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金龜換酒:PART9 舊夢 · 一 線上閱讀

我喜歡去過的每一個國家,除了古巴。

我生古巴的氣,更生自己的氣——那麼多人愛它,

讚美它,我怎麼竟完全沒有同感?

我熱愛海明威,仰慕切·格瓦拉,欣賞哈瓦那的建築,

甚至沉醉於特里尼達破敗淒涼的美,

可是我真的不怎麼喜歡古巴。

 

動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們身在哥倫比亞著名的殖民城卡特赫那。儘管旅遊書上以極其煽情的口吻說「這是個美如仙境的城市」,我們卻並沒有預期的沉醉和感動。拉丁美洲最不缺的就是殖民城,美是真的美,可是一路過來看得太過飽和,審美神經已經接近麻木了。落霞

我問銘基:「看了這麼多殖民城,你覺得哪裡最美?」

他想了想:「Havana(哈瓦那)。你呢?」

「Trinidad(特里尼達)。」我不假思索地說。

居然兩座城市都在古巴。

我這才意識到我終究還是無法避開那短短七天的經歷。

有些經歷就像記憶的原材料,仿佛記憶正在製造將來回憶的劇集。小吃攤的油煙,路邊翻倒的垃圾桶,公車乘客搭在窗上的一隻手臂,晾衣繩上的衣服,的士司機指向某個方向的手指……我們都見過,可是究竟在哪裡呢?遺忘,並不是一塊被消滅的空白,而是記憶決定將它們排除在劇情之外,因為它不太願意儲存一些特定的經歷,儘管它仍然留下了它經過的痕跡。

古巴便是那種「特定的經歷」。走在哥倫比亞熙來攘往的街道上,我和銘基常常會忍不住感慨:

「這才是真正的食物嘛,你還記得我們在古巴吃過的那個——」

「不知道古巴人看到這個會怎麼想?」

「資本主義就是浪費啊,如果是在古巴——」

「這個已經很不錯了,想想古巴人民吧……」

和很多人一樣,我對古巴的感情始於海明威。這位曾經發出「人不是為了失敗而生」的美國硬漢一生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古巴哈瓦那度過的。他曾經這樣描述古巴:「我熱愛這個國家,感覺像在家裡一樣。一個使人感覺像家一樣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鄉,就是命運歸宿的地方。」海明威在這個對他來說「像家一樣的地方」寫出了兩本偉大的著作:《老人與海》和《喪鐘為誰而鳴》,令所有人都記住了那個古巴老漁夫桑提亞哥,也記住了美國戰後一代的迷茫。