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與慢:第1章 一張憤怒的臉和一道乘法題 · 2 線上閱讀

系統1遇到麻煩,系統2會出面解決

本書緊扣兩個系統相互作用這一主題,其內容與結構簡潔明了。在書中我將指出,當我們醒着時,系統1和系統2都處於活躍狀態。系統1是自主運行,而系統2則通常處於不費力的放鬆狀態,運行時只有部分能力參與。系統1不斷為系統2提供印象、直覺、意向和感覺等信息。如果系統2接收了這些信息,則會將印象、直覺等轉變為信念,將衝動轉化為自主行為。通常情況下,一切都會順利進行,系統2會稍微調整或是毫無保留地接受系統1的建議。因此,你一般會相信自己的最初印象,並依自己的想法行動。通常情況下,這樣也挺好的。

當系統1的運行遇到阻礙時,便會向系統2尋求支持,請求系統2給出更為詳細和明確的處理方式來解決當前問題。系統2在系統1無法提供問題答案時,就會被激活,這好比你碰到了「17×24」這樣的乘法題,系統1無法給出答案,系統2便被激活來解決問題。當你遇到令人吃驚的事情時,同樣會感到自己有意識的那部分注意力會瞬間激增。另外,在系統1所設定的世界裡,電燈不會跳,貓不會像狗一樣汪汪叫,「猩猩」也不會穿過籃球場。如若事物違反了系統1所設定的關於世界的模式,系統2同樣會被激活。

「猩猩」的實驗表明,想要察覺到令人驚訝的刺激物,就要對其予以關注。然後,那種驚訝會激發並引導你的注意力:你會將目光集中在令你瞠目的對象身上,並在記憶中搜尋此事令人驚訝的原因。系統2還會起到持續監督你自身行為的作用——有了它,你在生氣時也能保持應有的禮節;有了它,你在夜晚開車時也能保持警惕。

當你就要犯錯時,系統2就會受到刺激,加速運作。回想一下,在冒犯別人的話即將脫口而出時,想把話咽回去是多麼困難。總的來說,你(或你的系統2)所想所做的大多數事情都是由系統1引起的,但當事情變得困難時,系統2便會接手難題,系統2出馬,所有事情都會迎刃而解。

系統1和系統2的分工是非常高效的:代價最小,效果最好。通常情況下,這種分工很有效,因為系統1很善於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它在熟悉情境中採取的模式是精確的,所作出的短期預測是準確的,遇到挑戰時做出的第一反應也是迅速且基本恰當的。然而,系統1存在成見,在很多特定的情況下,這一系統易犯系統性錯誤。

你會發現這個系統有時候會將原本較難的問題作簡單化處理,對於邏輯學和統計學問題,它幾乎一無所知。系統1還有一個更大的局限,即我們無法關閉它。如果看到屏幕上顯示一個你認識的單詞,你就能讀出這個詞—除非你的心思完全不在它上面。

衝突與自我控制

圖2是由一個經典的實驗演變而來的,說明了兩個系統之間的衝突。你可以先試着做做下面這個練習,然後再接着往下讀。

你的第一個任務是先瀏覽一下下面這些文字,說出哪些字較小,哪些字較大。完成第一個任務後,再看一遍這些字,說出每一個字的位置。如若字的位置偏左,則說(默默自語)「左」;如若字的位置偏右,則說「右」。

00001

圖2

圖2在這兩個任務中,你幾乎可以正確無誤地讀出所有字,並且還會發現,兩項任務中各有一部分要求比其他要求簡單些。當你確認字的大小時,會發現左邊一欄相對簡單,而在指出右邊一欄的字號大小時,速度則會變慢,甚至還會出現不確定的情形。而當你確定單詞位置時,確定左邊一欄時比較困難,右邊一欄相對簡單些。

