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與慢:第3章 惰性思維與延遲滿足的矛盾 · 3 線上閱讀

今天得到1000美元,1年後得到10000美元,你選哪個?

研究者曾經用各種方式來檢驗思考和自我控制之間的聯繫。有些研究者通過詢問相關問題來論證其聯繫:如果分別根據自我控制能力和認知能力將人們分成不同等級,那麼不同個體在這兩個排序中是否會處於類似的等級呢?

在心理學發展史中有個很著名的實驗,瓦特·米舍(Walter Mischel)和他的學生將一些4歲大的孩子置於殘酷的兩難處境中。這些孩子可以自行選擇,是要一個隨時就可以拿到的小獎勵(一塊奧利奧餅乾),還是在充滿考驗的環境中苦等15分鐘,然後得到更大的獎勵(兩塊小甜餅)。每個孩子得單獨待在一個房間裡,面前有張桌子,桌子上有兩件東西:一塊餅乾和一個鈴鐺。孩子可以隨時搖鈴通知研究人員並能領到一片餅乾。根據描述,實驗如下:「玩具、書、圖畫或任何其他會使孩子們分心的東西都不在房間裡。研究人員離開房間15分鐘後才會回來。不過,孩子要是搖了鈴、吃掉餅乾、站起身來或者表情痛苦,研究人員也會回來。」

研究人員通過一面單面鏡觀察這些孩子,他們等待期間的行為總會使觀察者大笑。有些孩子成功地經受住了15分鐘的考驗,其成功原因是他們能把注意力從誘人的獎勵上移開。10年或15年之後,那些忍住了誘惑和沒忍住誘惑的孩子之間會出現很大差別。忍住了誘惑的孩子在認知任務—尤其是高效地重新分配注意力方面的控制力更強。當他們還年輕時,他們染上毒品的可能性更小。智力水平的巨大區別也隨之出現:在4歲時表現出更強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孩子在智力測驗中得到了更高的分數。

俄勒岡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從幾個方面研究了認知控制和智力之間的聯繫,包括通過提升對注意力的控制力來提升智力的做法。研究實驗由5個階段構成,每個階段40分鐘,他們讓4~6歲的孩子去玩不同種類的電腦遊戲,這些遊戲是為檢驗注意力和控制力而專門設計的。在其中一項遊戲中,孩子們要在儘量避開一塊泥濘區域的同時,用一個操縱杆將一隻卡通貓驅趕到一個長滿草的地方。長草的地方會慢慢變少,而泥濘的地方會慢慢擴大,這就需要孩子們不斷提高控制的精確度。測試者發現,注意力訓練不僅提升了這些孩子的執行控制能力,而且他們在智力測驗中的筆試成績也提高了,並且這種提升的狀態可以維持幾個月不變。同一個小組所作的其他研究確認了參與了注意力控制的具體基因,表明家長的教育方法也會影響這種能力,研究還證明了,兒童控制其注意力的能力和控制其情感的能力之間有着緊密的聯繫。

肖恩·弗雷德里克組織了一個認知反應測試,其中包括球拍和球的問題以及其他兩個問題,之所以選這些問題是因為它們可以引發一個吸引人但卻錯誤的直覺性答案(我們將在第5章中討論這些問題)。他還對這項測試中得分很低的那些學生的特點進行了跟蹤研究,發現他們更傾向於用腦海中最先出現的想法來回答問題,而不願意費事去驗證自己的直覺。這些人身上的系統2的監測功能往往較弱。那些遇到各種難題都跟着直覺走的人也易於接受系統1的其他暗示,特別是在衝動、不耐煩以及急功近利的時候,這些人就更易接受系統1的各種暗示了。例如,63%的直覺型受試者說他們寧願這個月拿到3 400美元也不願等到下個月拿3 800美元。而那些正確答出3道難題的人中只有37%持這樣目光短淺的看法—希望能馬上得到一筆錢,哪怕少些也可以。當被問到要想次日就收到自己訂購的書願意付多少錢時,在認知反應測試中得分低的人比得分高的人願意多付一倍的價錢。弗雷德里克的發現表明,我們這場心理劇中的兩個角色有着不同的「人格」。系統1是衝動、憑直覺的;而系統2則具備推理能力,它很謹慎,但對一些人而言,這個系統也是懶惰的。我們從不同人的不同特點中發現了相關性:有些人傾向於系統2,而有些人則更接近於系統1。這個簡單的測試可以較好地反映出惰性思考的特點。

基思·斯坦諾維奇與其長期合作者理查德·韋斯特首先提出了系統1和系統2這兩個術語(他們現在更喜歡將其稱為第1類型過程和第2類型過程)。斯坦諾維奇和他的同事們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來研究不同個體面對各種問題時的不同反應,這也是本書所關注的問題。他們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問受試者同一個基本問題:為什麼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判斷成見的影響?斯坦諾維奇在《理性和反思性思維》(Rationality and Reflective Mind)一書中闡明了他的觀點,對書中相關章節的主題進行了大膽而獨到的論述。他對系統2的兩個部分作了明確區分,這一區分十分明顯,斯坦諾維奇稱其為涇渭分明的兩種「思維」。其中一種思維(他稱其為算法)負責的是慢思考和要求很高的計算活動。有些人在這些腦力活動中比他人做得更好,他們在智力測試中超越他人,並且從一項任務轉換到另一個任務上時,他們往往更快、更高效。不過,斯坦諾維奇認為,高智商並不能消除成見。要想消除成見,還需具備另一種能力,他稱其為理性。斯坦諾維奇對理性之人的定義和我之前說到的「勤快人」有相似之處。他的核心觀點是我們應當將理性和智力區分開來。在他看來,膚淺的或者惰性思考是一個反思缺陷,是一個理性錯誤。這是個引人注目且發人深省的想法。為了論證自己的想法,斯坦諾維奇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在某種情況下,球拍和球的問題以及此類問題比傳統的智力測驗(比如智商測試)更能反映出我們對認知錯誤的敏感度。關於智力和理性之間的區別是否會引出更多的新發現,時間最終會告知我們答案。

示例—自我控制
「連續工作幾小時,她也不會感到吃力,她處於一種『心流』中。」
「在長達一天的會議之後,他的自我意識出現一定程度的損耗。因此他決定採用標準的操作規程,不再去想這個問題了。」
「他從來不去想自己的話是否有道理。他是特別習慣用懶惰的系統2呢,還是總是非常累?」
「不幸的是,她總是喜歡憑直覺隨口就說,也許連表達感謝都詞不達意吧,弱弱的系統2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