社交場合里始終表現得儀態莊重,對應機敏,從未流露出絲毫的庸俗和浮誇。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同社交場上的其他女性相比,瑪麗·杜普萊西具有相當廣博的知識和較深的藝術修養。她在同客人們談古論今,點評某些文學、音樂、繪畫以及其他門類的藝術作品時,往往會出人意料地發表出一些獨到的見解。許多人對此感到困惑不解,像她這樣一個出身貧寒、從未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正規的學校教育的風塵女子,何以會具有如此端莊凝重的氣質和不同凡俗的教養?這個答案直到瑪麗去世以後才為人們所發現。人們在清理她的財產時看到她的書房裡擺滿了諸如拉伯雷、莫里哀、盧梭、夏多布里昂、雨果、大仲馬、拉馬丁、繆塞以及塞萬提斯、拜倫、司各特等許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可見瑪麗·杜普萊西是一位勤於讀書,善于思考的姑娘。倘若命運為她提供某種機遇的話,她是完全可能走上另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成為一個頗有出息,頗有成就的新女性的。這也多少能夠說明為什麼當時法國的許多著名的作家、詩人、畫家、音樂家都傾心仰慕她,並千方百計地設法同她交往,這些人在瑪麗死後還寫下了許多紀念的文章,其中充滿了對她的讚美和懷念。可見,在瑪麗·杜普萊西身上的確具有某種獨特的魅力,而這種魅力是那些僅僅臉蛋漂亮的姑娘難以具備的。

但是瑪麗·杜普萊西不過是一個風塵女子,她有過許多情人,其中有兩個人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一個是一位年過半百的俄國老人德·斯塔凱爾貝克伯爵,他是一位老外交官,曾經做過俄國駐維也納大使。據說他之所以喜歡瑪麗是因為後者很像他的一個去世不久的女兒,他是以父親待女兒的深情去愛瑪麗·杜普萊西的。這顯然是無稽之談,事實上這位伯爵是一位情場老手,他「愛」瑪麗當然是為了她美貌。瑪麗在巴黎豪華住宅區瑪德萊娜大街上的那幢住房便是這位老外交官為她購置的,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日子裡,瑪麗過着貴婦人一般的奢華生活,她每天的大筆大筆的開銷也大都是由這位老人支付的。另一個是一位年輕人,也是一位貴族,名叫德·貝雷戈伯爵,他也許是瑪麗·杜普萊西生前最後一位關係密切的男友。他不僅成為瑪麗的情人,而且甚至打算娶她為妻。一八四六年年初,他們兩人一起前往倫敦,在那裡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但是不知為什麼,他們的婚禮卻遲遲沒有舉行。這可能是因為瑪麗·杜普萊西的健康急劇惡化,但更重要的原因,也許是由於瑪麗的家庭背景。在當時的那種社會環境裡,像瑪麗這種出身卑微的「下賤女人」是不可能跨進貴族的家門,成為這類高貴門第中的家庭成員的。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在辦理結婚登記手續後不久,關係便逐漸疏遠了,但仍然保持往來。而且從現存資料來看,他們的婚約似乎也沒有解除。

由於童年時代艱辛生活的折磨,再加上到巴黎之後縱情聲色,追求享受,整日不分晝夜地沉湎於飲酒、跳舞、看戲和男歡女愛的逸樂中,瑪麗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戕害。她染上了肺結核,經常發燒、咳嗽、吐血,即使在接待客人的時候也常常咯血不止。按照瑪麗當時的經濟條件,如果她對自己能夠稍加節制,安心調養,她的健康也許會很快地恢復,至少她的病情可能得到適當的控制。但是她卻沒有這樣做,也許她認為來日無多,應該抓緊時間尋歡作樂,所以她常常以玩世不恭的態度對待男人,對待人生;也許她想儘快地結束自己的生命,有意使用各種手段損害自己的健康,所以人們在她的微笑中,常常會發現一絲憂鬱的陰影,其中蘊含着對生活的厭倦和感傷。總之,她的健康迅速惡化,終於在一八四七年二月三日不治而亡。她死後,貝雷戈伯爵在蒙馬特公墓里為她買下一塊地皮,她身後的葬事既簡單又冷冷清清,一切事宜都是由貝雷戈伯爵和斯塔凱爾貝克伯爵兩人操辦的。一代佳麗,就這樣香消玉殞了。

阿爾豐西娜·普萊西——我們還是使用她的真實姓名吧——是一位不幸的姑娘,也是一個墮落的女人。關於她的不幸和墮落的原因,留待社會學家們分析探討去吧。這裡我想說的是,類似阿爾豐西娜·普萊西這樣身世的女性,在古今中外的民間野史上是不乏其人的。在中國,人們往往會用「紅顏薄命」這四個字來概括她們的命運,而一提起她們,便會情不自禁地灑下一掬同情之淚或感慨嘆息一番。然而隨着歲月的流逝,她們的姓名連同她們的花容月貌以及她們的悲慘身世都早已湮沒在那些荒丘野蔓、黃土殘碑之間了。誰還會再記起她們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同那許許多多沉歿在歷史塵埃中的同命運人相比,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畢竟又是一位幸運者。關於她的故事被演繹成小說,話劇和歌劇,她的一切都同一個舉世聞名的藝術形象「茶花女」連在一起。這是因為她同法國文學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有過一段感情糾葛,這位作家便是亞歷山大·仲馬,而中國的讀者更習慣於把他稱作「小仲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