這些任務都需要系統2的參與,因為讀出「高 /低」或是「左 /右」和平時由上到下看一列字根本就是兩回事。要完成這項任務,你所做的事情中要包括為記憶編程,使相關的字(例如第一個任務中的高和低)能夠「脫口而出」。瀏覽右邊一欄文字的時候,你能很快讀出該任務所選文字,不大可能將其讀成其他文字。但左邊一欄文字卻有所不同,因為其中所包含的文字與任務所設定的要求是重疊的。你無法忽略掉這樣的干擾。通常情況下,你能做出正確的回應,但戰勝腦中兩種相互衝突的反應會給你造成壓力,使你的速度減緩。這便如同經歷了一場鬥爭,鬥爭雙方分別是你打算完成的任務和影響任務完成的自主反應。自主反應和控制這種反應的意圖之間存在衝突,這種衝突在生活中極為普遍。我們差不多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餐廳里,自己的鄰座是一對穿着怪異的夫妻,但我們會儘量不去盯着他們看。我們也清楚,如果看書時老是重讀不知所云的內容,這就說明我們在強迫自己去讀一本無聊的書。在冬季嚴寒的地區,許多司機都有着這樣的記憶:當他們的車在冰上滑行失去控制時,他們必須放棄平時的做法,竭力去按照已反覆演練過的指示進行操作:「如果車打滑,做什麼都行,就是別踩剎車!」另外,每一個人都有強忍着不詛咒別人去死的經歷。系統2的眾多任務中就包括抑制系統1產生的這些衝動。換句話說,系統2負責人們的自我控制。

 

看上去不等長實際上等長的兩條線

為了理解系統1的自主性以及印象和信念的區別,請你仔細看看圖 3。

00002

圖3

這幅圖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兩條不同長度的水平線,兩端有朝向不同方向的箭頭,並且下面一條線明顯比上面那條線長。這是我們看到的所有內容,而且我們肯定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如果你曾經見過這幅圖,就會認出這便是那幅著名的繆勒 –萊耶錯覺圖,要證實這一錯覺很簡單,只需要找把尺子量一量,你就會發現其實兩條水平線是等長的。

既然測量了這兩條線的長度,你——你的系統2,即你稱為「自我」的意識體—就會有一個新的信念:你知道這兩條線是等長的。當被問及它們的長度時,你也會如實說。然而,你肉眼所見的依然是下面那條線比較長。你選擇相信測量的結果,但無法控制住系統1帶給你的直觀感受,即使你知道這兩條線長度相同,但是仍然無法把它們視為等長的線。想要消除這種錯覺,唯一能做的就是當你再看到兩條平行線,並且線的兩端有朝向不同方向的箭頭時,必須學會懷疑自己的感覺。要貫徹這一規則,你必須具備識別這種錯覺模式的能力,能夠回憶起你所了解的相關知識。如果可以做到這一點,你就再也不會掉入繆勒 –萊耶錯覺的陷阱了。但是,你眼中所見的兩條線肯定還是一條長一條短。

不是所有錯覺都是視覺上的,還有思維方面的,我們將其稱為認知錯覺。我讀研究生的時候,選修了一些與心理療法的藝術及科學相關的課程。記得有一次上課時,老師跟我們分享了一些坐診藝術。他告訴我們:「有時,你會碰到一兩個這樣的病人—他會像說故事一樣,講述自己以前遭遇的誤診,這些診斷五花八門,讓人擔心。他看過幾個臨床醫生,但都沒多大效果。這個病人還能清楚地描述醫生是如何誤解他的,但他很快就觀察到,你和其他醫生是不一樣的,你能感同身受,充分理解他,並可以為他提供幫助。」此時,我的老師提高了音量,繼續講道:「千萬別有接收這個病人的想法!將他趕走!他很有可能是位精神病患者,而且你也幫不了他。」

多年以後,我才知道那位老師當時是在提醒我們,要提防病態的假象。精神病研究領域的權威也證實了我們那位老師所給的建議是合理的。這與繆勒–萊耶錯覺類似。沒人教過我們如何體會患者的心情。所以我們的老師斷言,我們對那位患者的同情心是不由自主的,這種同情心可能源自系統1.此外,也沒有人教過我們不要總是相信自己對患者的感情。有人告訴我們,過多關注一個有數次治療失敗經歷的病人是一種危險的信號—正如平行線兩端的箭頭一樣,會讓人產生錯覺。這是一種認知錯覺。我的老師教過我(系統2)如何識別這種錯覺,也曾告訴我切莫相信這種感覺,更不要依照感覺行事。

