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與慢:第3章 惰性思維與延遲滿足的矛盾 · 1 線上閱讀

我每年都要在伯克利待上幾個月,在那裡,我最大的樂趣就是每天在山間小路上散步4英里,領略舊金山灣的風景。通常我會記錄散步所用的時間,也由此對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有相當的了解。我發現自己大概用17分鐘就可以走完1英里的路程。當然我也耗費了體力,以這一速度行走比我坐在靠椅上要消耗更多的熱量,但行走中我並沒有感受到精神壓力,也沒有內心矛盾,更無須催促自己前行。以這個速度散步,我還能邊走路邊思考。事實上,我覺得散步能喚醒身體的感應,使大腦思維更加敏銳。

系統2也有一個自然的速度。大腦沒有專門處理某項任務時,你可以分些精力隨意觀察自己周圍發生了什麼。除非你非常小心謹慎,或者自我意識很強,否則觀察周圍環境或大腦的活動是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的。開車時你就能做出一些小決策,讀報紙時也能汲取一些信息,和愛人或同事隨意說說每天的開心事等,這些都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也沒有什麼壓力,跟散步沒什麼兩樣。

邊散步邊思考其實是一件很輕鬆、很愜意的事,但在某些極端情況下,這些活動似乎在爭奪系統2有限的資源。只需一個簡單的實驗就可證實這個假設:在和朋友悠閒地散步時讓他心算出「23×78」的結果,而且要立刻就算出來,這時他肯定會停下腳步來算。我的體會是,我可以在散步時思考,卻無法利用短時記憶來完成這樣一項複雜的心算任務。如果我必須在規定時間內構建一個複雜的理論,我希望無人打擾,而且坐着思考要比站着強。當然,不是所有的慢思考都必須要集中精力、認真計算的。和阿莫斯悠閒散步就是我人生中的最佳思考時間。

加快散步速度會完全改變我的散步體驗,因為加快速度會使我的連貫思考能力明顯下降。只要一提速,我就要注意逐漸加快行走速度,要刻意保持更快的速度,將一連串想法加以總結的能力便相應下降了。我在山上行走能保持的最快速度是每14分鐘走完1英里,不過這樣一來,我根本什麼事都想不了。沿着小路快速行走不僅要付出體力,還需要大腦的自我控制,以防止自己減速。自我控制和仔細思考很明顯要搶奪努力的有限預算。

通常情況下,大多數人保持連貫的思維或時不時積極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儘管沒有作過系統的研究,但我認為,不斷轉換任務和提高大腦運轉速度從本質上說是不會讓人感到快樂的,人們總是儘可能避開這種情況,這就說明了為什麼最省力法則能成為法則。即使沒有時間的限制,保持連貫的思維也需要此法則。有人曾觀察並記錄我寫作的一個小時內查收電子郵件或打開冰箱的次數,這可以說明我想要逃離寫作的欲望,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我的自我控制力完全達不到工作的要求。

好在並不是所有認知工作都令人厭惡,有時並不需要意志力的支撐,人們也能花很長時間和大量精力進行一項工作。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對這種無須作出努力的狀態的研究比別人都多,他將這種狀態命名為心流,而且此名稱已成為一個心理學術語了。體驗過心流的人將其描述為「一種將大腦注意力毫不費力地集中起來的狀態,這種狀態可以使人忘卻時間的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問題」,他們對這種狀態所帶來的愉悅感的描述非常吸引人,米哈里稱之為「最優體驗」。很多活動都能帶來心流體驗,不論是畫畫還是摩托車比賽。我認識幾個作者,出書就是他們的最優體驗。對於一個作者而言,這樣容易滿足是件幸事。心流巧妙地區分了兩種努力形式:對任務的關注和對注意力的嚴格控制。以每小時150英里的速度騎摩托車和在象棋大賽中角逐都需要付出努力,然而在心流狀態下,集中注意力關注吸引人的事並不要求自我控制。因此,我們要將所有資源都用於手頭上的任務才好。

