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台:第165章 幽州之變2 線上閱讀

再生儀的舉行,是在皇宮北門。

北門外,三座帳篷上掛着再生室、母后室、先帝神主室三個匾額,被宮女們擦洗得發亮。在再生室東南方向,倒植了三株崎木。

巫師們在神主室內,跳着舞,口中念念有詞,祭奠先帝。

耶律賢行過祭祠以後,帶着幾個童子在崎木下繞着圈走,崎木旁站着一位端着酒的老婦人和一個拿着弓箭的老者。

耶律賢每從崎木下走過一次,老婦人一邊在他身上做拂拭的動作,一邊念叨道:「無病無災,再獲新生。」

耶律賢走完三次,就在崎木旁臥下。

持箭老者擊打箭袋,高聲地道:「生男矣!」

然後耶律賢重新起身,則再生之儀完成。

群臣跪下迎接道:「恭賀主上,再生禮成。」

然後皇帝入神主室,走到世宗畫像前跪下,默念祈禱之辭,太巫於一邊行祝。

至此大開宴席,慶祝再生,大殿中央巫女跳着舞蹈祝賀皇帝再生禮。

看着耶律賢自罨撒葛死後,又振作精神,燕燕也覺得,這再生禮或許是有些作用的。。

可過得不久,半夜一聲驚雷將睡夢中的耶律賢驚醒,卻聽得外邊傳來紛雜的腳步聲。

侍從急報:「主上,大于越府傳來消息,說大于越不行了。」

帝後大驚,耶律賢臉色一變:「馬上更衣,去大于越府。」

燕燕也道:「良哥,去把文殊奴抱來。」

帝後帶着皇子去了于越府,此時府門口的馬車已經排成了長隊。

這可輔佐了四代帝王的大于越,不管皇族後族,嫡系遠系,能來的,都來去送大于越最後一程。」

休哥為首的眾宗室排着隊站在屋外院子裡,虎古帶着磨魯古走到隊列中,所有人都靜靜看着寢室內傳出的微弱燈光,整個場面靜寂無聲。

屋質的兒子,將帝後迎了進去,但見屋質躺在床上,氣息奄奄,看起來比原先更衰老了幾分。

燕燕抱着文殊奴站在床邊,文殊奴靠在燕燕懷中睡得很香甜。

耶律賢緊握着屋質的手道:「大于越,朕帶文殊奴來看你了。」

屋質費力地道:「皇子很好,主上後繼有人,我就放心了。」

耶律賢眸中閃着淚光道:「祥古山上,若沒有當年大于越力保,朕沒有今日。黑山之變,若沒有大于越力挽狂瀾,大遼也沒有今日。」

屋質拍了拍耶律賢的手道:「世人都道我輔佐四朝天子,議立三代帝王,是大遼的定海神針,可我慚愧,只能在事後安定局勢,卻無法避免和阻止這大遼幾十年內亂的內因外患。這許多年我一直擔心,等我去後,誰能為大遼避開內亂。而今,有主上在,有皇子在,我終於不再擔心了。當年,幫着思溫護住主上,是我這輩子做得最對的一件事。」

耶律賢道:「大于越。」

屋質道:「主上和皇后都還年輕,今後還會再有孩子。可太祖皇帝的錯誤,你和皇后都不要再犯,別為後世子孫留下隱患。」

燕燕點了點頭道:「大于越放心,燕燕知道輕重,絕不會讓私心寵愛壞了大遼天下。」

屋質道:「外面各房的人,都叫進來吧。」

婆兒立刻走出去,不一會兒,皇族各房的代表紛紛走進來。

屋質向燕燕招了招手道:「皇后過來。」

燕燕抱着文殊奴走到屋質身旁。

屋質伸手撫摸着文殊奴的臉盤,囑咐眾人道:「大遼有主上有皇子,傳承無憂,我死後你們要盡心盡力輔佐主上,振興大遼。」

眾人道:「是,大于越!」

屋質鬆開手,緩緩閉上眼睛,含笑而終。

燕燕看着屋質離去,不禁落淚。

一晃,數年過去。

夏捺缽開始了,

大草原上的馬車隊伍連綿不絕。

最為華美的御駕在隊列中央緩緩行着。

御駕內十分熱鬧,胡輦、烏骨里、燕燕三人已經顯得更成熟了,整輛車內充滿了孩子們童稚的聲音。

八歲的大皇子文殊奴拍着蓆子叫着道:「妹妹,妹妹,到這裡來。」

一歲多的三公主延壽女剛剛學會爬行,嘴裡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毫不猶豫地向着文殊奴爬去。

烏骨里道:「你看,三公主爬得真好。」

胡輦道:「唉哎,真心疼啊,來來來,延壽女,給姨母抱抱。文殊奴啊,不要逗妹妹了。」

文殊奴認真地道:「姨母,我有大名了,我叫隆緒,以後不要叫我小名了,叫小名會長不大的。」

烏骨里大笑道:「哎喲對啊,我們的文殊奴有大名了,是大孩子了哈哈哈……」

胡輦道:「這次出來只帶了這兩個孩子,其他的孩子們沒鬧騰?」

燕燕道:「觀音女也大了,普賢奴和長壽女都很乖,再說,他們也習慣了。」

胡輦嘆息道:「唉,你這些年,又要忙於朝政,又要四時捺缽到處奔波,還一個接一個地生孩子,主上又時不時地發病,真是辛苦你了……」

燕燕道:「我覺得很好,如果有一天不這麼忙了,我反而會很失落呢。」

胡輦笑着拍了拍燕燕的手,正在此時,車門被人敲響,侍從送來急報:「皇后,漢國送來急報,漢主劉繼元求我軍出兵,助他們抵禦宋軍。」

燕燕道:「主上知道了嗎?」

婆兒道:「是主上令我送過來的。」

燕燕點頭,接過急報。

這些年來,宋遼安靜了許多。但是就在三年前,宋太祖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入宮飲酒,當晚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忽然駕崩。晉王趙光義繼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納土歸降。

而這份急報,就是從北漢之主劉繼元報來的,趙光義親征太原,繼續發起征伐北漢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