提到認知錯覺,最常被問及的問題就是能否避免這種錯覺。上述各例傳達的信息不容樂觀。因為系統1是自主運行的,我們無法隨意使其停止,因此直觀思維所導致的錯誤常常難以避免。我們不可能一直沒有成見,因為系統2可能對系統1產生的錯誤毫無所知。即使對可能發生的錯誤有所察覺,也需要系統2進行強有力的調控和積極的運作才有可能避免。然而,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時刻保持警覺性並不是一件好事,想要這樣做也並不實際。總是質疑自己的想法會使我們的生活非常枯燥乏味,因為系統2在代替系統1進行日常抉擇時總是耗時很長且非常低效。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妥協:學會區別常會出現重大錯誤的情境,在風險很高的時候,盡力避免這些錯誤。前文中曾提到過,發現別人的錯誤總比發現自己的錯誤更容易。

 

兩個虛擬出來的角色

你可以將上述兩個系統想象為大腦內部的兩個人,他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徵、能力和局限性。在書中我常會將這兩個系統當做一些句子的主語,例如「系統2統計產品數量」。

在我所在的職業圈子中,使用這樣的語言被視為一種過錯,因為這種說法貌似通過一個人頭腦中那兩個小人的思維和行為去解釋這個人的思維和行為。從語法上講,這個關於系統2的句子與「管家監守自盜」的句型類似。我的同事指出,管家的行為實際上就解釋了現金的丟失原因,由此他們也很懷疑關於系統2的那個句子同樣解釋了算錯產品數量的原因。我的回答是,這個短小的主動句認為統計是系統2所為,而且這個句子是一種描述而不是一種解釋。這樣的描述只有在你已經對系統2有一定的了解後才有意義。看看下面這段讓人糾結的話吧:「心算是一個需要作出努力的自主活動,人在心算時總會瞳孔放大,心跳加速,因此你絕對不能一邊開車左轉,一邊心算得出結果。」

同樣,「通常情況下,在高速路上行駛的任務要留給系統1來完成」這句話說明駕駛這輛車轉彎是自主行為,不用費腦力,也意味着一個駕車新手能夠一邊與別人攀談,一邊輕鬆地在空曠的高速路上行駛。最後,「系統2防止了詹姆士因為受到侮辱而做出愚蠢的舉動」這句話則表明,如果其努力自控的行為受到干擾(比如他喝醉了),詹姆士就應該會有過分的舉動。

儘管系統1和系統2是本書的主題,但我必須要澄清一個事實,即兩個系統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它們只是我杜撰出來的角色。系統1和系統2不是標準意義上的實體,沒有錯綜複雜的組成部分,也不是大腦中某個固定的部位。你有可能會問:為什麼要在如此嚴謹的一本書中引進兩個名字並不漂亮的虛擬角色呢?答案很簡單,這兩個角色很重要,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些奇特的想法無法解釋。一個句子若是講一個客體(系統2)做什麼,則要比對這個客體及其特徵進行描述更容易理解。換句話說,「系統2」比「心算」更適合當句子的主語。我們的大腦,特別是系統1,似乎擁有一些特別的能力,能夠構想和領會施動者的故事。這些施動者有其特有的特徵、習慣和能力。你很快就會對那個監守自盜的男管家產生壞印象,認為他還會繼續偷盜,

而且你暫時無法忘掉這個人。這也是我對這兩個系統語言所寄予的希望。

為什麼將兩個系統命名為系統1和系統2,而不是「自主系統」和「耗力系統」呢?原因很簡單:說出「自主系統」比說出「系統1」所需的時間長,因此會占用更多大腦工作記憶(短時記憶)的空間。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任何事物占用了大腦的工作記憶,都會削弱你的思考能力。你可以將「系統1」和「系統2」當做暱稱,就像鮑勃和喬一樣,用這種擬人的方式去了解整本書中出現的各種角色。有了這兩個虛擬的系統,我便能更從容地思考有關判斷與決策的問題,而你也能更輕鬆地讀懂我的文字。

示例—    系統1和系統2
「他有印象,只是其中一部分是幻象。」
「這純粹是系統1的反應,她在意識到危險之前就果斷採取了行動。」
「這是你系統1的想法,放慢速度,聽聽系統2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