又累又餓的保釋官更可能否定保釋申請

自我控制和認知努力是大腦工作的形式,這一觀點已得到廣泛認同。有幾項心理研究表明,人若既有認知任務在手又同時受到誘惑的影響,就容易屈從於誘惑。如果有人要求你在一兩分鐘內記住一串7位數的數字,並且告訴你記住這些數字是你的首要任務,而當你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些數字上時,卻有個人端着甜點讓你選一種:是選擇讓人既愛又恨的巧克力蛋糕呢,還是選擇什錦水果沙拉。有證據顯示,儘管大腦里裝滿了這些數字,你卻更有可能選擇誘人的巧克力蛋糕。系統2在忙碌時,系統1對行為的影響會更大。而且,系統1也更偏愛甜食。

當人們忙於認知活動時,更有可能作出自私的抉擇,會用帶有性別歧視的字眼,並在社交場合作出膚淺的評判。記住和重複這些數字會減輕系統2對行為的控制,當然,認知負擔不是自我控制減弱的唯一因素。喝幾杯酒,或者一夜沒睡也會產生同樣的結果。早起的人的自我控制力會在晚上受到影響,而夜貓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則會在早晨受到影響。過多關注自己完成一項任務的結果,就會給其短時記憶增加毫無意義的思想負擔,進而影響其整體表現。結論非常明顯:自我控制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付出努力。換種說法就是,控制思想和行為是系統2的任務之一。

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和他的同事們所做的一系列令人驚訝的實驗最終表明,所有自主努力的不同形式—認知上的、情感上的或者身體上的—至少都能對集思廣益有所幫助。他們的實驗中要求受試者進行的是連續性任務而不是同時發生(不相關聯)的任務。

鮑邁斯特的小組屢次發現,刻意掌控意志和進行自我控制很辛苦。如果你必須強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時這件事又面臨一個新的挑戰,你就會很不情願或是根本無法進行自我控制。這種現象被命名為自我損耗(ego depletion)。在一次典型的展示活動中,我們要求受試者一邊看一部能引起感情共鳴的電影,一邊抑制自己的情緒反應。在隨後的耐力測試中,他們表現得很糟糕。該耐力測試的內容是握住測力計—這個動作會讓人越來越不舒服—看他們能保持多長時間。受試者在實驗的初始階段作出的抑制情感的努力,會削弱其忍受維持肌肉收縮而帶來的痛苦的能力,自我損耗型的人因此會很快產生退出實驗的衝動。在另一項實驗中,受試者要首先經過自我意志的損耗,他們會吃不同的食物,包括小蘿蔔、芹菜等,同時還要抑制住吃巧克力和餅乾的想法。後來,當這些人面對困難的認知任務時,會表現得比通常情況下更輕易放棄。

如今,我們知道關於自我控制的情形和任務很多,也很複雜。這些情況既包含思想鬥爭又要抑制自身傾向的需求,見下面的例子:

·不去想北極熊。

·對震撼人心的電影抑制情感的共鳴。

·對矛盾的事作出選擇。

·試着讓他人眼前一亮。

·對同伴不好的行為委婉回應。

·和其他種族的人交流(這些人還有種族偏見)

自我損耗的前兆也多有不同:

·改變日常飲食。

·瘋狂購物,花很多錢。

·反應過度,有挑釁的意味。

·對有把握的任務花費較少的時間。

·在認知任務和邏輯決策的制定中表現得很糟糕

其證據很具有說服力:對系統2有高需求的活動同樣需要自我控制,而發揮自我控制力既有損耗又很枯燥。與認知負擔不同,自我損耗至少會令人喪失一部分動力。在一項任務中控制自我後,在另一項任務中就感受不到自己在努力,但只要你真的想做,就一定能做到。在幾次實驗中,如果受試者有強大的動力抑制自我損耗的影響,他是完全能夠做到的。相反,如果你必須在執行某項任務的過程中以短時記憶記下6個數字,此時即使不斷努力也是行不通的。自我損耗和認知投入並非同一種思維狀態。

鮑邁斯特小組最驚人的發現,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大腦能量這一概念不僅僅是個比喻。神經系統消耗的葡萄糖比身體其他部位消耗的都要多,而且需要付出腦力活動的成本顯然要比葡萄糖高。在積極進行複雜的認知推理或者忙於要求自我控制的任務時,人的血糖就會下降。這種情況和短跑運動員在短跑時肌肉中的葡萄糖儲備量下降是相同的。這一概念的大致含義是,自我損耗的影響能通過注射葡萄糖得到緩解,而且鮑邁斯特和他的同事們也通過幾個實驗證實了這一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