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與慢:第24章 樂觀主義是一柄雙刃劍 · 2 線上閱讀

競爭忽視:為何大片會扎堆上映?

人們傾向於用願望思維來解釋企業家身上的樂觀主義,但是情感只是樂觀主義產生的一部分原因。認知偏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系統1的其中一個特徵,即眼見即為事實。

·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目標上,錨定我們的計劃,卻忽視了相關的基礎比率,導致規劃謬誤。

·我們只關注自己想做的和能做的,卻忽視了他人的計劃和技能。

·在解讀過去和預測未來時,我們強調了技能的因果角色,卻忽視了運氣的影響。因此,我們產生了「控制錯覺」。

·我們只重視自己已知的,卻忽視自己未知的,因此我們對自己的信念過度自信。

「90%的司機都相信自己的車技要高於平均水平」這一心理學發現已得到了證實,也已成了文化的一部分,還成了普遍存在的高於均數效應的主要例子。然而,對這個發現的解讀在近幾年發生了改變,原來認為這是一種自我膨脹,現在則認為這是一種認知偏見。請考慮下面兩個問題:

你是一個好司機嗎?

你是一個高於平均水平的司機嗎?

第一個問題很簡單,人們很快就可作答,且多數司機都會答「是」。第二個問題要難很多,大多數受試者幾乎都不可能謹慎而又正確地作答,因為這需要對司機的平均水平進行評估。讀到這裡,對於人們會用簡單答案回答難題這一觀點你已有所了解。雖然受試者將自己的水平與平均水平進行比較,卻從未考慮過平均水平究竟是什麼水平。對高於均數效應的認知解釋有一項證據,即當人們被要求完成一項困難的任務時(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個任務可能是「你發起與陌生人交談的技巧高於平均水平嗎」),他們會不假思索地將自己劃在平均水平以下。結果,只要表現還說得過去,人們就總是喜歡表現得過於樂觀。

我曾經有過幾次機會詢問新成立的創新型公司的創辦者及其合作人一個問題:公司取得的成績在多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在公司的作為?這明顯是個簡單的問題;人們很快就能回答出來,而且在我所抽取的小樣本中,認為自己與公司成功的關聯度沒有低於80%的。即使他們並不肯定此時自己是否成功,這些有膽量的人也都認為自己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們肯定錯了:新公司的成績更多取決於其競爭者、市場的變化以及自身的調控。然而,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也起到了一部分作用,企業家會自然而然地將注意力放在他們最為了解的地方—他們的計劃、行為、最直接的威脅和機遇等,例如籌資能力。他們對競爭者所知較少,也就自然地認為競爭者與公司未來沒多大關係。

科林·卡莫若(Colin Camerer)和丹·洛瓦洛創造了「競爭忽略」這個概念,並用迪士尼製片廠董事長的一段話闡述了這一概念。當有人問為什麼有這麼多高投資的大製作會同期上映時(例如《世紀大毀滅》和《獨立日》),他回答道:

一切都是因為自負。如果只關心自己的生意,你就會想:「我有一個優秀的編輯部,還有個很棒的市場部,我們會做好電影的。」你還認為其他人肯定都不會這樣想。但是在一年中的某個周末,你可能就會發現竟然有5部電影同時公映,那麼來看你那部電影的人肯定就不會很多。

這個坦率的回答提到了自負,但這種自負不是指傲慢或比其他製片廠更有優越感。人們只是在決策時沒有將競爭因素考慮在內,因為困難的問題再次被簡單的問題替代了。這裡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想想別的人會怎麼做,有多少人會看我們的電影。諸位製片廠的主管考慮的問題則更為簡單,無須多慮:我們的電影怎麼樣,有強大的部門為其作推廣嗎?我們熟知的系統1的眼見即為事實原則以及替代原則都引起了競爭忽略和高於均數效應的預測。競爭忽略的結果是產生了許多額外入口:眾多競爭者進入市場,導致市場不能保證贏利,所以平均下來,其結果就是虧損。對於新進入市場的公司來說,這樣的結果會令其失望,但是這對總體經濟的影響卻可能是積極的。事實上,一些創新型企業的失敗標誌着新的市場需要更有能力的競爭者。喬瓦尼·多西(Giovanni Dosi)和丹。洛瓦洛稱這些創新型企業為「樂觀主義烈士」,對經濟有益,對投資者有害。

 

是你太糟糕,而不是我太笨拙

杜克大學的教授們用了幾年的時間作了一項調查,調查內容為大型企業的財務總監對次年的標準普爾指數作出的估測。杜克大學的學者們搜集了11 600份這樣的預測並檢驗了它們的準確性。結論非常明顯:大型企業的財務主管對股票市場的短期走向一無所知,他們估測出的值與真實值的相關係數接近零!當他們說股市走低時,股市多半可能會上揚。這些發現並不令人吃驚。真正糟糕的消息是,這些財務總監似乎並不知道他們的預測是沒有價值的。

除了對標準普爾指數的估測外,受試者還提供了另外兩項估測值:其中一項他們有90%把握的值太高,而另一項他們有90%把握的值又太低。這兩個值的範圍差被稱為「80%的置信區間」,若結果在這個區間之外,我們則稱其為「意外」。一個人在多種條件下設置的置信區間預計會有20%的可能出現意外,但通常在多種條件下進行的預測會有67%的意外發生,比預期高出兩倍多。這說明財務總監過度相信自己預測市場的能力了。「過度自信」是眼見即為事實的一種表現:在估測質量時,我們會依賴大腦呈現的信息並構建一個使估測合理的、具有邏輯的解釋。一個人不可能採用自己沒有想到的那些信息,也許是因為他從來就不知道這些信息吧。

兩位作者計算了一下,發現置信區間可將意外的發生率降至20%。這樣的結果令人驚訝。想要將意外率保持在理想水平,財務總監就應該年復一年地說:「明年標準普爾回報率在–10%和30%之間的可能性有80%。」這個置信區間恰當地反映了財務總監的知識(更確切地說是他們的無知)比他們實際闡述的區間的4倍還要多。

此處涉及社會心理學範疇,因為一個誠實的財務總監提供的答案明顯是荒謬的。

如果一個財務總監告訴他的同事「明年標準普爾回報率很可能在–10%和30%之間」,整個辦公室的人很可能都會嘲笑他。設置這麼大的置信區間無異於承認了自己的無知,社會不會認同一位靠提供資金相關知識拿工資的人的這種做法。雖然這些主管知道自己所知甚少,但承認這一點將會受到處罰。杜魯門總統就曾發表過著名的言論,說他想找一個立場明確的「獨臂經濟學家」(one-armed economist),他對那些總是說「另一隻手……」的經濟學家煩透了。①

①此處為雙關,在英語中,人們總喜歡說「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意為「一方面……另一方面……」。杜魯門總統認為這樣講話表明一個人立場不明,所以他說我不喜歡總說兩方面的人,此處「one-armed economist」並不是真正獨臂的經濟學家,而是只說「一隻手」(即一方面)的人,不要再講「另一隻手」(另一方面)了。——譯者注

有些機構相信了過度自信的專家的言論,就要承受代價高昂的後果。關於財務總監的調查說明,對標準普爾指數最為自信和樂觀的人也會對他們自己公司的前景過度自信和樂觀,也就願意比別人承擔更大的風險。納西姆。塔勒布說過,對環境的不確定性了解不足必然會導致經濟行為人承擔本可以避免的風險。然而,無論在社會生活中還是在股票市場中,樂觀主義極其重要。個人及企業會獎勵那些提供了冒險且有誤導性信息的人,而不是說真話的人。我們從造成大蕭條的金融危機中學到的是:總有一段時間,專家間和企業間的競爭會造成大家對風險和不確定性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